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第一节 实践与学科的发展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章节:第一节 实践与学科的发展,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国际企业管理实践从初期不断探索尝试到改革开放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再到中国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管理,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企业管理实践之路。各个时期特点突出,企业管理实践创新成果具有典型性,从不同侧面展示出中国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发展及其内在规律。



一  中国国际企业管理阶段划分及其高等教育发展


(一)中国国际企业管理阶段的划分


70年来,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考虑时序维度和国际化程度,可将中国国际企业管理分为国际化探索、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三个阶段展开研究,不同阶段国际企业管理呈现不同特点。跨国公司理论表明,从国际化风险和控制维度考察,企业一般会沿循国际贸易、契约经营到对外直接投资分步骤逐步国际化;从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优势和基础看,发展中国家通常是沿循国际贸易、内向国际化到外向国际化分阶段国际化演进。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变化表明(见图15—1),中国企业国际化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949—1978年为国际化探索阶段,以国际贸易、外国援助合作为主;1979—2005年为内向国际化阶段,以利用外资为主,中国利用外资从零起步快速发展,1992年后外商直接投资加速增长,1993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外资受资国;2006年至今为外向国际化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资并重,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速快,2016年达到峰值超过外商直接投资,中国2015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2017年对外投资存量也上升为世界第二位。2004—2006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放缓,而对外直接投资加速;2005年三资企业管理文献达到峰值,此后转为下降。此处以2006年为内向国际化向外向国际化转变的时间节点。事实上,现实中从内向国际化向外向国际化转变是一个过程,选择时间点划分阶段主要是使观点清晰化。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文献主题研究则涵盖这两个阶段,并不局限于阶段的时间点。简言之,70年中国企业国际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国际化探索阶段、内向国际化阶段和外向国际化阶段三个阶段逐步演进,不仅符合跨国公司理论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而且走出一条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特色之路。

图15—1  1979—2018年中国利用外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及其相关主题文献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结果和商务部统计数据整理。



(二)中国国际企业管理高等教育的发展


国际企业管理领域高等教育历经70年有飞跃式的发展,工商管理和国际企业管理领域不断增强。1948年全国207所高等学校设立财经系科的有80所包括161个点,其中工商管理系科有20个点。1952年经全国院校学科调整,设有财经系科的院校18所,本科专业设置有工业经济、统计、会计、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财政、货币与信贷、国内贸易、对外贸易、供销合作社、工业生产合作社、工厂管理、铁路经济、劳动经济14种专业。1955年,高等教育部组织部分教师,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参考苏联历年教学计划,修订了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计划、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贸易经济、对外贸易经济、供销与消费合作社、财政学、货币与信贷、会计学、统计学11个财经类专业的四年制教学计划。对外贸易经济专业教学计划是首次颁发。历经几次调整后,1962年全国财经专业共25种、106个点。在1963年修订后的全国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中,财经部分包括国民经济计划、工业经济、农业经济、贸易经济、财政金融、统计学、会计学、对外贸易经济、世界经济、经济地理共10个。1987年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首次出现国际企业管理专业(试办),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明确国际企业管理专业可授予经济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国际企业管理专业改为工商管理专业(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历年)。国际企业管理专业的设立和持续长达10余年,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国际企业管理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当时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处于起步阶段。将国际企业管理专业改为国际通用的工商管理专业,则反映了经过改革开放国际企业管理知识已成为各类企业的普遍需求,而且表明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经过发展,逐步与国际交流和对接。

工商管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则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引进,而且是教学内容和目标与国际企业管理的一致性。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国际企业管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1980年4月23日,中美经会谈正式确定建立中美在工业科技管理领域的合作管理培训项目——“中国工业技术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其由大连理工学院与纽约大学布法罗分校合建,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引进西方现代工商管理的教育机构。8月18日大连培训中心第一期中美管理培训班开课,美国从全国选了30多位管理学教授组成教学团,中国从全国各大中型企业、国家相关部委筛选了150多名学员。1984年首批开办中外合作MBA项目的有中美中国工业技术管理大连培训中心、中国企业管理培训中心与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合办的中欧管理中心(1994年更名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及西安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合办的中英合作项目。2002年8月,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清华大学等30所高等院校开设MBA项目。2006年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通过AMBA协会的MBA/EMBA项目认证;200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过国际商学院联合会AACSB认证。发达国家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普遍适合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因此,与国际接轨表明了国际企业管理植入工商管理高等教育学科体系。



二  国际化探索阶段(1949—1978年)


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国际企业管理进行了富有意义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013)。中国先后对利用外资、外国援助、国际贸易和引进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50年代,中国企业管理主要以学习借鉴苏联模式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地、系统地引进了苏联的整套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强调集中统一领导,关注计划、技术、生产、制度和方法,在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制等方面奠定了生产管理等基础(陈佳贵,2009)。这与国际化探索密不可分,中苏企业微观层面交流渠道推进了新中国国际企业管理。在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后,中国进一步探索拓展国际化接触范围,包括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

对国际化探索阶段(1949—1978年)研究受限于企业资料数据主要从宏观层面展开,重点分析各类国际化经营活动的特点和演进。鉴于各类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必然参与适应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各类国际化经营活动,研究有助于从侧面探究认识这一阶段社会主义制度下国际企业管理的形成和特色。



