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章节:第三节 总结与展望,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70年来中国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历经国际化探索、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三个阶段,各阶段国际企业管理特点突出。国际企业管理领域高等教育同样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从全面引进苏联相关学科的教育体系,到改革开放初期基于需求设立国际企业管理专业,再到逐步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相关学科高等教育体系,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广泛交流确立了相应的地位。1949—1978年为国际化探索阶段,中国在利用外资、外国援助、国际贸易和技术引进方面进行了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总体上讲,一方面改造处理遗留的外资企业、国际贸易体系等以适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尝试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合资企业、国际贸易、外国援助、技术引进等国际交流合作关系。中国企业国际企业管理方面有了初步的接触和实践。1979—2005年为内向国际化阶段,以利用外资为主,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取得长足发展,对推进中国企业国际企业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合资企业是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合资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成果成为亮点。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水平与行业、地区利用外资关系密切,行业需求特色各异,沿海地区表现尤为突出。三资企业经营管理集中于破解三资企业管理所遇到的短板——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关键因素,更为关注解决面临的技术性或短期见效的问题。三资企业引进相关的先进国际企业管理知识和经验,已融入中国国际企业管理实践之中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国际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和相关知识积累方面都有所体现。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突出特点是,以适应中国国情和市场为方向,进行企业战略调整、组织重塑、供应链管理创新、品牌建设、生产运营体系改造和再造、知识型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创新。2006—2018年为外向国际化阶段,中国实现“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跨国经营管理实践快速发展。跨国经营管理的实践水平快速提高,跨国经营管理实践代表中国企业国际企业管理的领先水平。跨国经营管理实践以制造业为主,主题丰富多样,各行业跨国经营管理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关联。各省市区分布广泛。跨国经营管理关注的焦点,除了内外向国际化存在许多普遍共性问题,在市场和风险意识方面更为突出,凸显中国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规则方面面临的挑战。跨国经营管理创新成果实践的突出特点是:以应对国际市场规则和竞争为方向,强调战略导向的并购及其整合;以资金为纽带推动公司治理;从组织管理层面积极应对海外经营管理风险;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供应链管理创新;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开展国际营销;应用现代技术改造和再造生产运营管理体系;通过知识型人才培养和管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开展自主创新及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三个阶段逐步推进、相互关联,国际化探索为内向国际化探寻适宜的国际化路径;内向国际化为外向国际化构建国际化优势和基础。这不仅符合跨国公司理论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而且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企业管理实践之路。

中国国际企业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和跨国经营管理两部分,前者是以中国内向国际化实践为基础,后者是以中国外向国际化实践为基础。内向国际化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引进和学术研究提高显著,已经形成特色。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学术研究由弱到强,又随着外向国际化兴起而热点转移,各主题理论现实需求不同,热度不一,出现顺序先后有别,聚焦时间长短差距明显,主题逐步丰富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密切相关,国际企业管理经典理论的聚焦点“全球化”与“本土化”也是中国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和理论中心,中国利用外资方式的创新在理论上得到体现。理论研究突出特点是:适合国情的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及其变化规律;适合国情的三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和模式;融入东道国的本土化战略;服务于企业战略的组织结构;适合发展趋势的全球供应链构建;母子公司财务关系及风险控制;营销策略和战略的本土化;全球生产网络的建设;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及外派员工管理;技术获取和创新。中国内向国际化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表现出特殊性。外向国际化跨国经营管理理论引进和学术研究刚刚起步,逐渐形成特色。跨国经营管理学术研究正处于上升期,各类主题数量差距悬殊、依次出现,与三资企业经营管理相比,多数比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同类主题滞后10年左右。国际企业管理经典理论难点之一——进入模式,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实践的首遇问题,也是理论研究的焦点。理论研究的初步特点是,探索中国企业适合的进入模式、公司治理结构、“走出去”战略、组织模式、供应链管理、财务风险管理、本土化营销、工程生产运营、外派员工管理和技术创新。国际企业管理学术文献客观反映了实践的重点需求,以现实热点为方向的实践引导型学术研究为主,世界普遍性和领先性研究明显不足,学术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但是实践和学术研究都出现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趋势。

70年中国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前行和中国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的构建。当今面临全球百年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变化,中国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必将迎来新使命和新挑战。基于70年实践和理论回顾,展望中国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未来走向,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趋势下,跨国经营管理实践和理论都亟待加强。中国仍然处于内向国际化向外向国际化转轨的进程中,跨国经营管理的实践经验、资源及国际化人才匮乏,跨国经营管理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需要以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为抓手,出台相适应的配套支持政策。二是重视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基础性,强化学习推广先进的国际企业管理经验和知识。利用外资是对外投资的基础,三资企业经营管理奠定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基石,无论从国际化经验、资源、人才,还是国际化网络、交流、竞争上讲,继续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国际企业管理水平都非常重要。三是注重推进前瞻性和基础性国际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以服务于跨国经营管理实践。国际企业管理学术文献客观反映了实践的重点需求,学术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以现实热点为方向的实践引导型学术研究为主,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明显不足。理论服务于实践,理论超越和引领实践的前提是由基础理论所决定的。四是统筹国际企业管理理论系统性和全局性研究,以加快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各主题文献研究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现状,各主题内部关键词差异显著,这不利于加强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的科学发展。五是重点突破性和原创性国际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以提高跨国经营管理实践和理论水平。国际企业管理文献研究仍然处于国外理论知识引进应用阶段,原创性理论和知识明显匮乏。在充分理解国际市场竞争规则前提下,中国要完善国际市场竞争规则就需要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中国声音的理论基础只有来源于中国原创性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六是突出国际化和学理性国际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以对国际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起步于适应中国国情和本土化的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都出现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趋势,国际化和学理性将有助于推动国际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