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第五节 国外研究的简要梳理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章节:第五节 国外研究的简要梳理,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战略管理研究受到了国外学者的持续关注。针对中国企业战略发展问题,国外研究除了对战略内容主题与过程主题的讨论外,像中国的转型经济、国企战略等均是研究的热点课题,与此同时,丰富的理论和方法也被应用到诸多研究当中。国外对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六个特点。

第一,“转型经济”(Transitional  Economy)是国外研究中国企业战略中情境主题的最重要视角。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模式的变化,转型时期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对企业的影响研究更值得关注。其一,从政治法律环境来看,政府权力(Liang,2014;Xu  et  al.,2017;Luo  et  al.,2017)、制度约束(Zhou  and  Van  Witteloostuijn,2009)、制度变迁(Zheng  et  al.,2017)、知识产权(Huang  et  al.,2017;Buckley  et  al.,2017)影响着转型期中国企业战略。其二,从经济因素来看,市场特征(Luo  and  Park,2001;Li  and  Tang,2010)、新兴市场(Sun  and  Thun,2010;Zhang  et  al.,2014;Huang  et  al.,2016)、国际全球化(Liu,2007;Gaur  et  al.,2018)影响着转型期中国企业战略。其三,从社会和文化因素来看,中国社会的“关系”(Guanxi)(Peng  and  Luo,2000;Yan  and  Chang,2018)、文化约束(Birnbaum  and  Wong,1985)、跨文化特征(Easterby-Smith  and  Malina,1999;Chen  and  Li,2005;Aycan  et  al.,2013;Zheng  et  al.,2019)对中国企业战略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二,对中国国有企业战略的研究一直是国外研究关注重点,国外不仅对国有企业的战略选择、改革过程、创新效率等方面进行了关注,还将国有企业同其他性质的企业进行了比较研究。例如,White(2000)研究了在经济改革和特定组织与制度环境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在获取互补资产的可行战略中进行选择的影响因素,Ralston(2006)探讨了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提升全球竞争力的方法与路径,而Zhou(2017)则是关注了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问题;此外,一些对比的研究,如Ralston(2006)的实证研究将当今中国国有企业(SOEs)、国内私营企业(POEs)和国外控制企业(FCBs)进行了组织文化比较,而Zou和Adams(2008)也比较了不同性质的企业并对其股权风险与利润问题展开了分析。总的来说,中国国有企业形成于特殊的意识形态背景与特殊的经济制度背景中,对国企的研究成为国外认识中国企业的重要路径。

第三,在研究主题上国外对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讨论主要聚焦于四类主题,即国际合资经营战略(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IJV)、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多元化战略(Diversification  Strategy)以及网络基础战略(Network-Based  Strategies)。有关国际合资经营战略的研究主要讨论了合资企业的特征(Pan,1997),合资企业的控制、合作、效率及绩效(Luo,2001;Chen  and  Newburry,2009;Li,2009),以及成长与生存(Lu  and  Xu,2006)等问题;有关战略联盟主题的研究关注了制度环境(Hitt  et  al.,2004)及联盟绩效(Murray  et  al.,2005)等方面的问题;国外对多元化战略的研究主要讨论了多元化战略绩效的问题,例如,Luo(2002)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证实双边多元化绩效要高于单边多元化绩效,而Murray等(2005)认为产品多元化和需求不确定对资源—绩效关系的影响较小;此外,国外对网络基础战略的讨论主要从组织与管理者的层面展开,从组织层面出发讨论了网络基础战略对组织绩效(Park  et  al.,2006;Zhou  et  al.,2006)、企业成长(Peng  and  Heath,1996)、竞争优势获得(Park  and  Luo,2001)和国际投资(Filatotchev  et  al.,2007)等,从管理者出发的研究讨论了管理者网络化程度的影响因素(Luo,2003)以及管理者社会网络关系对绩效的影响(Peng  and  Luo,2000;Li  and  Zhang,2007;Acquaah,2007)等。

第四,国外关注中国战略管理过程主题的研究提出了对中国企业战略反应的观点,认为是一个从战略“适应”到战略“选择”的过程,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演化(Tan  and  Tan,2005)。Branzei等(2004)将战略有机地视为一组适应性目标和行为,Davirs和Walters(2004)提出了对中国企业来说“演化适应”在于“有益的惯性”的观点,Tan和Tan(2005)认为组织环境和企业战略适应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共同发展。另外,战略选择作为战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Tan  和Litschert(1994)基于环境的不确定性情境对其展开了讨论,这些都是国外研究中国战略过程主题的重要成果。

第五,国外对中国战略问题研究主要建立在以下几个理论的基础上:一是制度理论,例如Hoskisson等(2000)提出制度通过降低不确定性和建立稳定结构进而影响组织的进程与决策;Peng和Heath(1996)提出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对个人、组织以及战略选择过程产生影响。二是交易成本理论,例如Hoskisson等(2000)认为交易成本高会提高效率,理性管理者会在交易成本、市场模式、政府控制程度以及层级管理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三是资源基础理论,例如Peng和Heath(1996)基于RBV解释了企业如何通过“模糊企业边界”而成长。四是代理理论,例如Liang(2014)将代理理论与国际商务中的制度分析相结合,对政府控制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五是资源依赖理论,例如Davies和Walters(2004)对中国企业所采用的战略、环境及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分析。此外,权变理论(Lin  and  Germain,2003)、动态能力(Kotabe  et  al.,2017)等其他理论也被国外研究应用到了中国战略管理问题的研究中。

第六,国外对中国战略管理的研究是以实证研究为主。如Child和Möllering(2003)通过对615家在中国内地经营业务的香港公司的调查,探讨其组织信任与情境自信的相关问题,Trevor(2008)以实证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案例研究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国外对中国战略管理研究方法方面也涌现出很多案例研究的论文,如Liu(2007)以联想为案例,从高管的视角探讨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具体路径;Tsui-Auch和Möllering(2009)对两家在华外资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案例研究,建立了宏观环境感知与微观管理的理论模型等。

综上所述,国外对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的关注主要还是基于对中国特殊情境(制度、经济、文化)的理解,对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关注实际上是不够全面的,且讨论中国企业战略问题的多数为华人学者,由于制度、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差异,如何将中国战略管理问题的特殊性与本土化理论推广至英语世界,华人学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