(一)利用外资的探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政府着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当时外国资本在经济中仍然存在,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利用外资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新中国诞生前,外国资本基本上垄断了中国的工业体系,不但控制了旧中国的重工业,也控制了主要轻工业,在旧中国的现代化产业中处于垄断地位。1948年,外国在华资本总额达到30.989亿美元,其中美国在华资本13.933亿美元。另外还有尚未转为借款的所谓美国“援助”约47.092亿美元。新中国成立时,外国在华企业有1000多家,主要属于美英垄断资本集团,其余属于法国等其他10个资本主义国家(赵德鑫,1988)。从法律责任形式看,主要是有限责任制度;从出资者数目看,有独资和合资两种。基于此,中国政府对于外资企业采取了策略性举措,一方面认为外资企业必须改造,收归国有;另一方面则意识到它的合理性,认为中国取得真正的独立和民主后,可以将大量外资用于大规模发展生产事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1999)。

中国政府探索有步骤地有重点地改造外资企业,从政治上完全彻底改造外资企业;从行政上颁布和执行代管、征购、征用和转让外资企业命令;从法律上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监督、限制和挤压外资企业法令。改造外资企业大致分为三步:第一步监督利用外资(1949—1950年),对于外资企业依法公开处理,采用军事管制、全面接管和没收等方式。第二步征用和管制外资企业(1951—1952年),行政命令是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对外资企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步外资企业国有化(1953—1962年),到1962年外资企业被全部纳入改造轨道,企业由实行私有企业制度转变为贯彻公有企业制度中的国有企业制度,由外国独资、合资等转变为国有独资企业。

中国政府一直在探索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利用外资新途径和新方式,引导着国际企业管理的发展。(1)建立合资企业,1950年成立中苏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1951年创办中苏轮船修理建造股份公司、中波轮船股份公司等合资企业,1959年创办中捷国际海运股份公司。合资企业享受免征红利所得税的优惠政策。(2)利用间接投资,1950年和1955年从苏联以1%—3%的利息分别引进贷款3亿和23亿美元。(3)利用侨资,中国政府引导华侨投资工业,健全和建立各地华侨投资辅导机构,积极筹备建立华侨信托公司,吸收大量华侨、侨眷小量资金,变为大量资金投入国家企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1993)。(4)间接引进,贷款买成套设备和技术,20世纪60年代,中国利用出口信贷和延期付款方式,从日本、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瑞典、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引进了价值3亿多美元的成套设备;70年代,先后两次贷款30亿和73亿美元引进大型成套设备。利用外资探索推动了中国企业国际企业管理的发展,例如,1951年大连造船厂转变为中苏合营的股份公司,成为全国社会主义管理模式的一面旗帜。当时在专家主持下按照苏联模式搞了一套规章制度,号称“企业管理天书”,1954年在全国推行,带动了全国造船业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陈佳贵,2009)。



(二)外国援助的探索


利用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援助项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突出的企业国际化活动,对奠定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和引进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知识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为主包括东欧国家的援助项目陆续实施,50年代商定的苏联援建成套供应设备的项目共计304项,单独车间和装置64项。由东欧国家(包括民主德国、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援建的、供应成套设备的建设项目共116项。这些引进的成套设备几乎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所必需的重工业项目。利用外国援助的探索不仅限于引进设备,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引进。一是引进技术,分别与苏联、东欧国家签订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到1959年,从苏联和东欧国家获得的关于能源、原材料和机械工业(包括民用和军用)的技术资料达4000多项,在掌握尖端科学技术与和平利用原子能技术方面,苏联也给予了一定的援助;二是引进人才,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各国来华工作的技术专家达到8000多人,同时还为中国培养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7000多人;三是引进管理知识,50年代中国企业管理主要以学习借鉴苏联模式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地、系统地引进了苏联的整套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强调集中统一领导,关注计划、技术、生产和财务管理制度与方法,在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经济核算制等方面奠定了生产管理等基础(陈佳贵,2009),在建设社会主义管理制度和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哈尔滨电机厂是“一五”时期苏联帮助建设的156项工业工程之一,引进技术装备的同时,重视在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上进行全面的学习和培训,研究、设计、生产工艺和设备制造等技术水平的提高基本上是同步的,因而比较快地提高了使用能力、消化能力和创新能力。1958、1959和1960三年,相继制造出2.5万千瓦、5万千瓦和1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随后又造出20万千瓦的发电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2000)。



(三)国际贸易的探索


为了使国际贸易为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政府探索对外贸易管制基础上的国际贸易,推行国家管制国际贸易和保护贸易的政策,积极建立和加强国营企业国际贸易,私营进出口业到1952年年底即已退居极不重要的地位。1953年,国家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国际贸易任务加重,计划性继续加强,重要出口物资或已实行统购,或由国家统一掌握。同时,为了组织建设器材和工业原料的有计划进口,国家对私商进口也加强了管理,紧缩对私营批汇,统一收购私商的进口物资,1954年年初更规定私商不自营一般进口业务(吴承明,2018)。与此同时,中国不断扩大与苏联及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1950—1958年,中苏两国的贸易额从13.5亿卢布扩大到61.55亿卢布,增加了356%。中苏贸易额约占中国国际贸易总额的一半,约占苏联国际贸易总额的20%,在两国均占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还与民主德国、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古巴等国开展国际贸易。此外,随着经济建设需要,中国不断扩大国际贸易,包括依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开展与日本、英国和法国等国的进出口贸易。这些出口贸易对于充分利用企业的剩余生产能力、换取外汇、搞技术引进、促进产品品种的发展、提高技术水平等都有重要意义,也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



