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三月不违仁:维持仁的境界,有多难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樊登讲论语:学而》章节:三月不违仁:维持仁的境界,有多难,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在《论语》当中,我们常听到孔子说“不知其仁”,几乎对所有人,他都不敢判断对方是否仁。孔子最确切地认为还算符合“仁”的人就是颜回,他说“其心三月不违仁”。颜回的境界真的很高,连续三个月都能够始终处在仁的境界中。“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其他的人,能保持十天半个月在仁的状态也就很好了。

这是孔子对颜回极大的褒奖。令大家深感疑惑的是,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能算作“不违仁”呢?我个人想到了如下几点,这几点一天之内能做到都够呛,比如,平和、淡定、喜悦、聪明、关爱、有行动力。

我们回忆一下自己最好的状态,可能就是在这样的状态里:能够自我批评,却不会妄自菲薄;勇于进取,但不会利欲熏心。

想想看,我们在生活中有多少挑战、多少诱惑,会把我们从仁的状态中拽出来?困难、挫折、物质诱惑、毁誉称讥、名缰利锁、权牢情关……无数的不确定性让我们动摇,无法维持仁的境界。

但是,颜回能够做到不为所动!

我们都会有“仁”的时刻,比如看到一本价值观比较正面的书,听了一堂关于自我成长的课,当时我们都能够做到内省,发誓要让自己变得更好。然而,往往不到两天,就又“打回原形”了。

有的父母看了我的一本著作,叫《陪孩子终身成长》,里面说要无条件地爱孩子,要以终身成长的心态来看待孩子的错误。可能合上书的那一刻,他们觉得自己状态很好,可一回家发现孩子两位数加减法总是算不对,就一股怒火冒出来,马上就“违仁”了。

三月不违仁,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

我们曾在《里仁》提到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对自己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他希望自己时时刻刻都处在仁的境界中,能够心怀爱意地关心自己、关心他人。

仁的境界是非常难达到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孔子又说“我欲仁,斯仁至矣”,要追求仁,不需要特别费劲,如果你费尽心力地去试图达到仁的境界,又错了。这就是梁漱溟先生讲的,孔子处于一种“不找”的状态。

《孟子·公孙丑上》里,有一句“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你要提起一口气,提醒自己要达到仁的状态,向着仁的方向去审视自己,但是也不要强迫自己进入这种状态,否则就是揠苗助长了。仁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演绎出来的,如果做不到仁,再使劲也没用。仁或者不仁,看的是心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外部表现。

在孔子看来,有的人可以称得上忠、信,有的人可以被称赞为清,有的人也可能被评价为简……忠、信、清、简,这些都是不错的表现,但这都不是仁。

对于这些人,孔子只能说“不知其仁”,因为只有从内心入手,我们才能够判断是否达到了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