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文学理论 > 如何独立思考

第45章 《大骗局》的骗局

    《如何独立思考》章节:第45章 《大骗局》的骗局,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杰伊·诺韦拉如是说

混沌无序才是这个世界的真相。世界上不存在什么光照派,犹太人也没有靠垄断金融统治世界,外星人也不见得都是灰色皮肤。真相比我们想象的要糟糕得多——没有人能控制一切,整个世界仿佛群龙无首,乱作一团。

——阿兰·摩尔

“9·11”事件发生之日,也就是当你得知有飞机撞向世贸中心双塔的那一刻,你还记得你人在哪儿吗?如果你还记得,请你跳回去重读关于记忆的那一章吧。

我记得那是2006年,当时我看了一部电视纪录片——《大骗局》(Loose  Change),它属于整套“9·11”事件系列纪录片中的其中一集。该片宣称,所谓对世贸中心、五角大楼和美联航93号航班的恐怖袭击,其实都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的“伪旗行动”。它讲述了一个冗长的故事,告诉观众政府是如何步步为营,最终炮制出一个惊天大阴谋的。他们召集数千人通力协作,而在达到目的后,又让所有的人都三缄其口。

我曾经在纽约生活过,一次是上大学,一次是工作。即使后来我回到了康涅狄格州,住的地方离纽约也只有70英里远。我经常两地往返,走亲访友。纽约过去是我生活的地方,现在仍然是。因此,即便“9·11”之后又过了5年,只要想起当天的惨烈景象,我仍然会唏嘘不已。这部纪录片倒是提醒了我,我们必须严肃地看待这段可怕的经历,毕竟我如同亲临,感同身受。在“9·11”当天,和我关系最好的朋友失去了他的兄弟——一位消防员,当时他正冲向世贸中心的第二座塔楼。那天还有几个朋友不待消防队员赶到,就成功地逃离了世贸双塔。当美航77号航班撞向五角大楼时,那里也正好有个熟人在场。事后他告诉我,他听到飞机坠落时的巨大轰鸣声,整个大楼被撞得摇摇欲坠。好在他终于逃了出来,目睹了这一惨状。还有些朋友当时也住在纽约,他们给我讲述了“9·11”的详细情况。直到今天,一些细节仍然像噩梦一样在我脑海中浮现。后来一有机会接近世贸中心遗址,我马上就去了。我必须亲眼看一看。

一方面,我的朋友们亲身经历过“9·11”;另一方面,我自己绝不会听风就是雨,我会习惯性地去分辨哪些话是真的,哪些话是谎言。尽管如此,《大骗局》里面揭露的那些“事实”(或者说导演对这些“事实”的看法,这么说更切中要害)是否就是真相,我感觉不太好说。表面上看,影片确实历数了种种“9·11”发生前后的反常现象。我在观看的时候,有一阵子简直要对自己说:“见鬼,难道真是这样?”影片中的某些事实绝无伪造之虞,而且还有太多令我困惑的谜题有待揭开。观影过程中,我不禁义愤填膺,因为“9·11”依旧是我心底的伤疤。我感觉一定是美国政府把某件事情搞砸了,才让这场悲剧发生。与此同时,我对影片中的种种说法也产生了许多疑问(我觉得这才是重点)。

看完《大骗局》后不久,我们就录制了一期新的播客。我几乎等不及要和听众分享这部影片,并对之后的讨论满怀期待。在某种程度上,我挺愿意相信这是个阴谋。虽然有些不忍回忆这场让整个城市生灵涂炭的恐怖袭击,但如果能因此揭露被政府掩盖的大量事实,我认为还是值得的。节目最后,我戴上耳机,满怀期望地询问其他人对此事的看法。下列对话基本上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杰伊:伙计们,你们谁看过《大骗局》?

佩里:那是什么?

杰伊:就是那部关于“9·11”的纪录片啊。

佩里:我当然知道《大骗局》了,我是怕你没看过!