(四)引进技术的探索


中国一直高度重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探索购买设备及专利等一切可能的途径,提高企业现代技术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争取几年内做到不再进口粮食,节省下外汇来,多买技术设备、技术资料。[1]1963年前后,中国探索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与西欧和日本谈判进口7个成套设备项目,包括与日本的第一套维尼纶设备,转口阿尔巴尼亚的化肥设备、重油造气设备、铂重整设备、丁醇和辛醇设备、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氮设备、全循环法尿素设备。1973年,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批准从国外引进13套大型化肥设备。这些设备是70年代技术上比较先进的设备,具有关键设备能力大,能量回收率高,原材料、动力消耗少等优点。这些设备全部建成后,不但可以新增加年产化肥1300万吨的生产能力,而且将使我国化肥工业的生产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王祖敏,1979)。邓小平同志指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2]

中国企业实践充分表明引进技术对经济建设和国际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迅速培养技术队伍。唐山发电厂陡河电站是从日本进口成套发电设备建立起来的,广大职工刻苦学习新技术,较短时间内就掌握了先进设备的结构和性能,保证电站运转正常,成长出一批基本掌握70年代发电设备的技术人才。第二,能够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要消化和掌握引进的先进技术,科研工作必须跟上。四川化工厂从日本引进的化肥装置投产后,循环使用的水出现了水质恶化,一度找不出原因和解决的办法,造成了五次停产,企业经过加强科学研究,找到解决办法,并且不断大胆创新,继续研究改进这套设备的不足之处。第三,可以有效地节省技术研发成本和时间。每项新技术的发明都要经过反复试验,花费大量资源和时间,但是这项技术一旦成功,再生产和应用时所需要的费用就少得多了。第四,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一般都具有劳动生产率高、原材料和动力消耗少、成本低等优点。第五,能够促进管理现代化。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要求有现代化的管理相适应。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如果没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就不能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应有作用。先进技术设备的大量引进将有助于改变我国目前管理上这种落后的状况,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例如,大庆化肥厂是从国外引进的设备,1976年年底建成投产。按照国外同类工厂定员标准,全厂职工总数应为184人。但是,当时全厂职工总数逐渐增加到1530人,几乎为定员标准的8.3倍。从1978年9月起,工厂开始实行专业化生产,改变小而全的管理方式,到1978年年底,全厂职工总数已减到350人,大大提高了管理水平(王祖敏,1979)。



三  内向国际化阶段(1979—2005年)


中国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历史,外商投资企业(亦称三资企业)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引进了世界水平的国际企业管理知识和实践(崔新健,2008)。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从1979年中国诞生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开始,外商开始广泛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约96万家。中国外商投资企业以占全国不到3%的数量,创造了全国近一半的对外贸易、1/4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1/5的税收收入,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8)。到2017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绝大部分企业,都在中国投资兴业,有的企业在中国的分支机构达到数百家之多,这些企业既有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大众餐饮企业,也有特斯拉等高水平的工业制造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18)。世界一流企业的进入带来全球最为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同时培养了大量的适合跨国经营的各类管理人才,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和机会。三资企业的实践及其相关学术研究构成内向国际化国际企业管理的主体。



(一)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成果计量分析与概况


三资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对推进中国企业国际企业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具有代表性,充分反映了其贡献及特点。96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尤其是世界一流企业,与中国企业共筑价值链以及同一市场竞争,无论从人才培养交流角度,还是知识传递溢出来讲,均充分促进了中国企业国际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5次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代表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的国内领先水平,由此有助于整体窥视三资企业管理实践概貌。三资企业是内向国际化的主体,本章搜索筛选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库(1—25届)”三资企业管理成果,确定1991—2019年成果案例110个,涉及8个主题、7个行业、19个省市区、68家企业。从成果案例数量和结构维度分析表明:

(1)三资企业管理成果案例中以合资企业为主,110个成果案例中合资企业成果案例71个,占比高达64.55%,这与合资企业在中国利用外资方式中的重要地位相一致。从成果案例数量来看(见图15—2),三资企业管理成果案例数量大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991—2006年大致为上升阶段,特别是2000年后持续上升,2006年达到峰值11个成果案例;此后进入下降起伏阶段,2012年仅有1个成果案例,再波动起伏。三资企业管理成果案例数量变化与利用外资规模和学术文献数量变化显现出大体上的一致性。

图15—2  1991—2019年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成果数量/分主题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整理。

(2)按照国际企业管理主题考察成果案例,生产运营管理成果案例最多(39个;占比35.45%);随后依次为营销管理(16;14.55%)、财务管理(14;12.73%)、组织管理(14;12.73%)、技术研发管理(11;10.00%)、人力资源管理(8;7.27%)、供应链管理(4;3.64%)和战略管理(4;3.64%)。成果案例中未发现利用外资方式和公司治理主题的成果案例。从成果案例分主题时间维度变化来看,生产运营管理、组织管理、营销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最早出现创新性成果,且为诸多年份普遍出现,说明三资企业更多关注解决技术性或短期见效的问题,换言之,三资企业首先在这些方面引进国际企业管理先进理论和知识,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实践获得成效。供应链管理和战略管理出现晚,且为少数年份出现,说明这两个主题是三资企业新的挑战。自2002年主题每年出现的种类明显增加,主题呈现多样化和丰富性,一方面意味着三资企业国际企业管理各类主题都有所创新;另一方面表明国际企业管理整体上的提高。

