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章节:第六节 总结与展望,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问题的研究一直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位置。从现有文献来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学者的研究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粮食问题的研究,特别是粮食供给保障和粮食价格稳定的政策研究,主要是由政府决策者根据实际情况来开展的和推进的。大致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学者对中国粮食问题的研究较少,学术研究成果十分有限,而中央决策层的研究成果直接转化为政策措施并加以实施。改革开放后学者通过文献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粮食重大政策,主要依据是当时推行的体制机制、政策及其决策者选择的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者探讨的粮食问题,本质上主要是保障粮食供应和稳定粮食价格,而探讨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国内生产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人吃饭依赖国际市场的风险问题。随着中国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尽管口粮安全绝对重要,但是居民消费口粮越来越少,中国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研究未来必将由关注少数粮食作物生产为中心的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理念向逐步树立起大食物观念的转变,由研究保障粮食增产和自给率向同时关注粮食数量、质量、安全并最终向保障中国人健康安全营养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从高层决策者,到科研人员和社会其他成员,开展了大量研究。为了解决中国粮食问题,根据当时国家建设任务和粮食供求形势,决策层和其他研究经过探讨探索,先后经历了采取措施稳定粮食价格,构建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尝试粮食合同订购,放开粮食市场等粮食购销体制,同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应用优良品种等提高粮食产量,由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最终到采取措施或者构建制度框架再到体制机制改革,无论对在粮食短缺情况下有效保障了粮食供应,还是对粮食供求关系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变化情况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粮食领域的研究,还直接影响了其他粮食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其他农产品生产流通体制构建。简言之,新中国成立后的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的研究,总体上是有效创新。毫无疑问,新时代仍然需要对粮食安全进行大量深入研究,需要从大视角开展研究,而不是局限于中国的粮食安全研究就是口粮安全研究。

展望未来,中国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研究将进一步突出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生产体系和保障体系为重点课题,同时会吸收世界上具有普遍性的全面食物安全供给保障的研究成果与做法,将脱贫攻坚确定的不愁吃标准及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等举措归集实施以特定人群或者人口吃饭为对象的精准粮食安全战略。换言之,考虑到中国资源条件和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和适当粮食进口仍将是国家粮食安全研究领域需要重点回答的问题。考虑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彻底全面消除饥饿,即确保零饥饿的严格要求,按照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时候都有权获得健康有活力人生需要食物营养的标准,从理论构建、理念树立到具体举措,国内的相关研究创新任重道远。

展望未来,有关中国粮食问题粮食安全的研究对世界与人类的贡献也会不断显现。中国粮食安全成就举世瞩目,总结和传播中国粮食安全理论与举措,会成为世界对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期待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际上粮食安全方面的认识相比,无论是粮食口径,还是粮食安全概念与理论,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无须讳言,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中国与世界就粮食安全治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贡献全球粮食安全,中国的粮食概念除尊重传统外也会尽可能地与国际接轨。国内不同语境中的粮食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有时中国的粮食就是指口粮,主要限于稻米和麦面;有时中国的粮食就是指食物。国际上的粮食安全通常是指食物安全,不仅包括中国按照国际通用口径将粮食进一步细分的谷物、豆类和薯类,而且包括粮食以外的其他食物。为了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而开展有效对话,规范使用相关概念并加强基础性研究是必须的。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与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直接相关的是食品安全(food  safety)。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之间是什么关系?通常来讲,国际组织使用的粮食安全主要强调作为食物获取权保障任何人的足够消费数量,而食品安全则强调的是食物营养和卫生安全,对消费者的健康直接产生影响。但是,国际组织并没有将食品安全与粮食安全完全对立起来,以食品安全为基础的粮食安全是广义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不仅仅局限于数量方面的关注,而是要以质量和卫生安全为基本前提。在中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通常情况下是独立使用的,前者也是强调供给数量的充裕,后者侧重强调食物营养和卫生安全。尽管如此,中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无疑也是建立在食品安全前提下的。

