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杂文随笔 > 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

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

作者:蔡昉

类别:《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属于杂文随笔作品

最后更新:2024-01-19 07:00:11

最新章节:

动作:↓↓↓直达底部↓↓↓

《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简介: 201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大学,邀请谢伏瞻、李培林、蔡昉、李扬、林毅夫、樊纲、余永定、李友梅、潘家华、黄群慧、张中祥、黄季焜、万广华、李实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机构在发展经济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者、国际组织的代表,围绕中国经验与发展经济学的演进;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与成就;改革开放的道路、经验与贡献;新时代的发展动力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回顾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经验,共话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与发展。本书收录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系统性的演讲和相关文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发展经济学“(谢伏瞻)、 改革开放40年与新结构经济学(林毅夫) 转轨经济学与中国40年的改革历程(樊纲)、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工业化进程:水平、特征与经验 (黄群慧)、 40年中国农业发展改革和未来政策选择(黄季焜)、 扩大消费与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李培林)、 中国收入差距的近期变化(李实、罗楚亮)、 中国的金融发展:破解储蓄困局(李扬)、 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黄益平)等共计18篇文章。
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txt下载 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笔趣阁 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最新章节 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免费阅读 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在线阅读 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全文阅读 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小说 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蔡昉

《中国奇迹背后:改革的逻辑与学理》全文阅读

中国经验与发展经济学
二、实现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
四、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相互促进
六、挑战和应对: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发展
一、引言
二、计划经济下错失的趋同机会
三、改革开放的逻辑与过程
四、在改革开放中兑现人口红利
五、结语:发展新阶段与未竟的改革任务
改革开放40年与新结构经济学
二、过去40年“中国经济崩溃论”此起彼伏
三、发展中国家按西方主流理论制定政策的失败案例
四、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五、结语:不辜负时代给予我们的机遇
转轨经济学与中国40年的改革历程
二、什么是体制转轨的激励与约束?
三、“新的利益结构”与制度转轨的动态逻辑
四、在决策中体现总体长远利益的依据是什么?
五、体制信息的不完全性与体制的“不协调成本”
六、小结:“过渡性嵌合体”与“改革焦虑症”
大国小康:中国发展路径再解析
一、中国的工业化水平
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三、中国工业化进程的经验
40年中国农业发展改革和未来政策选择[1]
一、40年的农业发展成就
二、农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改革经验
三、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发展改革经验和未来农业展望
四、总结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力迁移与城镇化
一、劳动力流动的规模与趋势
二、迁移主导的城市化
三、人口迁移是推动城乡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流动与融合
中国扶贫40年:从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1]
一、减贫成效
二、减贫的推动因素
三、由“区域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
四、存在的问题
中国能源价格改革:40年回溯、展望与理论问题[1]
二、煤炭、成品油、天然气和电力价格改革
三、基础性的问题
四、新一轮能源价格改革的重点
从生态平衡迈向生态文明:中国绿色转型发展的进程与展望[1]
二、中国绿色转型的进程
三、中国绿色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四、中国绿色转型发展的直接动因和内在动力
五、绿色转型发展的学理认知
六、绿色转型的前景展望
中国收入差距的近期变化
一、引言
二、数据来源和收入定义
三、两个时期:收入差距的扩大和缩小
四、收入差距缩小背后
五、总结
中国的金融发展:破解储蓄困局
二、“双缺口”理论
三、破解储蓄困局
四、结语: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如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的原因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对
从平等的贫困到不均的繁荣[1]
二、简要的文献综述
三、中国的经济增长、贫困水平和收入不均等概况
四、贫困—经济增长—不均等三角
五、总结和结论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区间差距:地理与政策的角逐
二、中国地区间差距的演变
三、地区间差距的分析: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四、地区发展政策与中国经济的空间错配
五、展望与建议:中国经济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与应对方略
一、产业革命与产业创新:从宏观到微观
二、经济全球化:从传统国际分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
三、对外开放:从边境上措施到边境内措施
四、全球经贸体制:区域主义兴起与WTO边缘化
五、应对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