(3)按照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划分,成果案例以制造业为主,涉及7个行业:制造业(占比55.4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29.0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比6.3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5.45%),采矿业(占比1.82%),批发和零售业(占比0.91%),金融业(占比0.91%)。从成果案例各类主题维度考察行业分布,生产运营管理最为广泛,涉及5个行业,营销管理3个、组织管理3个、技术研发管理2个、财务管理4个、人力资源管理3个、供应链管理1个和战略管理2个,供应链管理只在制造业一个行业。各类主题行业分布具有显著的行业需求特色,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应运而生,各行业国际企业管理水平与利用外资存在显著的关联。

(4)按照成果案例所属省级行政区划分,案例成果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利用外资前列的省份,最多的为上海(29个;占比26.36%)、广东(19;17.27%)、浙江(9;8.18%),其他还有天津(8;7.27%)、河北(6;5.45%)、湖北(5;4.55%)、福建(5;4.55%)、辽宁(5;4.55%)、山东(5;4.55%)、北京(4;3.64%)、江苏(4;3.64%)、河南(2;1.82%)、内蒙古(2;1.82%)、重庆(2;1.82%)、安徽(1;0.91%)、甘肃(1;0.91%)、湖南(1;0.91%)、吉林(1;0.91%)和陕西(1;0.91%)。从成果案例各类主题维度考察省份分布,生产运营管理最为广泛,涉及15个省份,营销管理8个、组织管理8个、技术研发管理5个、财务管理7个、人力资源管理6个、供应链管理4个和战略管理4个;上海覆盖8个主题,广东覆盖7个主题。地区维度分析表明,各省份的成果案例数量与利用外资存在正相关关系,沿海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各地区国际企业管理水平与当地利用外资存在显著的关联。

三资企业管理实践成果案例词汇及其词频分析反映内向国际化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创新经验热点及其相关性。应用NVivo软件对110个成果案例进行词频查询,查询三资企业管理成果案例中出现最多的词语信息。设置显示词频排名前100的字词、词汇最小长度为2,并将无关词语加入停用列表,查询结果表明(见图15—3,图中词汇字号越大代表其词频越大;本章词频查询,均采用同样设置),前20的词汇(词频)依次为成本(1640)、流程(1515)、质量(1514)、项目(1427)、采购(1133)、标准(1102)、目标(994)、创新(960)、风险(866)、安全(864)、控制(840)、网络(823)、培训(818)、指标(764)、知识(748)、设备(699)、机制(635)、资金(625)、制度(623)、价值(608),这一方面反映了三资企业管理集中于破解企业管理所遇到的短板——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说明,三资企业重点引进相关的先进国际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已融入中国国际企业管理实践之中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际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和相关知识积累方面都有所收获。

图15—3  1991—2019年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成果的词汇云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通过NVivo分析输出。



(二)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重要成果及其特点


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重要成果反映了中国企业内向国际化的主要特点。从利用外资方式、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研发管理各维度,选择和分析“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库”三资企业一等奖为主的创新管理成果,可以比较全面地揭示内向国际化阶段高级企业管理实践的特点。

三资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成果共同点是,适应本土市场由单提供产品向增加服务转变。相关一等奖成果有2个,分别是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的移动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向服务领域延伸的战略转型。以14届成果上海三菱为例,上海三菱从单一的电梯生产企业向电梯生产—服务企业转变是以价值链管理为指导,在继续保持电梯生产制造优势的基础上,通过重新战略定位、组织与流程调整、营销服务网络构建等措施,向电梯的设计、安装、维修、保养、旧梯改造、应急抢险等服务领域延伸,形成生产与服务并重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实现由单一生产制造企业向生产—服务的战略转型,培育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通过向电梯生产型服务业进行战略转型,上海三菱快速高效地满足了客户需求,服务业务稳步上升,经济效益明显,且服务产业化目标初步实现。

三资企业组织管理创新成果的突出特点是,组织结构重塑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和企业战略。相关一等奖成果有7个,分别是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为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战略目标推进构建现代化组织管理体系;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打造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浙江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以打造世界一流通信企业为目标的管理变革;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改变“由上到下”的组织过程,持续开展了卓越班组建设;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建立市场化契约机制的高效协同组织体系;中国蓝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组织再造服务于信息化建设;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建立衡量社会责任的组织结构。以21届成果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为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是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在广东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为了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发展,以“价值”和“品质”为导向,以“市场化”和“契约化”为核心,按照“客户层—产品层—业务层—网络资源层—基础设施层”的分层方法,搭建高效协同的市场化契约机制建设框架,实现企业运作机制的市场化。由此提升了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企业运营效率效益显著提高;企业对外开放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三资企业供应链管理创新成果显示的特点是,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供应链管理创新。相关一等奖成果有2个,分别是中国蓝星旨在提高集团整体管控能力的战略采购管理;上海大众侧重于零部件供应问题的供应链管理。以17届成果中国蓝星为例,2008年,黑石(百仕通)集团入股蓝星,中国蓝星成为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是缩小与国外先进企业管理差距的需要,企业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以采购管理变革为切入点,通过建立战略采购管理组织架构和标准业务流程;制定和实施类别采购策略,优化采购业务;强化供应商管理,与战略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施物流集中管理,优化供应链;强化全员培训,制定战略采购管理的KPI指标,实施平衡积分卡考核等措施,初步建立了战略采购管理体系,发挥了集团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降低了供应链成本,提高了集团管控能力。

