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历史军事 > 也是历史

亚运会开幕式的台前幕后(1)

书籍名:《也是历史》    作者:新世纪周刊社
    《也是历史》章节:亚运会开幕式的台前幕后(1),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三句不离亚运会”,已成了如今中国人尤其是北京人说话的一大特色。街头巷尾的宣传标语、城南市北的咨询服务,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大规模的亚运专栏,以及已经逼近的赛期,使整座北京城的“亚运热度”也升温到了盛夏。亚运金牌的分布,比赛场馆的建设和资金、交通、食宿等问题,早已成为人们口中的热门话题。但在亚运会上最先“出笼”的开幕式,它将包罗哪些内容,呈现出什么样的场面?在它被隆重展现的背后,有多少没被展现的故事?对于这些,读者诸君大概知之不多吧。最后,笔者数次往返于亚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文艺展览部以及属下各处和具体承办单位,采来了一组关于亚运会开幕式台前幕后的新闻。

台前

当然喽,北京亚运的组织者们从当初申请举办亚运会时起,就决心要奉献给人们北京的人力车也充满了亚运味一台热烈而又隆重的盛会,而开幕式则是第一个粉墨登台的,自然费了设计者们的一番心思

总体构想

中国地大物博人众活动多,各种开幕式屡见不鲜。国内的全运会亦4年一次,其中的开幕式盛况仍让人记忆犹新,广州天河体育中心的第六届全运会开幕式甚至获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高度赞扬  中国人举办开幕式的经验可谓丰矣。

然而,亚运盛会,在中国自古未有,全亚洲的聚会又异于中国本土那多少有些“沾亲带故”的交流。因此,从1987年4月起,亚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部里(那时未与文艺展览部合并)就官兵齐心、步调一致地为亚运会开幕式而煞费苦心了。

“团结、友谊、进步”  亚运宗旨得包含进去;“面向亚洲”的亚运章程不得违背;“上头”有令:要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和改革开放新风貌;还有部里的“臭皮匠”们凑一起琢磨出来的“诸葛亮方案”:出新、出情、出奇,富有强烈的时代感  于是一个“融贯中亚、包含古今”的亚运开幕式主题便诞生了。

1988年4月,大型活动部在北京蓟门饭店召开会议,邀请国内专家和一些知名人士参加,对开幕式活动的具体安排提出高见,并初步确定团体操的创编构思;1989年4月11日,由北京市市长陈希同挂帅的亚运会组委会部分官员,对亚远会开幕式方案进行了第四次审查(前三次分别为1988年6月15日、1988年8月和1989年3月),终于确定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的3场“台上戏”:

第一:开幕式正式仪式前的3项表演;

第二:行进中的仪仗队;

第三:大型团体操表演。

至此,亚运会开幕式由构思阶段转入创编、训练阶段。

作者提示:亚运会组委会大型活动部仅有105名正式工作人员负责7个部门的工作[秘书处、开闭幕式(仪式和前3项部分)处、团体操处、火炬接力处、文艺演出处、学生管理处以及后勤处];开幕式的各项方案经历了两年的孕育、三四个月的“难产”和4次严格的“体检”;在亚运会开幕式上,将有近2.4万人参加表演,有近500人担任仪仗(引导各代表团入场、花束队、会旗队、会徽旗队、礼仪吹奏)工作。

亚运会将于1990年9月22日16时整正式开幕,15时15分开始进行仪式前的3项加演。

三项加演

早先,大型活动部的“诸葛先生”们还没有定下要在开幕式正式仪式前加演一事。到了1988年6月15日,团体操及其他方案接受第一次审查后,他们才充分认识到从观众下午3时入场到4时开幕,这一段时间过于“空空荡荡”,便正式敲定加演一事,并于1988年8月第二次审查时获“上头”批准。

“诸葛先生”们人没多少,点子却不少,为加演之事想了不少新招。中国的航模水平在世界上亦属一流,而这种高精尖的玩艺儿在老百姓眼里却很稀奇,看上去也既惊险又有趣,然而,亚运的组织者们从观众的安全考虑,怕那些没长脑筋的家伙莽莽撞撞地冲到看台上撞人;有人想到时装表演,这是观众喜爱的节日。届时调动几十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