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子畏于匡:文化使命感使人冷静、强大、坚韧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樊登讲论语:学而》章节:子畏于匡:文化使命感使人冷静、强大、坚韧,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这一段是讲孔子遇险。

“子畏于匡”的“畏”,其实是“包围”的“围”。

孔子在匡这个地方,被一群人围住了。

历史上记录过孔子在匡被拘五日,五天的时间哪儿也去不了。匡人拘孔子,据说是源于一个误会,因为孔子长得像阳虎。阳虎是季氏的家臣,后来有篡位季氏之意,他不仅和孔子模样很像,而且身形也相似,同样很高、很气派。阳虎欺负过匡人,作过恶,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匡人就把孔子当成阳虎,包围起来了。

遇到生命危险,跟随的学生就问咱们现在怎么办。孔子安慰周围的人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孔子说他和文王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的文化,从尧、舜、禹、汤、文、武到周公,一路这样传下来。所以,孔子表示:“文王的文化遗产,中国的文脉,不就在咱们这儿吗?如果老天要让这个文化没落、消失,要毁灭华夏的文化,那我怎么能够继承这样的文化呢?如果老天爷不让斯文在今天断绝,匡人能拿我怎么样呢?”

孔子有着坚定的文化血脉传承者的信念,他认为自己身上肩负着重任,无论如何,匡人都不会把他怎么样。如果匡人真的把他杀了,那是华夏文化之大不幸。或者,也有可能他就不是文化的继承人,那就更没什么好担心的,因为文化还在。

我想到一个小故事,可以与大家分享。有一位高僧大德虚云老和尚,其年表里写到,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天走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日本兵,日本兵把刺刀亮出来,顶着他说:“你是个出家人,你怕不怕我杀了你?”虚云老和尚看着刺刀,说:“如果命中注定我今天要被你杀,有什么可怕的?如果命中注定你今天杀不了我,那更不用怕了。”日本兵虽然残忍,但听完居然收起刺刀,鞠了个躬,走了。

如果一个人真的是如孔子所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他有强大的使命感,就会焕发出一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大丈夫气概。

孔子这段话的含义就是,肩负着文化传承使命的人,绝对不会断送于此。这是孔子一辈子始终秉持的信念和逻辑。有一次桓魋伐树,想要砸死孔子,孔子说“桓魋其如予何”,他不能够把我怎么样。面对事关生死的危险,为何孔子总是那么平静而坚定?因为他知道文化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孔子说,“如果老天爷真要丧斯文,就不可能把斯文传给我。我不会在今天就死掉,我一定能够把文化传下去”。

孔子一言,给周围的人注入了莫大的信心。

在我们遇到危难之际,最好的方法是想想自己身上还有什么使命,哪个使命还没有完成,你就能吊着一口气撑住了。医生在救人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患者的求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有患者病重,到了死亡的边缘,因为有求生意识,会被救回来;有的癌症患者经历了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寿命不增反减,原因是他在治疗的过程中放弃了求生意志。当一个人感到活着并不愉快,觉得自己生不如死时,药物在他身上就很难发挥好的疗效。俗话讲的“人活一口气”,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看看孔子的这口气,其中蕴藏着多么大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