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文学理论 >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

作者:萧前

类别:《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属于文学理论作品

最后更新:2024-03-27 18:46:37

最新章节:5.“标准”的实践一体化

动作:↓↓↓直达底部↓↓↓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简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著作,即《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实际上是《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第2版(以下简称“第2版”)。当“第2版”的定稿端放在写字台上时,我心中想的并不是这本书本身,既然已经定稿,它就是这么一个东西了。此时,我的思绪却和这本书的历史连接起来了。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txt下载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笔趣阁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最新章节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免费阅读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在线阅读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全文阅读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小说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萧前

《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全文阅读

前言
导 论
二、实践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
2.以实践为基础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3.实践批判精神与理论批判精神的集中和升华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2.哲学主题的根本转换
3.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4.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
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
3.唯物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4.新的哲学空间的建构
四、实践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2.实践本体论的内涵和意义
3.斯大林和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理解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新构想
2.从人的主体地位出发揭示人与世界关系
3.世界图景、总体性方法和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构原则和初步构想
2.客观性原则
3.主体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5.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初步构想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内涵、基础与问题
2.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新安排
第三章 实践范畴的再认识
2.实践的双向对象化的本质
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2.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3.限定中的超越: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4.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三、实践的效能、效果和反馈
2.实践效果:实践得出的有效结果
3.实践反馈:实践运动的自动调节
4.实践及其效能、效果和反馈的循环
四、人的活动与效率
2.活动的目的和实现的手段
3.人类对活动效率的追求
4.作为关系范畴的活动效率
5.人的活动效率的综合性和历史性
五、实践观点的世界观意义
2.实践: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3.实践:人类世界的本体
第四章 主体性原则的再探讨
2.理论思维中缺乏主体性内容的表现
3.主体性问题的“生长点”意义
二、主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主体性的理解
三、主体、客体与主观、客观
2.主体、客体和主观、客观之间的关系
四、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
2.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与人的本质
五、人的主体性的进程
2.人的主体性的含义和特点
3.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
4.个人的主体性和人类的主体性
第五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重建
2.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
3.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4.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二、科学的实践观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基础
2.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实践的观点
3.打开历史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的钥匙:实践的观点
三、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及其关系
5.“社会生产人”与“人生产社会”
四、重新理解社会有机体
2.马克思研究社会有机体的四个维度
3.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
五、重新理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2.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3.社会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4.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同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六、重新理解历史必然性
2.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观念及其特征
3.否定历史必然性观念的泛起及其原因
4.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必然性的否定及其失误
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 内在机制和现代特点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现代特点
第六章 “合理形态”辩证法的重释
2.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法
3.实践本身以及人的本质力量的辩证法
二、实践辩证法:辩证法的“合理形态”
2.实践辩证法的基本环节
三、辩证的否定与否定性的辩证法
2.否定性的辩证法与否定之否定
3.简短的结论
第七章 全面反映论的重构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全面反映论
二、实践反思: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
2.实践反思理论的总体特征
3.实践反思理论与历史认识论
4.实践反思理论与现代认识论
三、认识的发生、本质和过程
2.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
3.语言:认识活动本身的要素
4.从感性认识、思维具体到实践理念:认识的基本过程
四、思维的建构和反映论的革命
2.思维建构性的实质
3.认识的双重决定性
五、认识的“解剖结构”和关系系统
2.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相关律
3.认识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系统
4.认识的功能表现系统
5.认识关系系统中主体性原则的根本表现
六、思维反映存在的现代尺度
2.20世纪的现代尺度
3.反映的两个层次
七、知性思维向辩证思维的现代“复归”
2.“悖论”与无矛盾性
3.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系统和非系统
4.主体性原则和现代思维运动的三个层次
第八章 新型价值论的发祥地
2.理论体系内的“话语统一”及其解决方案
3.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最低限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
4.哲学上的“价值”的规定
5.价值的存在形态及其研究方式
6.价值认识、价值评价和价值观念
二、价值:主客体关系所特有的质态
2.价值与客体的属性
3.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的客观性
4.价值的主体性:主体性和多元性
5.价值的主体性:多维性和全面性
6.价值的主体性:时效性和历时性
三、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矛盾及其意义
3.价值与真理的统一及其根本条件
4.能否从“是”中推出“应该”
四、价值与真理在实践过程中的统一
2.真理的价值问题
3.价值的真理问题
4.从真理走向价值与从价值走向真理
5.“标准”的实践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