三资企业财务管理唯一一等奖创新成果是,8届成果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为了控制财务风险,创新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动态受控的财务监控管理方案。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面对中国电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结算方式变化所产生的诸多风险,加强财务监控,实施动态受控的财务监控管理。主要做法是:第一,实施项目风险监控,提高项目的签约率和受控率;第二,开展集中报价,实施价格监控;第三,实施客户信用管理,降低合同风险;第四,非标准条款的审批及其合同履约的监控;第五,实施以比价采购为重点的成本监控,不断降低产品成本;第六,实施预算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第七,进行网上跟踪,实时监控分公司的财务和管理状况。通过财务动态监控,企业的财务监控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经济效益明显。

三资企业营销管理唯一一等奖创新成果是,13届成果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基于技术、资本主导权,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本土化的品牌建设之路。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为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走出一条以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立足于世界制造产业的创新之路。主要做法:一是坚定打造自主品牌的信念和追求;二是坚持资本、技术主导权,推进自主品牌建设;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四是依靠管理创新,提升质量水平;五是加强品牌推广,开展同质同价产品营销;六是着力人才培养,为研究开发提供保证;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水平。由此,上海日立的自主品牌竞争力显著提高,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持续扩大,且合资企业经营业绩显著提升。

三资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创新成果集中的特点是,应用现代技术改造和再造生产运营管理体系。相关一等奖成果有11个,分别是上海东昌西泰克现代物流管理有限公司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物流管理服务平台;靖远第二发电有限公司建立了以精细化管理为目的的管理流程;上海沪东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以打造世界一流集装箱码头为目标的作业效率管理;上海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提升企业价值创造力的协同管理;上海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以国际一流大型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为目标的管理改进;华北制药华胜有限公司基于国际标准的质量管理系统再造;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的中外合资石化项目建设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红段子”网络文化创建与管理;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卓越运营管理;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工厂规划和建设管理;深圳巴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全面电动化的规模化运营管理。以20届成果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该公司是由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中电核电运营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企业围绕运营生产流程、机组发电效能、安全质量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四大核心要素持续开展管理改进。主要做法是:第一,优化核电生产流程管理,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第二,持续推进重点领域创新,不断提升机组发电效能;第三,夯实纵深安全管理基石,保障核电运营安全可靠;第四,不断优化成本控制,提升核电运营经济效益;第五,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为核电卓越运营和规模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企业形成了“1422卓越运营管理方法”,运营管理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确保了核电站的安全高效运营。

三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成果的重点是,通过知识型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相关一等奖成果有2个,河南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重视对人才的培训,培训工作的重点由培养适应型人才转向培养开发型创造型人才;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推行知识型员工能级管理。以19届成果上海大众为例,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学习借鉴德国大众知识型员工管理的九宫格考评体系,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科学合理的量化评价体系,对知识型员工的专业能力进行评定分级,以其所在的部门所需求的核心能力为方向,以员工现在的能级为基础,建立和实施个性化的能级提升方案,实现员工个体能级和部门核心能力同步提升的目的。通过知识型员工能级管理,上海大众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员工满意度不断提高,最佳雇主形象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三资企业技术研发管理创新成果的共同点是,突破技术研发部门局限,实现技术引进及创新。三资企业技术研发管理有3个一等成果案例,分别是邯郸钢铁集团对引进高科技建设项目的有效管理;上海小糸车灯侧重于自主研发;广东移动实现企业产品、技术和管理的持续创新。以12届成果上海小糸为例,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企业提出新产品系统概念,参照跨国公司开发模式,运用全球资源,进行联合设计、系统开发与集成,制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主要做法:一是统一思想,确定走自主开发之路;二是加强合作,建立以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开发体系;三是完善流程,加强自主开发的协调与管理;四是同步开发,提升与整车厂的配套能力;五是强化设计,建立零件管理系统;六是善用人才,内部培养和借助外脑相结合;七是制定标准,抢占技术制高点;八是完善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资企业自主开发体系效果显著,研发能力快速提升,开发项目显著增多,经济效益逐年递增。



四  外向国际化阶段(2006—2018年)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快速进入全球市场的历史,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提升,中国跨国公司已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同台竞争,学习和创新国际企业管理知识和实践。2001年3月,在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1979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量仅为4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0.01亿美元。利用外资促进了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奠定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基础。2018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量累计约为5万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累计约为10718亿美元。“财富500强榜单”和“世界品牌500强”榜单显示(见图15—4),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2018年中国企业有120家上榜,12家进入前50强,3家进入前10强,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位。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的评判依据是品牌的世界影响力,2018年,中国品牌有38个入榜,4个进入前50强,在所有国家中排名第5。与此同时,中国跨国公司快速成长,2011—2018年,100大跨国公司的总海外资产、总海外收入、总海外人员分别增长了168.69%、92.33%、208.10%(《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2011—2018各年)。内向国际化为外向国际化铺垫了道路,通过学习应用先进的国际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中国企业实现从内向国际化三资企业管理到外向国际化跨国经营管理的提升。

