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第六章 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验语音学研究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章节:第六章 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实验语音学研究,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第一节  实验语音学学科沿革


实验语音学是传统语音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为探求语音的本质而发展起来的。早期并无所谓实验语音学,只是由于语言研究的需要,产生了语音实验的一些手段。为了揭示人类语音的真相,而采用了别的学科中的一些方法和器械,主要是利用医学上的器械做些分析,来补充听觉的不足。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电子设备、声学仪器、电子计算等的发展,再加上从语音实验中发现了若干对语音现象的新认识,大大补充、刷新了传统语音学的内容;又因为语音的研究不仅限于语言学,凡与人类说话有关的许多学科,都直接或间接地需要一定的语音知识,于是相互渗透,使语音实验的范围越来越扩大,内容越来越丰富,就逐渐形成了一门综合学科[1]。这是关于实验语音学学科形成与发展的比较经典的阐述。实验语音学的主要基础分支学科有:(1)“发音语音学”或“生理语音学”,主要研究人的发音机制,包括指挥语言的神经系统、肌肉活动、声带和声腔的发音动作等。(2)“声学语音学”,主要研究语音发出后在空气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包括语音的四要素,即音色、音高、音强、音长等。(3)“心理语音学”或“感知语音学”,主要研究语音传入听话人的听觉器官,造成听觉,又通过神经系统来理解等过程。这是学界公认的普遍观点。

如果从1925年刘复主持建立“语音乐律实验室”(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实验室前身)算起,我国实验语音学研究走过了近100年的历程。虽然20世纪50年代末,有些民族语言学家利用浪纹计(Kymograph)等研究过民族语言的语音问题(清格尔泰、确精扎布,1959),但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停止。直到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建立语音实验室为止,我国民族语言实验语音学研究几乎处于停顿状态。近年来,我国实验语音学学科有了长足的发展,除北京、天津和上海等一线城市外,地方院校和科研单位也纷纷建立语音实验室,有效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随着言语工程研究的升温,实验语音学学科与工程技术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建立的语音实验室是我国民族语言实验语音学学科成立的标志,实验室的语音学研究人员也是我国最早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实验研究的团队。我国民族语言实验研究工作基本上是在该团队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渐起步和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大学语音实验室、中央民族大学语音实验室、新疆大学语音实验室和西北民族大学语音实验室等。近几年,这些大学虽然开展了一些民族语言实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定数量的硕士和博士,但与汉语语音实验研究相比缺乏延续性和前瞻性,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下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实验语音学团队所开展的工作为主线,分三个阶段简述我国民族语言实验语音学学科的发展历程。



一  语音声学参数资源库建设及其声学生理研究探索阶段


1986—1999年,我国民族语言实验语音学学界主要开展了民族语言语音声学和生理实验基础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该阶段研制了我国民族语言第一个语音声学参数库“藏语拉萨话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2](1990年完成)。与该参数库同时启动和完成的还有“蒙古语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3](1992年完成)和“哈萨克语语音声学参数库”[4](1993年完成)。

该阶段代表性成果有《实验语音学概要》(吴宗济、林茂灿主编,鲍怀翘撰写第三、第五章,即语音产生的生理基础和元音部分,1989)和《蒙古语语音声学分析》[5]。除此之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如维吾尔语元音声学初步分析[6],哈萨克语元音声学分析及元音和谐理论[7],蒙古语察哈尔土语元音的实验语音学研究、有关察哈尔土语复合元音的几个问题——用实验语音学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关于蒙古语重音——语音实验中间报告[8],蒙古语察哈尔话元音松紧的声学分析[9],蒙古语察哈尔土语双音节词第二音节短元音的声学分析、蒙古语/r/辅音的声学分析、蒙古语元音声学分析[10],关于巴林、察哈尔、科尔沁土语依附元音及其央化问题、关于巴林、察哈尔、科尔沁土语前化元音实验语音学比较[11]等。这些成果在国内外语音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实验语音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语音嗓音发生类型和动态腭位语音调音研究阶段


2000—2005年,使用当时国际最先进的设备,如“声门高速摄影”和“电子动态腭位仪”开展了汉语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发声类型和调音的生理声学研究,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相关项目。这一阶段除撰写出版《论语言发声》[12]和A  Basic  Study  of  Mongolian  Prosody[13]两部专著外,还发表了50余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如基于EPG的蒙古语塞音、塞擦音研究、蒙古语辅音腭化问题研究[14]等。这些成果在国内外实验语音学和言语工程学界以及嗓音病理学界产生较大反响,提高了学科的知名度,提升了民族实验语音学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中的地位。



三  语音声学研究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阶段


自2006年至今是民族语言声学语音学研究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阶段。2014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实验语音学团队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声学参数统一平台建设研究”(12  &  ZD225)为依托,基于多年积累的语音声学参数库研制经验,研发并投入使用“语音声学参数自动标注/提取系统”(3.3版本)和诸多数据处理小工具,使该项工作逐渐走上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避免采集者的主观因素,确保了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15]。该阶段出版了《蒙古语语音实验研究》[16]《中国少数民族特殊语音研究》[17]和《基于动态腭位图谱的蒙古语辅音研究》[18]三部专著,发表了数十篇有关民族语言实验研究的学术论文。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实验语音学研究团队搭建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音声学参数统一平台”(简称“语音声学参数统一平台”)框架。该平台为利用国际通用的语音声学分析软件,提取有效表征语言语音系统的各种声学特征参数,并把它们集合成一个完整的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用数据库管理软件进行统一管理的平台。“语音声学参数统一平台”将我国传统的优势学科同新的前沿领域相结合,无论从现代社会语言资料和文化遗产流失的严峻现实,还是从科学技术和语言研究相结合的发展方向来看,都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前景。该平台将为我国同类语言数据库、档案库提供范例,为语言本体描写研究、比较研究和语音类型学研究提供真实、客观的数据资源,将会有力推动我国民族语言实验语音学学科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进程,促进我们民族语言学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