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食不厌精:舌尖上的孔子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樊登讲论语:学而》章节:食不厌精:舌尖上的孔子,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这一段讲的是“舌尖上的孔子”,细细地描绘了孔子对吃的要求。

“食不厌精”,“食”是指吃米。孔子认为主食越精越好。

老人家的胃口越来越差,吃粗粮是消化不了的。我有一天见到阎崇年先生,当时先生八十七岁,依然耳聪目明,身体很好。我请教养生之方,阎崇年先生的夫人告诉我,老爷子只吃细粮,虽说很多养生建议说了吃粗粮的好处,但先生说,粗粮对老人来说咽不下去,也很难消化。所以,老人的饮食以白面、精米为主。

“脍不厌细”,有个成语叫脍炙人口,“脍”是生肉,“炙”是熟肉,脍炙人口直译过来就是说生肉、熟肉都能吃。在中国古代就有吃生鱼片的情况,“脍不厌细”就是说吃生肉、生鱼片的时候,应该切得细一点,否则不好消化。

“食而”,“”(yì)是食字边,是形容米饭受潮的样子,大米受潮了以后做出来的饭就变味了;“”(ài)是馊臭,假如这个饭已经馊了,那是不能吃的。

“鱼馁而肉败”,“馁”指鱼腐烂,“败”指肉腐烂。鱼肉和其他的肉,如果腐败了,就不要吃。

“色恶,不食”,如果食物的颜色太难看或者颜色太奇怪,也不能吃。比如,我们不吃蓝色的东西,我们想想看,假如一碗面端上来是蓝色的,你会不会有一种难以入口的感觉?

“臭恶,不食”,闻起来是臭的食物,是不能吃的。按孔子的说法,榴梿和臭豆腐这类食物不适宜吃。

“失饪,不食”,孔子不吃烹饪不当的食物,比如该煮熟的肉没煮熟,就不能吃。

“不时,不食”,“不时”有两种解释,第一个解释是,孔子只吃时令蔬菜。我完全不认同这个解释,因为在孔子的年代,只有应季蔬菜,当时并没有塑料大棚来种植反季蔬菜。我认同第二种解释:吃饭要按点,没到饭点就不要吃饭。

“割不正,不食”,“割不正”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古时候的烹饪手法比较单一,不像当下有肉片、肉丝多种做法,古时候吃肉就是像樊哙那样,一大块切下来,方方正正的,再炖熟。所以孔子要求把肉割得方方正正的,如果切得太斜,或者是散落的肉就不要吃了。第二种解释:位置不对的肉不吃。

“不得其酱,不食”,这是关于卫生的要求。吃肉、吃饭要有酱料,酱料也许是葱姜蒜做的,有杀毒、消菌的作用。如果酱配得不合适,孔子不吃。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食气”可以理解为主食,意思是肉虽然可以吃多,但是不要比主食还吃得多,要合理搭配。比如我小时候,大人对我的要求是一口饭配一口菜,我一直到三十多岁,还不习惯先吃菜,我那时甚至觉得只吃菜是不对的。这是我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

“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特别得意自己的酒量大,曾说“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孔子身形高大,有可能酒量惊人,但他从来不喝醉。

“沽酒市脯不食”,古代买东西,用商贾的“贾”。而“沽”专指买酒,固定的词叫沽酒。“脯”是干肉。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集市上打的酒,孔子不喝;在集市上买的干肉,孔子不吃。他的酒要自己酿,干肉也是要自己晒出来的。

“不撤姜食,不多食”,比如今天的日式餐厅就是“不撤姜食”,无限量供应红姜,但是吃姜也不能过度,稍微调下味,不能把它当饭吃。如果觉得姜好吃,便拿姜拌饭,那就不合乎礼。日本流传了很多孔子当时的规矩,如不撤姜食,睡觉用寝衣,洗澡后穿浴衣。

孔子对吃饭非常讲究,这体现的是对生命的爱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损”,爱惜自己,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人要对社会负责任,对自己负责任,对父母负责任。

更何况,古时候食物中毒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佛陀就是因为一个新来弟子给他做饭的时候,肉没做熟,导致佛陀吃完以后肚子痛,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