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传记回忆 >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第9节:梁实秋: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8)

书籍名:《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作者:冯昭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章节:第9节:梁实秋:将西风带进台湾的浪漫干将(8),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匆匆往返美国与台湾,再回台,梁实秋对于恋情毫无隐瞒之意,他在台北市忠孝东路韩菁清家中,左手无名指上戴着宝石定情戒,浓情密意地与韩菁清一起接受《联合报》专访,"结婚不为什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我和韩菁清结婚,和别人并没有两样啊!"别离二个多月,这位七十三岁的老教授写了八十余封情书倾吐相思,每封信都按照顺序编号,期间还不小心遗失了第六十六号信,为了怕情书被有心人利用,梁多在信中称韩"小娃",韩则称梁"秋"。

30年前的台湾社会,观念还十分传统,即使不提韩菁清与梁的三子梁文骐同年,七旬老教授与年纪相差三十岁、情史丰富的歌星陷入热恋,已很难为社会接受,何况梁实秋才刚写了《槐园梦忆》,读者泪潸潸,他却展开新恋情。"被骗"的读者气愤不已。

有人扔了梁实秋的书,他的学生甚至组成"护师团",希望老师打消再婚念头,有朋友把韩菁清过去花边新闻的剪报寄给梁实秋要他参考。甚至有杂志以两人的婚事为题办了个征文比赛。

在一片反弹声中,仍有少数读者和学生给予支持,一位读者热情地寄给梁实秋新台币一百元贺仪;陈之藩是朋友中少数同情梁实秋的,他写信告诉梁"只要有爱,什么都别顾虑,么人的话都别听"。也有朋友写信祝他能找到幸福,无须顾虑外界风风雨雨,梁实秋回信竟说自己"感激涕零"。

至于梁实秋最在意的幺女,在一篇纪念父母的文章中,梁文蔷这么记录她的想法:"父母爱子女,关怀子女一生,但不可控制子女一生,子女对父母亦然。"

外界的批评声没有动摇老教授的决心,他甚至抱怨"我不是在追求特别护士,我是在爱情中,没有一个人了解到这一点"。只是原订的4月5日结婚日,不巧蒋介石逝世,才延至5月9日,悄悄地在法院公证结婚。

梁实秋表示,"结婚是个人的事,我不想太惊扰别人,也不想引起别人注意",因此只宴请四桌至亲好友,证婚人就是梁实秋来台后帮他张罗住处的大同公司负责人,当时的台北市议会议长林挺生。新房设在韩菁清位于台北市忠孝东路的公寓,约180平方米,结婚前,韩菁清就住这儿,除了买一套橘红色沙发,没有添购太多新家具。

一位生活规律、拘谨朴素、连电影院都嫌嘈杂的老教授,一位爱热闹的息影明星,生活习惯南辕北辙的两人结合在一起,反而让梁实秋找回远离的青春:恋爱时,两人一块儿吃宵夜,梁实秋说,那是他"生平第一次"深更半夜在外面吃清粥;婚后,七十四岁的他开始学跳舞,在家里的饭厅翩翩起舞;尽管饮食习惯不同,但因韩菁清烧了一手好菜,梁实秋婚后心宽体胖,八个月体重上升五公斤;外界也注意到,原本搁笔已久的梁实秋又开始了创作。

尽管一般认为梁实秋觅得第二春后生活充满活力,梁文蔷却不这么认为。梁实秋过世后,文蔷抱着为父母立碑的心情,写下《梁实秋与程季淑─我的父亲母亲》一书,或因个人孺慕之情的选择性记忆,或是梁实秋面对幺女始真情流露,梁文蔷认为,自母亲弃世到父亲过世的十三年半,梁实秋无时无刻的怀念妻子,而且"相思之情与年俱增"。

她摘录一封家书,梁实秋写道"xxx常问我,你为什么忽然发愣?我则以谎言支吾,因我心里痛苦,不愿累及别人不快。"

在谈到梁实秋性格时,梁文蔷记下1979年梁赴美与她闲谈的一段对话:"忽然父亲若有所思地说:"我这个人如果做事做错了─就一直错到底。"我知道爸爸何所指,无需说明。"

最后的岁月

梁实秋的内心世界已不可考,但婚后,梁实秋确实又有了动力重新投入搁置好一阵子的另一项巨大工程─撰写《英国文学史》,每天上午专心读书、写作,一天写个五千字。与翻译莎剧情况类似,梁实秋多年前就准备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合着一本给中国人读的《英国文学史》,等了好些年,他等不及了,1973年索性自个儿来,但第二年因妻子发生意外而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