图15—4  1995—2018年财富500强和品牌500强中国企业上榜数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财富500强榜单和世界品牌实验室的世界品牌500强榜单整理。



(一)跨国经营管理实践成果计量分析与概况


跨国经营管理的实践水平不断提高,“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体现了其贡献和特点。本章搜索筛选“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库”跨国经营管理成果,确定1991—2019年成果案例165个,涉及10个主题、9个行业、25个省市区、134家企业。数量和范围都超过三资企业管理成果案例,具体分析表明以下几方面。

(1)跨国经营管理成果案例基本呈现上升趋势(见图15—5),2014年最高峰值为17个案例成果。与三资企业管理成果案例相比,跨国经营管理成果案例具有出现晚、增加快的特点。数量变化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相一致,若将学术研究与实践对照,则跨国经营管理实践明显超前于学术研究。考虑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是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近20倍,跨国经营管理成果案例数量占比明显超过三资企业管理,成果代表国内领先水平,因此跨国经营管理企业处于实践领先地位。

图15—5  1991—2019年跨国经营管理创新成果数量/分主题数量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整理。

(2)按照国际企业管理主题考察案例成果,生产运营管理成果案例最多为42个(占比25.45%);随后依次为营销管理(26;15.76%)、财务管理(24;14.55%)、组织管理(22;13.33%)、技术研发管理(13;7.88%)、战略管理(13;7.88%)、“走出去”方式(8;4.85%)、人力资源管理(8;4.85%)、供应链管理(6;3.46%)和公司治理(3;1.82%)。与三资企业管理成果案例相比,除个别主题以外,顺序大致相同,甚至分主题占比都十分接近;不同的是10个主题都有,战略管理主题占比更多一些。与学术研究各主题占比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学术研究与现实尚存在距离。从成果案例分主题时间维度变化来看(见图15—5),生产运营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走出去”方式最早出现创新性成果,生产运营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为诸多年份普遍出现,说明同样为跨国经营管理学习借鉴先进理论和知识初见成效的主题。自2004年主题每年出现的种类明显增加,2014年出现8个主题成果案例,主题呈现多样化和丰富性,说明跨国经营管理热点多元化。

(3)按照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划分,成果案例以制造业为主,包括9个行业:制造业(占比36.97%),采矿业(占比32.12%),建筑业(占比10.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比6.76%),租赁和商品服务业(占比6.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3.0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1.82%),批发和零售业(占比1.2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1.21%)。对外直接投资代表中国企业优势领域,与三资企业管理成果案例相比,行业分布及其占比都存在不同,采矿业和建筑业反差明显。制造业是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成果覆盖10类,最为丰富,其次采矿业覆盖9个主题,比较突出。各类主题行业分布具有显著的行业需求特色,各行业跨国经营管理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关联。

(4)按照成果案例所属省级行政区划分,案例成果广泛分布于25个省份,其中12个境外上市公司成果案例已归属总公司所在省份。最多的为北京(68个;占比41.21%)、上海(12;7.27%)、河北(8;4.85%)、江苏(8;4.85%)、安徽(7;4.24%)、山东(7;4.24%)、广东(6;3.64%)、湖北(6;3.64%)、浙江(5;3.03%),其他的还有内蒙古(4;2.42%)、天津(4;2.42%)、河南(4;2.42%)、云南(4;2.42%)、四川(3;1.82%)、甘肃(3;1.82%)、湖南(3;1.82%)、江西(3;1.82%)、贵州(2;1.21%)、陕西(2;1.21%)、广西(1;0.61%)、黑龙江(1;0.61%)、吉林(1;0.61%)、辽宁(1;0.61%)、西藏(1;0.61%)、重庆(1;0.61%)。与三资企业管理成果案例相比,北京拥有较多公司总部,成果较为集中,东部沿海地区稍强。各省份成果案例数量与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分布未体现关联性,更多的省份拥有成果案例对于国际企业管理的全国整体性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图15—6  1991—2019年跨国经营管理创新成果的词汇云

资料来源:根据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通过NVivo分析输出。

从跨国经营管理实践成果案例词汇及其词频分析,显示出外向国际化国际企业管理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热点及其相关性。应用NVivo软件对165个跨国经营管理成果案例进行的词频查询结果表明(见图15—6),前20的词汇(词频)依次为项目(6675)、市场(4341)、风险(3564)、资源(2684)、产品(2377)、工程(2175)、合作(2129)、体系(1984)、系统(1877)、资金(1852)、服务(1677)、控制(1543)、国际化(1455)、客户(1409)、员工(1375)、目标(1323)、信息(1310)、安全(1219)、成本(1210)、创新(1157)。与三资企业管理相比,词频有明显增加,说明相对焦点更加集中;前50的词汇重合25个,重合率达到50%;前20的词汇中,有项目、风险、资金、控制、目标、安全、成本和创新8个词汇重合,意味着内外向国际化存在许多普遍共性问题,亦是中国企业国际企业管理的重点。显著不同的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更加关注市场/产品/服务/客户、资源/工程、合作、国际化、员工、信息等市场化元素,市场和风险意识更为突出,更多适合国际市场竞争规则。



