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泰伯第八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樊登讲论语:学而》章节:泰伯第八,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三以天下让:拥抱不确定性,才能够坦然地做到不争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解释这句话前,先说一个历史故事。

周王朝早期的先祖叫周太王。周太王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泰伯,在古语中,“泰”和“太”是相通的,泰伯也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

季历的孩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王位传给贤明的继承者的传统。比如康熙希望传位给乾隆,就把皇位传给乾隆的父亲雍正。周太王喜欢姬昌,就想把王位传给老三。

按长幼有序的规矩,老大和老二在继承的序位上更优先,但泰伯和仲雍深知父亲的心思,为了打消顾虑,于是“断发纹身”。在古代,一个人如果把头发剪掉,在身上刺青,就说明他决定成为一个野蛮人。当时,除了中原地带,其他地方都被称为荆蛮之地,所以他们干脆披头散发地跑出中原,跑去吴越当野蛮人。

孔子说“三以天下让”,就是泰伯和仲雍曾经有三次当王的机会,但他们三次都推辞了。孔子感慨,泰伯的德行真是高尚到了极致,愿意三次将天下让给别人。

“民无得而称焉”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大意是老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有时候是好到没办法形容,有时候是坏到没办法形容。此处是指泰伯三让天下的行为高尚到没有语言可以形容。

在这里,“让”非常重要。泰伯三让天下的举动让孔子大加赞誉,因为礼的核心就是让。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懂得礼让、协作和团结。动物生存就是靠争抢。动物在进食时,谁能不顾一切地冲到最前面,谁力气大,谁就可以吃得多。我们从动物进化到人类,慢慢地有了族群的概念,规范了争抢的局面,才能够形成文化,形成统一、团结的力量。在《人类简史》中,我们看到人类是因为有了想象力,能够协作,逐渐趋于文明,才能够打败虎豹豺狼。

对孔子来讲,不争是一种美德。

我们总会担心,如果真的什么都不争,那会不会最终什么都得不到?实际上,懂得礼让才是拥有的前提,拼命去争抢,未必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孔子习惯了礼让,反而得到了很多别人不敢想的东西,比如了不起的地位和名誉。各国君主以极高的礼遇接待他,将他奉为老师。

有人问子贡:“孔子为什么能得到那么多,他不是不争吗?”

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正是用温、良、恭、俭、让作为原则来生活的,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别人的尊重。

关于让的结果如何,能不能得到,更不必去计较。我们要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人生。

人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得失是随机性的。有人为了眼前的利益争得头破血流,因为他的大脑中有执念:如果一件事情不按自己想象的方式发展就是失败了。比如,这次我如果没有成功升职,那我这辈子就是一个失败者。似乎一切都必须按照他所设定的流程发展。

我们不妨在人生当中引入随机性的概念,能够拥抱不同,敢于应对各种变化。不是每次出发,都必须到达设定的终点。不管命运的机缘把我们带到哪里,我们都能进行创造与开拓,这才是人生最轻松、最高效的活法。

有个计算机术语叫“爬山算法”。爬山算法是在模拟爬山的过程中,每次都选择自己当下所能达到的最优位置,然后以此为新的起点,朝着更高处移动,直到到达山顶。爬山算法的核心是找到“局部最优解”。在人生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爬山算法,快速地从不确定的变化中抽离出来,找到人生的最高点。

习惯拥抱不确定性,才能够坦然地不争、安心地礼让,我们的内心也会更加笃定,相信只要努力地做好眼前该做的事,终可以抵达自己理想中的目的地。

礼让不是妥协,更不是失去自我,不是无原则地放弃权益。尤其是在孔子的时代,礼让是让社会良好运转的重要方式,所以他对于泰伯的“三以天下让”才如此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