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历史军事 >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章节:三,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一路东行,从长安,到汴梁,再到扬州。在几位节度使那里,罗隐颇受礼遇,但都不能抚平五举不第的“创伤”。在扬州,罗隐又遇上了一位好友陈黯。在同游时,他鼓励陈黯赶紧去求取功名;可在分别时,他告诉陈黯,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再也不考了!

彼时,懿宗喜好奢华,常与贵胄大臣夜夜笙歌。罗隐在长安五年多,感受到都城的糜烂风气。屡屡不第,更将敏感激发为了隐忧。回乡之前,他创作了一篇小赋,借想象中的“迷楼”和隋炀帝故事,讽刺皇帝受人迷惑、德行不修,流连于近幸小人、粉黛歌女之间。当然,罗隐的批评文尚未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如果细读,大概是套话多、实事少。毕竟是落第的秀才,怨气有时候会冲昏头脑。

初秋,罗隐的人生遭遇了第二重打击——妻子沈氏去世。多年漂泊,回乡疗愈,却迎来妻子之丧,心情之难受可想而知。罗隐的诗从来为史实、现实以及自己命运而作,只有一首难得的《江南别》,倾吐着不一样的心事:

去年今夜江南别,鸳鸯翅冷飞蓬爇。

今年今夜江北边,鲤鱼肠断音书绝。

男儿心事无了时,出门上马不自知。

——我是不想考啊!可是我控制不住我这颗功名之心啊!

整顿完家务事,罗隐获得考试资格,上长安谋生了。刚到长安,他就给一位蒲州老相识写信,大谈过去的交情和目前的困难。六年蹉跎,自己还是那个草根青年,可这位老兄已经在中央担任要职了!

咸通七年(866年)和咸通八年(867年),罗隐仍旧不死心,但仍然没有在金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罗隐有些顶不住了。咸通八年春天,他在悲愤中编辑往年行卷、求见的文稿,看着这些日益辛辣的文字,罗隐不知是喜、是气。喜的是,自己的文字功力越来越长进,越来越具社会洞察力,思想日益深刻;悲的是,以上进步完全就是在阻挡自己的前途。人人都能凭行卷被赞誉,只有自己,名气越来越大,生活越来越难。对着眼前的文稿,罗隐仿佛觉得就是它在到处散布自己“恃才傲物,不可一世”的谣言,导致自己沦落如此——这不是在自黑吗?罗隐干脆把这一本文集命名为《谗书》。但罗隐此后,并没有放弃传播《谗书》,更没有放弃小品文的写作。罗隐选择做自己的粉丝,哪怕是一名黑粉。

这年秋天,他带着《谗书》去洛阳,找到秘书监韦澳,谋求考科举的机会。《谗书》和得体的书信一并送到韦澳那里,罗隐也在洛阳得到了考试的机会。幸而,韦澳在当时是以正直出名的大臣,要是换了别人,恐怕《谗书》已经被扫进垃圾堆了。

咸通九年(868年),罗隐没中。三十六岁的罗隐又带着《谗书》四处拜谒。四年过去,罗隐不再提什么“不考了”之类的话,毕竟,要想做高官、实现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科举才是正途。不过这一年,粮饷不济的征南将士,在庞勋率领下于徐州造反,长江战火重燃,罗隐滞留苏州,硬生生错过了咸通十年(869年)的考试。错过考试,罗隐没有错过乱世,短短九年中,战争又一次走入了罗隐的生活,但这一次,他的感受十分真切。本来,罗隐想要自淮口北上,却发现平日熙来攘往的渡口,已经变成四战之地。当年十二月,唐朝将领戴可师轻率冒进,领三万大军与庞勋在淮口大战,结果身死乱军之中,麾下将士仅数百人生还。罗隐在淮口看见的,是连绵不绝的乱葬坟堆,虽未曾亲历战火,但也有劫后余生之感,他当即题诗说:“莫言赋分须如此,曾作文皇赤子来。”

主将遇敌,急躁冒进,让大唐的子民白白送死,这是哪门子的英雄,哪门子的殉国呢?罗隐比其他才子,更有行文一针见血的风度。第二年九月,庞勋溺死、叛乱平息,罗隐在苏州获得了考试资格。可元气大伤的朝廷打算“弃考”,罗隐拿着考试的船票,又没登上及第的客船。

没能登上船的罗隐,掉转马头,继续拜谒当朝名流。这一年里,他返回长安,重新编定《谗书》作为自己的名片。在庞勋之乱后,他的心中看到的早已不是“羲皇盛世”的太平景象,而是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败局。对于《谗书》,在求功名之外,他更多了警醒世人、振聋发聩的使命感。当然,科举、功名,还是要追求的,不追求,怎么实现人生价值?

在长安逗留不久,罗隐到更遥远的北方去游历。人近中年,罗隐在权贵之门积攒声誉的同时,也看出了些庸臣自守、割据自重的现实。但三十八岁的他,只是个平头百姓,如果背后没有大树,实在难以立身。况且,从多年的游幕经验看,做门客的待遇还算不错,常常远行,竟也没有囊中羞涩。于是罗隐继续南行,投奔湖南观察使于瑰。在这里,他做了个小官。

罗隐一生有那么几个念念不忘的前辈,其中之一就是杜甫。同样面对曲折坎坷的人生、动荡不安的世道,杜甫选择忠君忧国、伤时念乱,罗隐选择愤世嫉俗。他来到耒阳杜甫墓址,悼念杜甫。杜甫早已归葬故乡,南方的墓茔却并未埋没。罗隐看看这里,又想想自己,似乎他已明白,如自己和老杜这样的人,生命的剧本,必有漂泊这一章。他觉得,老杜也算是值了,才名流传身后,魂魄与屈原、宋玉等才子相伴,灵魂有知,心情也能为之舒畅。虽然做了官,但罗隐心情并不舒畅,原因有三:官小、上司太差、母亲去世。但作为暂时没有什么成就的中年男性,罗隐还是得扛下这些困难,继续为谋生奔波。

咸通十三年(872年)到乾符元年(874年),除了科举依旧没有结果外,罗隐的生活进入一个稳定期。刚开始,四十岁的罗隐屡屡求职失败,还在途中听说于瑰去世的消息,心情非常难过。毕竟,于瑰是真情实意地帮自己谋些俸禄。不过,与罗隐曾有些来往的淮南节度使李蔚很快给他提供了新的岗位。李蔚是晚唐名臣,也热爱文学,身边围了一大群舞文弄墨的才子。从入职到李蔚回长安,罗隐负责陪同长官宴饮、写作,待遇甚是优厚。

罗隐有着经邦济世的追求,他所仰慕的前辈,除了杜甫,还有名相李德裕。尽管在罗隐踏入社会之前,李德裕已经与世长辞了,但这不影响他寻访同李德裕有关的遗迹。在李蔚这里,他见到了一个活的见证——薛阳陶。此人十二岁时,曾为李德裕吹奏筚篥,而在场的听众中有赫赫有名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五十年后,薛阳陶须发皆白,为又一个李相公吹筚篥,在座的人中,却有壮志难酬的罗隐。沧海桑田,听者只听出了满满的知音难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