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匹夫不可夺志也:精神与意志,是最坚不可摧的力量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樊登讲论语:学而》章节:匹夫不可夺志也:精神与意志,是最坚不可摧的力量,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李零教授在《丧家狗》中说,这是他在《论语》中最喜欢的一句话。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以后被抓入大狱,就是用这句话进行自勉。因为皖南事变已经发生,三军已经被夺帅了,但是“匹夫不可夺志”。

作为将军,已经兵败了,事实既成;但作为一个普通人,要坚持信念,不可屈服。

作为人,我们是要有精神和信念的,这种精神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和战胜。三军是由很多人组成的、力量无比强大的组织,但是它依然不能够替代一个人的精神力量。

“三军可以夺帅”,是谋略、操作、实力上高下的较量,靠兵法和装备就能够做到。匹夫之志虽然看似不起眼,却是再大的外在力量都无法夺去的。

中国古代,有一个特别感人的史官的故事。齐国的大臣崔杼弑君时,太史在旁边记,“崔杼弑其君”。崔杼对太史说:你给我改成“齐王暴毙”。

史官说:改不了,你就是弑其君。

改不了,史官就要被杀头。被杀之后,史官的二弟继任。崔杼说:你给我记“齐王暴毙”。史官还是写“崔杼弑其君”。又被杀头。

三弟继任,还是“崔杼弑其君”,又被杀头。四弟上来,依然写“崔杼弑其君”。

崔杼一看,说:这些人这么倔强,算了,就这样吧。

三个哥哥都被杀了,四弟拿着史书往外走。见门外有一个史官拿着笔和册子正往里面跑,四弟问:你来干吗?

门外的史官说:我听说崔杼杀人,我来接你的班。如果你也被杀了,我进去还是要写“崔杼弑其君”。

这就叫作“匹夫不可夺其志”。

中国古代有很多壮烈的故事,这是我们文化中最动人的底色。中国人力量的源泉是从哪儿来的?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来自这些有节操的、了不起的人所产生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精神。

有一部我们比较熟悉的科幻小说叫《2001:太空漫游》,已经拍成了电影。在飞船上,有机器人和宇航员。机器人不是一个人,机器人做决策都是依靠算法,经过计算,觉得叛变最有利,它就会毫不犹豫地叛变。但宇航员是一个人,作为人,他有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他与机器人不断地做斗争,最后挽回了飞船。

人的精神是很重要的,精神与意志是我们和其他物种最根本的区别。

以上讲到“夺志”的,看起来都是非常残酷的外在条件,比如杀人这种绝对暴力的手段。但在生活中,软刀子才更可怕。有时候,我们被夺志,根本不是缘于外在环境的迫害,不可能有人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你放弃学习,放弃理想。夺人志向的,往往不是痛苦,反而是眼前的“幸福”——因为拥有了金钱,拥有了舒适的生活,就遗忘了曾经的目标和信念。

比如一个人本来很努力地求学,但突然有了一个不错的岗位,能够马上赚到钱,他就会摇摆不定,这就马上被“夺志”了。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我非常佩服的教育家,从他教自己孩子的过程,就能看出其大教育家的风采。梁思成、梁思永在美国读书,他们给父亲梁启超写信,意思是这儿的环境实在是太好了,生活又舒适,又有趣,所以我们都长胖了,觉得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斗志都消磨了。这样的信实际上是在做自我反省。

梁启超回信提醒孩子,被安逸的生活消磨意志,是没出息的。外在的环境美好,不是精神变得萎靡的理由,如果你经不起诱惑,说明你没有力量,这其实也是一种匹夫被夺志的表现。

真正的匹夫之志,不会因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匹夫之志是一种坚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