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樊登讲论语:学而》章节: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如何避免上当受骗,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宰我又出场了。宰我也就是那个白天睡觉被孔子责备的宰予,他比较调皮,曾令孔子发过很大的脾气。

有一天,宰我挑衅孔子,说:“您整天教我们学仁,仁者爱人,主要是关心别人。当我真成了一个仁者时,有人跑来骗我说‘井里有个人’,我要不要跳下去捞人呢?这不是要命吗?”此处,“井有仁焉”的“仁”通“人”。

宰我怀疑仁者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一个人如果真的不在乎自我,只是全心地关心别人、爱别人,万一被人家骗了怎么办?万一被骗到井里丢了性命呢?难道说井里边有个人,我们也必须跳进去吗?

这就是在挑衅孔子——“您教的仁我觉得生活中很难实践,万一被人利用、被人骗,该多惨”。宰我用一个很夸张的假设,表达了对于仁的怀疑。

孔子对宰我提出了反问:“何为其然也?”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局面?君子明知道是假的,为什么要跳进去?即使井里有人,君子可以过去帮忙,但明知道跳进去于事无补,还要拖累别人救两个人,难道君子是傻子吗?

“逝”是往的意思,这里指去井边救人;“陷”指的是被诱骗落井。

“欺”和“罔”都是欺骗的意思,但意思有差别。“欺”是指利用一个人的善良来骗他;“罔”是指利用不合情理的事情骗他。

君子可不是傻子,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欺”是别人对君子做出的行为,别人想利用君子的善良来骗他,那是别人的动机,我们无法干涉;但“不可罔也”,说明君子是智慧的,他有判断力,不会那么轻易地上当。

孔子教大家做君子、做仁人,并不是让人做糊涂虫。孔子教的这套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灵活运用的。

拿孔子来说,他收入很高,地位也很高。他教了那么多的学生,包括子贡、子路,都把“仁”运用得很好,他们在生活中也都过得很好。但是很多人就是不愿意相信仁的作用。宰予所提的问题很极端,他的这种心态也比较常见,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怀疑的时候,就会提出一些夸张的提问来掩盖自己的惰性:我做不到,肯定不是我的问题,是你的方法本身存在漏洞。这是认知失调的一种表现。

颜回对孔子所说的话从来不提问,有点憨憨的,不违如愚。但看看颜回做的事,你会发现他做得都对。颜回为什么不问?因为他举一而知十,他一听就明白,就知道该怎么运用知识,但是像宰予和冉有这样的人,就会有大量疑问。

孔子对于宰予这种带挑衅意味的提问很不满,告诉他,谁说君子就必须跳进去呢?也许骗子会盯上君子,但君子并不容易被骗,因为君子“非其道”的事不做,不符合常理的事情不会相信。

生活中,很多人容易上当,原因是“非其道”的事情也相信。大量的诈骗都是基于人们的贪心,骗子极其擅长利用人的贪心实施骗术。如果我们失去判断是非的能力,就希望能够以“非其道”的方法牟利,自然就上当受骗了。

君子不动心,不会轻易地为小利所惑,也不会去做一些违反原则、道义和常理的事,所以很难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