(二)跨国经营管理实践的重要成果及其特点


跨国经营管理实践的重要成果反映了中国企业外向国际化的主要特点。从“走出去”方式、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组织管理、供应链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研发管理各维度,选择和分析“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库”三资企业一等奖为主的创新管理成果,可以比较全面地揭示外向国际化阶段高级企业管理实践的特点。

跨国经营“走出去”方式创新成果共同点是,强调战略导向的并购及其整合。相关一等奖成果有4个,分别是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链提升的跨国并购与整合;东风汽车以与跨国公司合作为契机的战略重组;中油国际(PK)有限责任公司提升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并购整合管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战略为导向收购尼克森公司。以20届成果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以战略为导向收购尼克森公司,并购前进行了充分准备,从“资源、回报和风险”三个维度筛选并购目标,科学评估分析,坚持长期跟踪其动向,及时捕捉并购时机,并充分准备并购工作方案,做好尽职调查和合理估值,进行高效谈判,还加强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协调,促进有关方面通过审批,从而推动职业化并购团队密切配合和科学操作,顺利完成收购尼克森公司的交割。最终,中海油达成了并购预期目标,并稳步推进并购整合,保障了尼克森公司平稳运营;提高了油气储量和产量,为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安全做出了贡献。

跨国经营公司治理创新成果相同点是,以资金为纽带推动公司治理。相关二等奖成果有2个(没有一等奖成果),分别是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股东资源整合为推动力的产业升级,云南澜沧江国际能源有限公司海外水电项目跨境融资租赁管理。以22届成果白银有色为例,白银有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国内外股东资源整合推动产业升级。主要做法:一是利用中信国际化运作平台,组团出海实施“走出去”外延发展战略;二是利用股东资金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实现产业技术升级;三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四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链延伸;五是持续优化股权结构,引进资金和技术拓展业务;六是从管理、技术、操作三个方面实施价值链流程再造,支撑产业升级发展。白银集团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利用股东资源发展的金融、贸易和黄金板块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达到85%。

跨国经营战略管理的突出特点是,结合企业优势推进跨国经营战略。相关一等奖成果有6个,分别是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国际经贸集成商的创建与管理;中国水利水电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集中管控为主导的海外业务管理;国家电网公司以“两个一流”为目标的国际化战略决策与实施;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发挥军贸优势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实施;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世界一流”为目标的国际业务集团化管控;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基于区域化管理的国际化经营。以22届成果国家电网为例,国家电网公司以“两个一流”为目标,依托特高压、智能电网核心技术和公司管理优势,优化国际业务布局,积极、稳健、安全拓展境外市场。主要做法:第一,明确国际化发展目标,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第二,完善组织体系,夯实战略实施平台;第三,以风险控制为核心,完善国际投资并购流程;第四,严格管控境外资产,确保境外资产稳健高效运营;第五,开展本土化运营,深入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第六,健全风险管控体系,保障对外投资安全。国网公司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品牌形象,带动了中国技术、标准和理念“走出去”,提升了中国电力行业国际影响力。

跨国经营组织管理的集中特点是,应对海外经营管理风险。相关一等奖成果有6个,分别是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基于双赢合作理念与外国公司建立了优势互补的联合管理体制;中油国际管道公司为应对海外社会安全风险,构建了多方协调、联防联治的社会安全管理机制;上海华谊丙烯酸有限公司建立反倾销机制;江苏悦达集团为规避和解决经营层道德风险,建立了董事局各委员会;中国中化集团公司适应外部环境进行外贸企业战略转型;中建材集团进出口公司为防范国际化经营风险,建立节点管理领导责任制。以5届成果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为例,东部公司创建于1983年,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属的地区油公司。企业基于双赢合作理念建立了与外国公司优势互补的联合管理体制。主要做法:一是树立指导合作的“双赢”理念;二是制定双方认同的共同目标;三是双赢互利的石油合作合同;四是建立优势互补的联合管理体制;五是创立适应国际竞争的经营机制;六是实施跨文化融合工程。企业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合作经济效益增加。

跨国经营供应链管理创新成果呈现的特点是,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供应链管理创新。唯一一等奖创新成果是19届成果——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基于纵向一体化战略的液化天然气产业链延伸与管理。为有效规避LNG产业链系统风险,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建设国际一流清洁能源供应公司为目标,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国家和母公司能源发展战略,提升气电集团整体竞争力。主要做法:第一,依照纵向一体化战略,明确LNG产业链布局;第二,多种形式获取国内外资源,构建有竞争力的“资源池”;第三,强化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确保产业链运营通畅;第四,运用差异化策略开拓下游市场,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价格机制;第五,加强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建设,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第六,加强产业链管理,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效应。由此实现有效的协同和互补,带动了液化天然气相关产业发展,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互利共赢。

