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季氏旅于泰山:“祭泰山”的哲学悖论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樊登讲论语:学而》章节:季氏旅于泰山:“祭泰山”的哲学悖论,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林放第二次出场了。

这段话的背景是季氏又僭越了。季氏特别喜欢做只有国君才能干的事,心里总痒痒,总是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抬高到国君的位置。

中国历史上,祭祀泰山是天子、公侯的专利,如秦始皇、汉武帝就曾到泰山封禅。而季氏作为一个小小的贵族,竟跑去祭祀泰山,孔子绝对没法接受。

孔子就对冉有说:“你不能劝劝他吗?”

冉有是孔子的学生中官做得最大的一个,他是季氏的家宰,是当时平民能做的最大的官了。再比他高的,就是贵族了。除了冉有之外,子路的官也做得很大。

孔子对冉有说话的时候,用的是“救”这个字。他说:季氏在做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错事,你不救救他吗?你能不能劝劝他,让他别去?

冉有说不能,这事劝不了,季氏心里已经打定主意了。

孔子说:“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对于这句话,又产生了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季氏这次去祭祀泰山,是林放出的主意,因为林放是季氏家里掌管礼乐的官员。孔子说:“你们为什么要听林放的,难道不尊重一下泰山吗?”

这种责备林放的解释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因为前文孔子刚表扬过林放,在这里突然又谴责林放,这种理解说不过去。

我比较认可第二种解释。孔子认为林放是一个好的标杆:你们去讨好泰山,觉得这样祭泰山是有用的,难道泰山的境界还不如林放吗?连林放都知道礼的本质是什么,泰山会接受这样不合礼法的祭祀吗?

这个解释就忽略了是不是林放出的主意。林放是鲁国通晓礼仪的人,孔子把林放当作一个礼的标准,借他来做对比。连林放都不能够接受这样僭越的行为,何况泰山?

孔子相信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祭泰山,本身就存在一个哲学悖论——祭泰山代表着相信泰山之神,如果泰山有神,那么他一定不会糊涂,肯定比人的境界要高太多。那么,你真的能通过烧几炷香,讨好神明,通过和神明做交换来寻求庇佑吗?

反过来,假如季氏不觉得泰山有神明,那祭祀的意义何在呢?

用孔子的逻辑来说,你要去祭祀,首先肯定得承认神明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就别去糊弄他,更别做亏心事。否则,你去祭祀也没什么意义,他不仅不会保佑你,还会惩罚你。

这个话其实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很多人去寺庙拜佛时,觉得不烧个香仿佛来亏了似的。《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陀从来没有要世人跪下来给自己磕头、烧香,也从未承诺会保佑谁。佛陀是个普通人,他说,众人不要用色相来求他,不要用一个外在的东西来代表自己。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是很多人跪地磕头、烧香,想与佛陀做交易,觉得付出一点金钱,佛祖便能保佑自己。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套用孔子说的话——曾谓佛陀不如林放乎?如果你相信佛陀,那佛陀不可能比人还糊涂。一个人做了坏事,想要烧个香就一笔勾销,这怎么可能?

这句话很重要。孔子的宗教观是非常端正的,他的观点也端正了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我们为什么祭祀祖先?因为怀念,因为追远。我们为什么拜佛陀?因为感激,因为敬仰。

我们为什么到孔庙烧香?因为我们觉得孔子给我们带来了文明,我们尊敬他、怀念他。祭拜,也只是我们认可孔子价值观的一种表现,而绝不是靠着某种仪式,以为烧了香,孔子就能保佑某个人考上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