史蒂夫:杰伊,这部影片完全是胡说八道。

杰伊:那又怎么样。我从头到尾看了整部纪录片,我感觉里面有许多地方和人们的推测一致,还是挺有道理的。

佩里:史蒂夫,你能相信吗?这是我这辈子看过最烂的影片,我们这位朋友居然相信了,亏他还是自己人。

杰伊:伙计们,我只是说这部纪录片挺有意思的。我是说,其中某些说法听上去确实挺有道理。

史蒂夫:天哪!听着,杰伊,整部影片一开始就提出了它的结论,然后通过各种方法来试图证明这一结论。一切都是算计好的。一旦对它里面的说法较真起来,你会发现根本站不住脚。

佩里:要知道,这是个讲科学怀疑的节目哎!

史蒂夫:影片中的哪一点你认为最有说服力?

佩里:史蒂夫,他跟你可是亲兄弟。

杰伊:关于大楼钢架的那部分……

佩里:你瞧他都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史蒂夫:钢架无须熔化,只要变得没有之前那么坚固就会这样。

杰伊:是啊,但是大楼倒得这么快,恐怕……

佩里:完全是瞎说!杰伊,这全是编造出来的,就是为了骗骗你这种笨蛋。你们坐在那儿无所事事,就知道盯着电脑上的灯一闪一闪。史蒂夫,我看干脆把杰伊从节目当中踢出去得了,除非他哪天能明白过来。对,我说的是让他自己想明白。


还好我最终并没有被他们请出去。

但是,我却因此被佩里嘲笑了至少有一年之久。这家伙用一句话就可以让你灰头土脸。哪怕是开玩笑的话,他也会说得锋芒毕露。我活该被他嘲笑——他是对的。我参加的是一档科学怀疑论者主持的节目,自己为科学“打假”事业也已奔走多年。现在想来,我当时被个人情绪所左右,而且影片当中那些冠冕堂皇(实则片面)的说法也干扰了我的判断——至少是暂时的。一旦知道这部纪录片中列举的种种“事实”为何荒谬不堪,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一下子变得显而易见,让人啼笑皆非。这就好比看上去很神奇的魔术,如果揭穿了其表演手法,似乎也就不值一提了。

我怎么会上当的呢?当时我确实情绪激动,而且需要一个可供发泄的“活靶子”。于是,不管纪录片说什么,我都不加思考全盘照收,所以才会在不知不觉中犯下最基本的逻辑错误。

你们可别像我一样。如果能牢记下面几条,你们就不会受到错误信息的干扰,也不会被人为制造的场景所迷惑。有时候它们就是赤裸裸的谎言。当然,你的朋友再也不会因此嘲笑你一年了。

如果你听到的只是一家之言,还是谨慎为妙。如果没有人提出异议或者别的解释,我们很容易会片面地认同某个结论。大多数纪录片并不会全面客观地展现全部事实,这一点我们都清楚。而出于科学怀疑,我们就是要防止“偏听偏信”。这就好比在法庭上,如果只有一方拿得出证据,是不是很奇怪?他们会有意引导观众,让观众顺着他们既定的思路走,从而帮助他们得出特定的结论。这样的话,找出真相的另一面就成了我的职责。

过量的信息会让人无从核实。提供大量细节翔实的证据会显得极有说服力。但是从逻辑上来说,它就和“哪里有烟,哪里就一定在着火”一样荒唐——也许那里只是摆了一台能够产生烟雾的机器呢?如果没有可靠的信息加以对比,我们很容易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像《大骗局》这种纪录片,往往会用肯定的语气描述一系列事实。如果你曾参加过传销或者分时度假  (time-share)的宣讲,你肯定会明白这一点。某人会喋喋不休地告诉你这样那样,反正你当时也无从验证。你根本来不及消化所听到的一切,到最后只能缴械投降,上了这条贼船。

对信息故意有所取舍很容易造成误判,偏偏很多人对这一点不够重视。单纯从数量上来说,《大骗局》可谓极具代表性。可以说,影片当中几乎每一例“证据”都恰好与导演想表达的思想完美契合。真相的另一面都被过滤掉了,而作为观众,我们是不会意识到这一点的。

例如,按照纪录片的说法,在杜勒斯国际机场担任空中交管的达尼埃尔·奥布赖恩曾经告诉美国广播公司,机场控制室的所有同事一致认为,77号航班其实是一架军用飞机。这一说法显然与官方口径大相径庭,后者宣称被劫持的所有航班均为商务客机。但事实上,美国广播公司的完整说法是这样的:


“机场雷达室里的交管人员经验都很丰富。从它当时的速度、机动性能以及转弯方式来看,我们大家都认为这是一架军用飞机。”奥布莱恩说,“波音757客机不可能这么飞,这太危险了。”


只因为这架波音757的飞行方式不像是民航客机,所以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这应该是一架军机。但是,飞机被恐怖分子劫持也能解释这种危险的飞行方式。

影片还宣称:“有人看见五角大楼的工作人员往外运一个大箱子,上面还罩着蓝色的防水布。为什么要搞得这么神秘?”

