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历史军事 > 一江山登陆大血战

蒋经国再上一江山1

书籍名:《一江山登陆大血战》    作者:咏慷
    《一江山登陆大血战》章节:蒋经国再上一江山1,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刘廉一将东矶列岛之役的“作战详报”发往台湾。这份“详报”照例由蒋经国转递乃父跟前。蒋介石努努嘴,示意经国照念。蒋经国面露难色,几分尴尬地将电文夹递交到乃父手上。蒋介石打开文件夹,一看,那张本来阴冷严峻的脸上便又加上了一层新霜。详报中那一大串数字,成了他喉头一个个艰涩的咽噎。他毕竟是个历经战争风暴的统帅,磨砺出了一身处险不惊、处变不惧的功夫,他捏紧手杖,在地板上狠跺了跺,把冲到嘴边的那句著名的宁波脏话强咽下肚,步履蹒跚地在屋内踱了半圈,陡然一挺腰肢,将身子挪近了挂满墙壁的军事地图跟前。

他擎起手杖,从地图上面淡蓝色的东海区里寻找出了鲠门岛和大陈岛的位置,用手杖头在这些岛屿上一步一步地向后推移着,两道森冷的目光估量着大陈港湾里那些军舰今后游动巡弋的最新疆界,默默计数着台湾飞机今后到大陈上空巡逻的极限线来。

他朝毕恭毕敬谨侍在侧的长子扫了一眼,蒋经国得了其父的心灵感应,便侧着身子,从从容容,一步一步地退出门外。知父莫若子,蒋经国明白,此时此刻,父亲心理上最需要的是一个人的持心养性独自沉思。

蒋介石伸开手掌,捺压住腰肢,隐忍着伤痛,艰难地挪步到大写字台前,强翘起那颗苍颜憔悴的脑袋,躺倒在那张宽大舒适的坐椅里面。

他又一次学起曾国藩来。独自一人面对着空寂凄静的大书房,潜下心来,养他的静气。

让静气化成一只大鸟,载负着他到太空去遨游,去超越鲠门岛失利带给他的痛苦。

像穿行在一条漫漫黑暗的隧道中间,他终于望见了从隧道尽头射过来的一线亮光。

过了一宿,第二天,蒋介石让儿子陪同陈诚来到了他的书房,进行密谈。

蒋介石交代陈诚:同美国的“协防”条约谈判,要力避僵局,要取灵活态度,对美方坚持的“协防范围只包括本岛和澎湖,不应将金门、马祖、大陈诸离岛列入在内”这一点,外交部,驻美大使在谈判中可以取低姿态,表示让步,可以满足美方要求,以求得“条约”能够尽早签署为惟一目标。

蒋介石这一回采取让步的姿态,令陈诚、蒋经国大感吃惊。毕竟这是谈判中实质性的一条,是已经僵持了多日,“寸步不让”的一条啊,而今,怎么说退便退了呢?

蒋介石并不理会他俩的惊疑困惑,没做进一步的解释,更没有揭示自己心上的那条底线,只给了他俩一个神秘莫测的哂笑。早年的“智囊”“文胆”戴季陶说过“国人党人只需要最高领袖一个头脑思考,吾辈只需信仰躬行”。在戴季陶这个教义熏陶下的陈诚和蒋经国当然不再深思深问,只有躬行实践了。

蒋介石还决定派儿子蒋经国再一次去大陈督察,要求刘廉一加紧完成一江山岛防御工事,督察加强官兵的军事训练和心战准备,下一次共军再来进犯,必须做到能坚守三个月以上。要训导全体官兵,务必牢记:“只要做到了这一条,一切都会有办法的……”

蒋经国偕同美国顾问麦克里上校和心战部主任王升一行人,又一次来到了大陈岛。

拂晓时分,大陈防卫区司令刘廉一,陪同蒋经国一行人来到大陈湾军用码头,登上一艘油漆一新的炮舰,趁着海上初起的大潮,奔一江山疾驰而去。

炮舰在一江山岛东面的向阳礁停靠下来。向阳礁没有码头,只有一大块平台似的石板,供舰艇人员上下。蒋经国双脚一踏上石板平台,便受到了一江山岛防区司令王生明上校领着他的副手王辅臣,还有美国西方建筑公司的总经理和几位工程专家的迎候。蒋经国一见王生明,不待刘廉一介绍,便亲亲热热地呼叫:“嗳,王上校,我们的克难英雄……”

王生明浑身挺得像一尊石碑,右臂弯曲成了个大铁钩,嵌在大盖帽檐前,向尊敬的蒋主任行了个标准的军礼。

蒋经国将王明生的手臂抓过来,按在胸前,按得紧紧地,连声笑道:“辛苦了,辛苦了,诸位守岛将士辛苦啊!”

蒋经国待人的作风,依然是在苏联红军养成的那一套。他生性好客,尤其敬重他在政治部主任期间大力倡导和培养出来的“克难英雄”。一年前,王生明在台北警备部队任副师长时,参加了国防部举办的“克难英雄大会”,在受到蒋介石接见后,又被蒋经国邀到家中作客,“便饭招待”。应邀参加的还有空军飞行员、海军舰艇的水兵和潜水侦察英雄、炮手。

蒋经国在家里不戴军衔,不穿军服。只一身平头百姓打扮,他不向“克难英雄”训话,不行军礼,只在客厅里随随便便地坐满一圈,海阔天空地聊天,还忙着摄影、干杯,直弄得满座春风,欢声笑语。这个近乎百姓人家充满温馨气氛的聚会,给王生明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此刻,王生明在自己守卫的前线阵地上,迎接他的蒋主任亲临视察,内心当然格外激动,格外自豪了。他喜颠颠地阔步前行?引着蒋经国一行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岩石小路,向北一江山岛的制高点──203高地走去。

站在203高地,放眼一望,那环绕在北一江山岛的三道战壕,便轮廓分明蜿蜒盘绕地落进了蒋经国眼里:“你们的工程进展得真快啊!难得,难得,太好啦!”