跨国经营财务管理创新成果凸显特点是,风险管理和财务集中管理。相关一等奖成果有12个,分别是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外中资企业的风险管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境外资源投资的法律风险管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海外投资与运营的风险管理;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基于信息平台的国际直销业务支付风险管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高效集中的资金管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以共享服务为理念的海外公司财务集中管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独立编制财务报告体系建设;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母子公司体制下的资金集中管理;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战略性财务资源优化配置管理;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共享服务的全球财务管理;中国船舶(香港)航运租赁有限公司促进产业发展的逆周期投资管理。以22届成果中兴通讯为例,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为适应企业国际化战略需要,实施了基于共享服务的全球财务管理,实现财务对公司战略决策和业务价值链的支持作用。主要做法是:第一,搭建支持全球化经营的财务管理体系,明确职责分工;第二,建设全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财务基础业务的统一处理;第三,建设战略财务团队,切入经营管理循环,支持公司战略决策;第四,建设业务财务团队,促进财务对于业务价值链的支撑和服务;第五,建设专家团队,提升财务的专业化能力。公司全球财务管理,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有力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跨国经营营销管理创新成果的显著特点是,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开展国际营销。相关一等奖成果有4个,分别是海亮集团有限公司面向国际市场的品牌提升与管理;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面向高端的世界一流品牌建设;万向集团公司拓展国际市场的海外经营战略实施;中鼎国际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现渐进式升级的差异化跨国经营。以25届成果徐工机械为例,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以塑造“世界一流”强势品牌为核心,提升全球品牌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实现从高知名品牌、高价值品牌到高情感品牌的渐进式发展,进入世界一流品牌。主要做法:一是依据企业发展战略,清晰品牌定位;二是丰富品牌核心价值,塑造品牌核心竞争力;三是多维平台整合推广,彰显世界一流品牌形象;四是持续推进国际营销,提升品牌全球声誉;五是构建系统完善的管理体系,规范品牌运维。

跨国经营生产运营管理的亮点是,应用现代技术改造和再造生产运营管理体系。相关一等奖成果有12个,分别是云南锡业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打造国际领先锡业企业为目标的矿产资源整合与开发;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拓展国际型工程公司全功能运作能力;深南电路有限公司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精益客户管理;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基于复杂环境的大型跨国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管理;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全面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战略客户管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的海外投资与运营管理;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基于经营魔方的管控体系建设;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海外项目的绿色施工管理;山东南山纺织服饰有限公司适应国际标准的产品生态安全管理;中石油中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跨多国大型天然气管道运营管理;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海外电力项目“投建运一体化”管理;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促进中非合作的蒙内铁路建设管理。以19届成果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为例,该公司已跨入全球最大50家石油公司的行列,列第48位。企业积极探索海外油气项目投资与运营管理的“六化”模式:一是全球化思维,在全球范围内抢抓投资机遇,分阶段科学制定实施海外发展战略;二是专业化管理,强调业务驱动,构建高效的管控构架和管理机制,实现对海外投资项目的专业化、标准化管理;三是差异化策略,实施差异化的目标市场、差异化的技术支持模式以及差异化的客户解决方案,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迅速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四是项目化经营,遵循国际规则与惯例,构建以项目为核心的获取、运营管理和动态优化机制;五是一体化运作,充分发挥中国石油作为母公司的上下游一体化、国内外一体化和甲乙方一体化的优势,快速高效建成大型油气项目;六是本地化立足,遵守东道国法律、遵照当地风俗文化,恪守互利共赢原则,持续提升本地化立足能力。通过海外投资和运营管理,企业的海外业务发展速度领先国际同行,发展质量比肩国际水平,显著提升了中国石油的跨国指数,并有力保障了国家油气供给安全。

跨国经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成果的重点是,通过知识型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相关二等奖成果有8个(没有一等奖成果),分别是北京机械进出口(集团)公司外贸人员业绩写实管理法;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建设国际一流工程机械公司为目标的企业文化建设;联想(北京)有限公司促进绩效持续改善的问题驱动式管理;杭州东华链条集团有限公司“学用结合”的班组长集成培训体系建设;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适应国际化经营的石油钻井队自主管理;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海外雇员属地化管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勘探开发分公司面向国际化经营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电建集团海外投资有限公司造就复合型人才的员工培训管理。以21届成果中国路桥为例,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按照所在国法律法规和惯例,开展海外雇员属地化管理,综合利用工程所在地的人力资源、社会关系,选拔、培养和雇用所在国员工,与中方员工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工程施工任务,有效降低工程成本,增加项目收益。主要做法是:一是遵守所在国法律法规,重视所在国工会组织诉求;二是严把雇员招聘关口,做好雇佣合同管理;三是保持高比例的当地员工人数,缓解所在国的就业困难问题;四是规范雇员管理制度,实施系统化管理;五是完善员工福利机制,实行人性化管理模式;六是加强岗位技术培训,为驻在国培养和输送技术型人才;七是建立当地雇员提升通道,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和多元的提升空间;八是开展跨文化交流与合作培训,创建和谐雇佣关系。

跨国经营技术研发管理创新成果的显著特点是,开展自主创新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相关一等奖成果有4个,分别是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面向国际高端市场的技术创新管理;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智能制造的战略转型;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支撑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核电项目“走出去”的研发管理体系构建;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国际化、产业化为导向的医药科技创新管理。以23届成果中国核电为例,为适应国家产业和国内外核电形势,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结合自身技术能力和条件,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互联网+三维协同”的协作方式,成功研发三代核电型号“华龙一号”,为核电自主发展及其“走出去”奠定坚实基础。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强顶层策划,制定自主化研发技术路线;二是建立项目管理组织模式,构建技术分层决策体系;三是加强知识产权策划和保护,为“华龙一号”“走出去”保驾护航;四是建立产学研用和国内外协同创新研发模式,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五是实行“互联网+三维协同”设计一体化,促进行业研发设计模式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