如果你对军方的灾害应急设备不太熟悉,这个场面的确看起来怪怪的。但实际上,蓝色防水布下面是一个大帐篷。阴谋论者对此借题发挥道:“从来没见过帐篷还能长成这样。”原因很简单,这些帐篷本来就不是住人的:它被用来搭建应急服务站,提供现场抢救之类的服务。它不是那种只能塞得下两三个人的小帐篷,而更像是可移动的小房子。由此可见,阴谋论者就喜欢利用人们的知识盲点,从而对不寻常的事件大肆渲染,这样他们就可以斥之为阴谋。

《大骗局》对“9·11”的看法完全是断章取义。影片让“9·11”前后发生的各类事件看上去相互没有关联,这完全是毫无根据的推测。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只需要不断发问,阴谋论者就能制造出一种似乎不可告人的氛围。他们不需要证明什么,只要让它看起来不太对劲就可以了。

为什么世贸大厦会以这样的方式倒塌呢?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座大楼该怎么倒塌,你又怎么能够知道呢?当飞机撞向五角大楼后,为何会留下那样的现场?(如果真是飞机撞的)现场应该是什么样子?为表面看来不同寻常的事件先随便找一个未经验证的解释,然后指出它们“本该”这样,却偏偏呈现出那样——谁都可以这么干。

自身的偏见也会影响你对客观事物的判断。确认性偏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任何需要大脑感知判断的情况,都会产生确认性偏差的问题。为了证实你自己的结论而刻意去寻找相关证据,最后的结果多半不会令你失望。所以,请各位记住,尽量多从否定的角度看待你自己的推测,优秀的科学家都是这么做的。

如果你大脑中积累了大量的思维偏差和偏见,你一定会觉得背后有“鬼”。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好不容易得来的教训:这个“鬼”包括确认性偏差、轻率的思维方式,以及泛滥成灾的阴谋论调。


史蒂夫即本书第一作者史蒂文·诺韦拉。——译者注

分时度假原本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直销类的经营模式,本质上是为了能够解决度假设施的闲置问题,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简单来说,顾客购买了酒店或度假村产业某个时段(通常为一个星期)的使用权,即可每年享受在此度假一个星期。该权利还可以被交换、转让、置换、继承,达到低成本在其他国家度假的目的。但是,由于它本质上是一种直销模式,如果操作不当,很有可能会演变成类似传销的骗局。——译者注



第三部分

科学怀疑论与大众传媒



我们常说人类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不过,人们很快就发现,与其说是“信息时代”,倒不如称之为“错误信息的时代”。

负能量信息,具有误导性的信息,带有偏差的信息,又或者是歪曲了真相的信息,它们一直都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不可否认。现代科技让信息交互变得异常便捷,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可谓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有正面的,有负面的,也有中性的。

科学要想广为传播尤为困难,因为它需要传播者掌握相当多的专业背景知识,并花大量的时间去伪存真。在我们大力宣扬科学观念和批判性思维的这几年,人们对舆论的态度可谓爱恨交织。依靠媒体获得公众注意力是条捷径,但是媒体人似乎天生喜欢跟我们作对。我们不得不尽力抵制那些耸人听闻的报道,驳斥不加细辨的新闻,纠正戴着有色眼镜炮制的不实信息,甚至还要揭露彻头彻尾的骗人把戏。

为了理性、批判地看待各路消息,你需要评估其来源的质量和可靠程度,因为这是你获取信息的渠道。你需要熟悉新闻运作的通常模式,避开可能的陷阱,还要知道哪些迹象说明公布的信息未必可信。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在互联网、网络和社交媒体时代,如何看待在新闻媒体中面临的一些常见问题。同时,我们也会用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来说明,媒体是如何在宣传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