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对身外之物,不必在意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樊登讲论语:学而》章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对身外之物,不必在意,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我上节提到,我们要装着点。孔子所在的那个时代,有很多人表态说志于道。这些立志于道的人想加入孔子的阵营,一起探讨道到底是什么。我相信其中也有很多人是装的,孔子也需要分辨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

在这句话中,孔子提到一个分辨的方法,是“而耻恶衣恶食者”。孔子认为,与嘴上说自己有志于道,但以自己吃穿不好为耻的人,没什么好聊的,不用跟他探讨。

既然立志于道,就要做到不以恶衣恶食为耻。

要注意,不耻恶衣恶食和追求恶衣恶食是两回事。我们并不是非要让自己衣衫褴褛、吃糠咽菜,来彰显自己的决心,让自己看起来志于道。这种浮在表面、牵强附会的做法,其实是曲解了孔子的意思。

不以恶衣恶食为耻的背景是,人们有时候不得已地要经历恶衣恶食,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心态。比如参加一个晚宴,晚宴上规定来宾要身着礼服,结果有人鉴于不得已的原因,穿着不合适的衣服出现在晚宴上。

这时候周围的人通常有两种反应。一种是鄙视,对穿错衣服的人毫不同情,指指点点,恨不能立即喊保安把对方赶走。对于这种人,未足与议也,因为他耻恶衣恶食。

另一种是理解。有的人看到了这种情况,会设想对方的处境,觉得对方可能是没有准备好而穿错了衣服,还可能会产生共情,觉得人人都会有这种窘迫的时候,反而更加善待他,对他好一点。

晚宴虽然有规定,但如果有人出现了失误,我们也应该展现出自己的修为,对别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不以对方为耻,不落井下石。

为什么有人会以恶衣恶食为耻呢?这其实是内心虚弱的一种表现。人们追求排场的行为背后到底是什么?这和孔子之前所说的“好仁者,无以尚之”是能够联系起来的。有的人表面上好仁,实则爱物,他爱的是外在的头衔,关注的是别人怎么评价自己,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有礼貌、没有身份、没有地位……他用尽全力追寻的,都是来自外界的认可与肯定,而不是真正的仁。

那么,如何做到不耻恶衣恶食呢?随遇而安就行了。如果有好的条件,当然可以吃好的、穿好的,舒舒服服地生活,但如果条件不允许,也不会受困于当下的窘境,不会嫌弃自己过于寒酸。当他人条件不允许时,我们也能够平等地善待他们。

外在的东西永远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该以之为耻。

以之为耻的背后是刻意追求。当你刻意追求时,你才会更加在意这件事情,把它不断地放大。而孔子的特点是不找、不使劲,他对刻意追求外在事物之人的态度是“未足与议也”——根本不想和对方探讨。

真正的“好仁”,喜欢的是仁的本质,而不是仁的外表,不是一个人穿上了儒士的宽袍大袖,就突然拥有仁德了。要想成为儒士,内心追求的应该是儒家的道,而不是儒士的外表。

这句话提醒我们,讲究场合进行着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不管对待自己还是对待他人,都不应该以不够好的装束为耻。外在的条件不值得挂怀,人们在不得已颠沛流离的时候,吃得不好、穿得不好,都应该从容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