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

第三节 中国创业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演进

    《新中国技术经济研究70年》章节:第三节 中国创业研究理论和方法论的演进,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一  中国创业研究理论的演进


创业是个跨学科的复杂现象,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19],创业研究在发展自身理论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20]。中国的创业活动一直比较活跃,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且显著的影响。相应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大致可将中国创业研究的理论演进划分为自主探索、引进吸收和中外融合三个阶段。



(一)自主探索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末是中国创业理论的自主探索阶段,横跨计划经济创业、草根为主创业和精英为主创业三个阶段。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创业阶段,中国就开始了创业研究,一些文献采用经验总结等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大寨精神”和“大庆精神”。在草根为主创业阶段,中国学者对能人创业、个体户创业、乡镇企业创业和家族企业创业进行了大量研究。在精英为主创业阶段,由于创业研究关注企业生命周期的最前端而对传统管理理论形成了巨大挑战,其创新、冒险与超前行动等特征激发并形成了创业研究的强劲浪潮[21],在此阶段中国学者开始真正地关注创业研究,对高科技创业、民营企业二次创业以及互联网创业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可见,在自主探索阶段,中国创业研究者根据中国情境下出现的独特创业现象进行了大量探索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引进吸收阶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进入互联网创业阶段,由于国内外互联网创业现象具有很多相同之处,此阶段国内外学界关于创业研究具有较大交集。在此背景下,国内学界开始以研读国外创业研究文献、翻译国外创业研究专著等方式逐步引入国外创业理论,学习国外创业研究方法。尤其是自2005年起,由于互联网创业由热趋冷,中国学界才真正开始从学理上关注创业中的科学问题,开始大量梳理和引入国外创业理论,比如蒂蒙斯(1977)提出的创业过程模型(即蒂蒙斯模型)[22]、盖特纳(1985)提出的新企业创建模型[23]等。2007年,国家自科基金分别资助了吉林大学蔡莉教授和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两个创业研究重点项目,这两个重点项目加速了对国外创业理论的引进进程,此后国内对国外创业理论的借鉴吸收研究逐渐增多。

引进国外创业理论后,国内学界以此为基础展开了更多研究。在概念引进和范式阐述的早期阶段,不少创业研究属于复制型研究,也即在遵循国外创业研究步骤基础上,用中国数据验证国外创业理论,以证明国外创业理论在中国情境的适用性[24]。在此过程中,也有不少学者发现,国外创业理论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其范式、概念和具体做法在中国不一定适用。部分学者探索性地对国外创业理论进行修正,提出新的创业研究框架,并用于解释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现象。比如雷家骕和陈闯(2007)认为蒂蒙斯模型存在严重的学理性缺陷,不足以分析和解释中国机会型创业的过程,进而提出了“机会型创业推进方格模型”,此后演变为“基于核心团队的LJS三环模型”[25];林强等(2001)总结了创业理论的八大学派,提出了基于创新、风险和企业管理三维度的创业理论概念性架构[26];蔡莉等(2006)构建了一个基于流程视角的创业研究框架,认为创业研究应建立在企业寿命周期基础上,将整个创业流程分为创立前、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死亡期以及创业企业的模仿与扩散阶段[27];张玉利等(2007)构建了一个创业研究的概念性框架,认为机会和新企业生成是创业研究的核心主题,在从发现机会到新企业生成的过程中,创业者的决策行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且认为建立独特的创业研究领域与从多学科视角开展创业研究并不矛盾[28];蔡莉等(2011)构建了一个以资源开发过程为核心的创业研究框架[29]。



(三)中外融合阶段


2010年以来尤其是中国进入“大众创业”阶段后,在引进吸收国外创业理论进行中国创业研究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情境本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不少学者发现中国的创业研究存在一个突出的矛盾,即中国的创业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创业实践发展。学界意识到,基于国外创业理论的复制型研究不能真实反映中国创业的真实面貌,更不能解决中国创业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学界就中国独特创业现象研究的必要性问题逐步达成了共识,认为中国创业研究更具有复杂特征,中国情境所具有的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特征,要求在吸收借鉴国外创业理论的同时,必须考虑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亟待打开中国情境下独特的创业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次诱因,需要在国内外创业理论融合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的创业理论体系。一些学者在此方面展开了大量创新性探索研究,如蔡莉和单标安(2013)提炼出“中国情境—独特现象—创业研究问题”的解释模型,认为制度、市场和文化是引起中国独特创业问题最根本的情境因素[30]。他们基于此构建了基于中国情境的创业研究框架,将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和创业学习纳入中国情境下的创业研究之中。

进一步看,对国外创业理论的引进吸收和中外融合这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割的,在中外融合阶段也存在对国外创业理论的引进和吸收。中外融合阶段的中国创业研究是兼收并蓄的,不仅要吸收借鉴国外创业理论,更要注重结合中国情境。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学界在中国创业研究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创业研究尚未完全走出引进吸收复制的研究范式。



二  中国创业研究方法论的演进


纵观70年,中国创业研究在方法论方面遵循着从定性分析走向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单一问题分析走向理论体系构建的演进路径。

计划经济创业阶段和草根为主创业阶段,中国的创业研究以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定性分析为主;精英为主创业阶段,中国的创业研究以定性分析和简单的统计分析为主,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扎根理论分析法、关键事件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互联网创业阶段,随着国外创业理论及研究方法的引进,加之经济统计计量方法的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的创业研究开始大量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大众创业阶段,中国的创业研究采用了更为丰富的定量分析方法,常用的如因子分析法[31]、结构方程模型[32]、计量分析法[33]等,所涉及问题如创业环境测度、创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创业意愿及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等[34]。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创业研究方法论的缺陷,不仅与引进国外研究方法有关,还与创业数据匮乏相关。早期阶段,缺乏数据是创业研究面临的一大挑战,故定性分析方法最为常用。“严谨的调研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将推动创业研究迈上新的台阶。”[35]随着国外创业理论与方法的引入,特别是国内业界对于创业调研的配合,实证研究方法开始成为国内创业研究的主流方法,研究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实证研究成果。但一个缺陷是,实证研究方法在促进国内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使不少研究者陷入验证和修补国外创业理论之中,从而难以构建真正符合中国情境的创业理论[36]。此外,当前国内不少创业实证研究仍停留在描述和检验创业过程不同要素间关系的层面,缺少对创业活动机理的探索。可喜的是,目前国内学界的创业研究已开始规范化和逻辑化,开始关注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多样化,也正在逐步拓展实验、仿真等跨学科方法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