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传记回忆 > 影子富豪查克·菲尼

“三明治群岛”(7)

    《影子富豪查克·菲尼》章节:“三明治群岛”(7),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不过,菲尼留意到日本游客在众多白兰地品牌中更愿意选择“柯罗维希.拿破仑”。柯罗维希的商标采用了这位法国皇帝的个性侧影,并自我标榜为“拿破仑白兰地”,之所以这样说,也是因为拿破仑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的时候,他订购了好几桶柯罗维希,要求送往流放地。在亚洲,“拿破仑”这个名字标志着正统与阳刚之气。柯罗维希叱咤全球市场,并且是日本唯一允许进口的白兰地,“拿破仑”似乎垄断了这个市场。不过,柯罗维希的营销是有缺陷的。日本人认可这个商标,更多的是由于“拿破仑”这个词,而不是由于它的产地。没有人申请“拿破仑”这个词的专利权。因此,菲尼建议米歇尔.卡慕生产一种名叫“卡慕.拿破仑”的干邑。卡慕不愿与柯罗维希发生正面冲突,并且担心自己的“拿破仑”会被视为挑衅式的模仿而自毁名声。于是,菲尼又建议改进现有的商标设计,加上小号字体的“拿破仑”,过一阵子再缩小“卡慕”、扩大“拿破仑”图样。没有什么人注意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在购买白兰地时一味寻找“拿破仑”字样的日本人,很快就把柯罗维希和卡慕弄混了。在菲尼的建议下,卡慕的营销策略带上了混淆视听的味道。卡慕有一张宣传页,上面是两瓶卡慕放在一本以拿破仑肖像为封面的书旁边。有一次,菲尼写信给米歇尔.卡慕,建议把这张宣传页做得更专业一些,采用更好的绢印技术,并且在酒瓶前面加一小杯干邑,“以取得更好的视觉效果”。为了提供更好的参照标准,他附上了自己绘制的广告图案草稿。他还详细列出了其他改动,比如“把书稍微往左移一点,把‘CAM  NAP’(‘卡慕.拿破仑’两个英文单词的前三个英文字母)也同样左移;把‘NAP  EXTRA’稍稍左移,露出全部字母”。由于日本出国公干的游客往往必须给同等级别的好几个老板带礼物,所以卡慕把好多陈年白兰地灌入不同的瓶子,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选择,比如卡慕百家乐水晶瓶、卡慕瓷书,以及不同颜色商标的“拿破仑”,这些都成为日本商务人士的上佳礼品。其中最成功的是“卡慕.约瑟夫”,一种味道较清淡的干邑,瓶身细长,商标上是一位新风格艺术家阿方斯.马查画的苗条姑娘。这正好迎合了日本人心目中的“白领女性”形象。DFS还参与了阿马尼亚克白兰地的“创制”,并把它打造成了全球知名品牌。阿马尼亚克白兰地诞生于比利牛斯的阿马尼亚克地区,与干邑不同,它只经过了一次蒸馏。在根茨伯格的建议下,米歇尔.卡慕买下了一个无人使用的旧商标“沙博”--它起源于西班牙边境附近阿马尼亚克村的沙博家族,并建立了一个生产基地。根茨伯格设计出了第一瓶“拿破仑.沙博”,并为它取名“沙博王子”--不过,后来他们放弃了这个名字,因为有人出来声称这是他的名字,还要求得到销售额的一部分作为使用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