*  *  *

[1]石础:《粮棉丰收的原因及其意义》,《人民日报》1950年10月20日第5版。

[2]孙瑜:《国家征购农民粮食主要方式研究》,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第82页。

[3]转引自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

[4]王寅生:《今日的粮食问题和粮食政策》,《人民日报》1950年4月28日第5版。

[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263页。

[6]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页。

[7]冯开文、李军:《中国农业经济史纲要》,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页。

[8]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4页。

[9]王贵宸:《中国农村合作经济》,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页。

[10]孙瑜:《国家征购农民粮食主要方式研究》,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

[11]《分清粮食问题的大是大非》,《人民日报》1957年8月15日第1版。

[12]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3页。

[13]《促成1959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跃进各省召开会议讨论贯彻六中全会决议》,《人民日报》1959年1月23日第3版。

[14]高芸:《关于“以粮为纲”何时被写入政府文件的考评》,《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2期。

[15]高芸:《关于“以粮为纲”何时被写入政府文件的考评》,《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2期。

[16]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4页。

[17]邓子恢:《关于龙胜县的包产到户问题》(1962年4月11日),《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84页。

[1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第611页。

[19]刘振伟:《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2期。

[20]姜长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粮食供求失衡的回顾与启示》,《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2期。

[21]张留征:《缓解农产品“卖难”“买难”和改革流通体制的意见》,《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1期。

[22]宋洪远等:《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页。

[23]孙瑜:《国家征购农民粮食主要方式研究》,华夏出版社2014年版,第176页。

[24]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页。

[25]宋洪远等:《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26]吴天锡:《世界粮食安全政策》,《世界农业》1983年第6期。

[27]周猛:《粮食安全的理论和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技术经济》1987年第10期。

[28]厉为民:《世界粮食安全储备及安全储备水平》,《农业经济问题》1987年第3期。

[29]国务院研究室粮食问题研究组:《粮食安全与储备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1994年第12期。

[30]国务院研究室粮食问题研究组:《粮食安全与储备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1994年第12期。

[31]徐雪:《谁来养活中国?》,《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4期。

[3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粮食问题》,《人民日报》1996年10月25日第1版。

[33]朱希刚:《跨世纪的探索:中国粮食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

[34]林毅夫:《中国粮食供给能力的过去与未来》,《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4期。

[35]蔡昉:《从比较优势与贸易利益看中国粮食供求问题》,《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第2期。

[36]卢锋:《粮食巨额亏损的深层根源》,《调研世界》1999年第3期。

[37]陈吉元、韩俊:《人口大国的农业增长》,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38]宋洪远等:《改革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的演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

[39]韩鹤忠:《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何为大思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政策取向》,《调研世界》2002年第9期。

[40]叶兴庆:《新一轮粮改的突破及其局限性》,《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

[41]卢锋、彭凯翔:《中国粮价与通货膨胀关系(1987—1999)》,《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4期。

[42]陈锡文:《粮食安全问题不可忽视》,《经济工作导刊》1995年第11期。

[43]钟甫宁:《稳定的政策和统一的市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7期。

[44]尹成杰:《关于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思考及建议》,《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10期。

[45]卢锋、谢亚:《我国粮食供求与价格走势(1980—2007)——粮价波动、宏观稳定及粮食安全问题探讨》,《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

[46]黄季焜等:《本轮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及未来走势》,《管理世界》2009年第1期。

[47]黄季焜:《中国的食物安全问题》,《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

[48]张晓山:《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对策》,《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第8期。

[49]丁声俊:《国家粮食安全及安全体系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50]叶兴庆:《加快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内部文稿》2001年第5期。

[51]刘良实:《做好粮食宏观调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3期。

[52]柯炳生:《我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思考及其政策建议》,《改革》2006年第2期。

[53]叶兴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新变化及其实现路径》,《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年第2期。

[54]马晓河:《新时期我国需要新的粮食安全制度安排》,《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