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第二章 技术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章节:第二章 技术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技术经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苏联引进,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经过不断总结和吸收国内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逐步发展成为跨技术学科和经济学科的新兴综合性交叉学科。

技术经济学是一门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科。由于在经济建设各时期所面临的任务和问题不同,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在发展和变动,对技术经济学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概括来说,技术经济学是探索技术发展的经济规律,经济发展的技术规律,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更好结合、协调发展的规律,目标是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过70年的发展,技术经济学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架构和方法体系。



第一节  技术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演变


关于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学者们对技术经济学理论基础问题的讨论一直在持续。事实上,从技术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理论基础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学科内容体系的扩展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  初步建立时期的理论基础:1949—1980年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展开大规模经济建设期间,中国就开始运用技术经济论证方法对项目综合经济社会效益及可行性进行论证评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正处在计划经济时期,在积贫积弱的基础上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苏联专家在指导156个重大项目建设时,带来了全套经济计划方法,也带来了技术经济分析、工程经济理论和方法。在技术经济学的初创期,中国学习苏联的经验,开展了对大型建设项目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工作,指导经济实践的基本经济理论是基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时,技术经济学是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扩大再生产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国民经济发展中涉及的技术与经济问题进行研究;项目评价方法主要是以经济效果理论为基础;技术经济的理论主要是指微观的应用理论。需要指出的是,在技术经济学的创建期,也涉及生产率理论,主要是传统的劳动生产率的理论。



二  引进时期的理论基础:1980—1990年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了40多年的投资项目决策工具——可行性研究开始引进中国。1981年中国组织力量对大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进行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的项目经济评价程序、方法和指标等,并首次颁布了各类经济评价所用的国家参数,其中大量参数的测定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一时期,项目评价研究工作进展迅速,项目评价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时间价值理论、费用效益理论等。

改革开放以后,技术经济学科摆脱了“文革”时期停滞不前的局面,进入快速发展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也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作为社会科学的技术经济学,其研究逐步适应这种社会实践的需要,引入国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成为技术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技术经济学者不仅积极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理论,而且也吸收了大量的宏观经济理论,不断丰富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经济学思想和成果在中国的传播,技术经济学领域的学者们不断从国外引进基础理论,如技术进步理论、技术转让理论、技术评价理论、技术转移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已经成熟的理论,在对原有基础理论不断加强研究的同时,也开始涉猎新的理论研究,包括技术选择理论、技术能力理论、技术扩散理论、技术进化论和技术溢出理论等,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技术进步的理论研究。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经济学,其理论基础既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又有西方经济学的理论。



三  应用于发展实践时期的理论基础:1990—2000年


随着国家在经济体制诸多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已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计划指令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原有的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在实践中遇到一些新问题,特别是1992年9月1日,国家物价局宣布将571种产品定价权交给企业,22种产品价格下放给省级物价部门,代表价格双轨制走向了尾声。为此,1993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组织专家对大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制定更接近市场的、更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大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费用效益理论仍是此阶段项目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项目评价从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转向了以动态评价为主的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技术经济学界的注意力转移到应用研究领域,而且所涉猎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技术创新理论、技术外溢、实物期权理论、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等理论逐步充实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学者们在技术经济学著作中先后提出了经济效益理论、微观评价原理、宏观评价原理、风险理论、决策理论、技术进步理论、技术创新理论、技术评价理论、技术选择理论、资源有效利用理论、生产力与再生产理论等理论及其应用于中国的实践研究等。特别是由于中国加大了改革力度,国有企业大规模裁减在岗职工,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得到较大的提升,加上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整体上提升了技术进步的水平,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处于较高水平。运用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机理,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源泉的实证研究开始兴起。

国内的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1997年年底,中国科学院向中央提交的《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揭开了国内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序幕。在这一时期,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突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强化了企业的创新功能。近年来,我国学者加强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分析。陈劲、李飞(2011)结合生态系统理论,从生态物种进化视角重新审视国家创新体系,阐述了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生存、演化和优化的三阶段创新发展机理,丰富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1]吴晓园、许明星等(2011)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用动态的观点探析国家创新系统的层级结构、功能及层次之间的作用机理,而后分别从企业、区域与国家三个层级进一步考察新技术的产生、发展、改进和扩散的演化过程,指出层级间个人或集体行为有机联系并相互作用,使国家创新系统有效运行。[2]盛四辈、宋伟等(2012)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这一理论的文献综述,在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自主创新战略群的基础上,从系统演进的动力学机制视角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演进的重要参量进行了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中的主要问题。[3]李中国、皮国萃(2012)在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后概括出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若干发展趋势,包括:在全球化背景下探究国家创新体系,将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分解为区域创新体系和部门创新体系,通过建构模型推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发展,关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外的国家的创新体系,重视对不同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绩效的比较研究,以及探讨高等教育与国家创新体系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4]李平、蔡跃洲(2014)对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完善过程进行了回顾,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定位基本是由各种制度和不同主体共同构成的、通过动态互动促进技术创新的复杂社会系统,而着眼于国家创新体系,从系统论角度研究创新活动开展以及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便形成了一种新的创新理论框架,即“国家创新体系理论”。[5]田浩(2017)从中观视角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同时也可以为国家创新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6]眭纪刚(2019)对创新体系理论及其在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中产生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回顾,明确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意义。[7]从总体上来讲,上述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研究都没有超过纳尔逊、朗德沃尔和弗里曼的研究范畴。



四  创新发展时期的理论基础:2000年至今


21世纪以来,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一步,逐步全面融入国际经济技术竞争。[8]随着中国在投融资、金融、财税、外贸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投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保证项目评价工作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保障决策的科学性,2006年,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颁发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增加了大型建设项目对地区、区域经济和宏观经济影响进行分析的内容,设定了特大型项目的评价指标和分析方法体系。此阶段区域发展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开始引进,丰富了项目区域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2006年2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技术经济领域的学者围绕创新型国家内涵、特征以及测度,国家创新能力、创新绩效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等研究不断拓展深入。

近10年来,中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既处于未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期,又正面临经济步入新常态,结构性问题突出,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科技创新的全球化竞争等战略性挑战。新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前瞻性的重大技术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突破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提高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飞跃,这些都为技术经济学研究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课题,同时也促进了技术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深化和拓展。具体表现在:一是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成果丰富且不断深化,技术创新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的分析也逐渐增多。二是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有关创新型国家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特征、机理等的相关研究不断开拓和深化。三是项目评价理论研究逐步成熟和规范。项目评价指标体系不断深化和精炼,系统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有所加强,项目评价理论研究的拓展为重大项目的决策提供了分析的依据。四是创新与创业管理研究迅速崛起,成果迅速积累。创新研究在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知识管理、创新集群、创新网络和创新系统研究、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扩散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发展迅速。创业网络的研究主要围绕资源视角、关系视角、认知视角及动态演化等方面展开。在创业机会研究领域,主要是围绕社会网络视角、个体认知视角、创业者特质视角和机会等相关理论研究逐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