蒋经国讲了句实话。他同国防部长俞大维初次来此时,这一江山岛只不过是两座光秃秃的小石山,岛上只有一些简陋的野战工事,几处供守岛官兵住宿的茅草窝棚,军官们也都拥住在美国制造的军用帐篷里面。5月间,父亲乘“峨嵋”舰来视察时,这两座小岛上正忙着赶修工事,满山上下尽是士兵的身影,到处都是乱堆的碎石,还有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给施工现场运送物资的船只,小岛上一片乱乱糟糟的情景。可如今,只不过两个月时间,竟成了一座壁垒森严的要塞啊!这真令蒋经国欣喜不已。

刘廉一眼见蒋主任高兴,便指着新构成的阵地来显示他从美国参谋学院学得的现代军事知识了。他报告蒋经国,他在这棱线、山腰和海岸三道抵抗线上,布下了4层火力圈。他用大陈本岛的榴弹炮,一江山岛的山炮构成第一层火力圈,用来对付头门山、田岙、鲠门岛和渔山西侧海面上出现的远距离目标。第二层火力圈由战防炮、机关炮组成,炮位摆在海岛前沿乐清礁、黄岩礁、海门礁、西山嘴村这几个突出部背后,专门对付向这几个突出部进攻的近距离目标。由迫击炮、火箭筒、重机关枪构成的第三层火力网,覆盖了所有能被共军登陆部队利用的海滩和礁岩。最后一层火力圈由士兵手里的轻机枪、冲锋枪、自动步枪和手榴弹组成的壕堑火力……刘廉一说得高兴,一句将军的豪言便充口而出:“我要让一只苍蝇一只野兔也钻不进来!”

蒋经国追问了一句:“这阵地的火力密度,该有多大?你们计算过吗?”

刘廉一忙指着美军顾问笑道:“感谢这位朋友,这些都是他们设计,他们计算过的。”

“阁下!”美军顾问上前一步,行了个举手礼,便如数家珍似的吐出一长串精确数字来:“北一江阵地,东西长1900米,南北宽100~700米不等。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地质坚硬,地形狭窄,四周全系岩岸,岸高10~40米,坡度40~70度,山势陡峻,光滑,难以攀登。岛岸可供登陆地段不超过100米。我们美国优秀的西方建筑公司,使用现代先进的建筑机械,协助贵方修造出了这个永久性、半永久性的防御工事,总共有地堡、地堡群154座,火炮阵地可配置各种火炮51门,平均每百米的防御正面就有火炮2门,重机枪2挺,如此高密度的火力,称得上是国际一流水平的了……”

“太好了,谢谢。”蒋经国对这座美国造的要塞式的阵地,感到由衷地喜欢,1949年4月,在上海,他曾实地观察过汤恩伯司令修筑的“远东斯大林格勒”防御阵地,那是大陆4年中耗资最巨、构造最精的一座钢筋水泥城,可是拿它同这座一江山岛的工事来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蒋经国同美国上校握手致意后,便转过身来,考察203高地上面的那座核心阵地。

203核心工事,整个儿修造在坚硬的麻栗岩石中间。工兵们花了上十吨TNT炸药在高地四周炸出来几个大石坑,用优质的钢筋水泥在大石坑里塑造出一座又一座大碉堡。每座碉堡供一个加强班据守,堡内辟有贮存粮食饮水和弹药的地下仓库,有更换新鲜空气的换气孔,换气孔上安装着活动气门,用的是0.5英寸厚的钢板,可以自动开启,也可以手工操作,非常灵便。墙上齐胸口处开设了左、中、右三个射击孔,射击扇面开阔,火网交叉绵密。碉堡的顶盖也由钢筋水泥和厚厚的岩石粘合而成。从远处看来,这样的顶盖竟是一个光溜溜的山头。整座堡垒已经同四周的岩石粘合成了一个整体,只有几个射孔显露在外面,成为地地道道的隐形火力点了。准确地说,它就是一座藏嵌在203高地上的环形“石堡”。

蒋经国一行人离开203高地的环形石堡,走进了王生明的指挥中心。

在指挥所的墙上,挂着南北一江山岛的防御阵地部署图,王生明指着图上那些如刺猬蜷缩或如蜈蚣爬伸的“军标”,言辞简洁,条分缕析地汇报着一江山岛阵地兵力的分布情形,让蒋经国听得频频颔首点头。驻大陈岛的美国顾问华尔登也在一旁“OK、OK”地奉承开了。

蒋经国一行人最后爬上了北一江山岛的第二个制高点──190高地,这里是突击第二大队防守的主要阵地。蒋经国站在制高点上,对全岛的环形防御阵地再次细心观察了一番,才金口一言:“设防后的一江山岛,可谓固若金汤,共军无法登上一兵一卒的!”

在返回大陈岛的路上,蒋经国突然压低嗓门问王生明:“你的部队,这一千多人,担负这两个小岛的守备,一旦共军进攻,你看大伙能守到底吗?”

王生明向周围扫描了一眼,然后眨起一双狡黠的眼睛,向他敬爱的蒋主任掏出了一句悄悄话:“请主任放心,这些突击大队的官兵,都是死心塌地誓同共军血拼到底的人!”

“哦!突击大队……”蒋经国意味深长地回应了一声,便不再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