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能近取譬:人人都应该拥有共情能力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樊登讲论语:学而》章节:能近取譬:人人都应该拥有共情能力,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这次的提问是做了一个假设:如果一个人能够救济天下百姓,能够让大家都过上美好的生活,这算不算是到达仁的境界了?

以往的篇章中,孔子的回复几乎都是“不知其仁”,他不给仁下判断。这次,孔子的回应却完全相反,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让老百姓都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比仁的境界还要高,这是圣的境界。

但是孔子接着说,“尧舜其犹病诸”。古语中的“病”,往往是担心的意思,“诸”是之于的意思。病之于此,意思是连尧、舜这样的圣人,都为这件事感到担心,连他们都做不到这一点。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什么叫“能近取譬”?意思是,如果你是一位仁者,就会用自己的事情来打比方,做到推己及人。这句话是用来解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三十而立,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他也能够意识到其他人也有这样的理想,希望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过上安稳的生活;如果一个人希望自己能够富有、显达,也能够意识到别人也有同样的需求。这种推己及人的能力,就叫作“能近取譬”。

孔子认为,这就是达到仁的最重要的方法。

整段对话,孔子并没有直接批评子贡,也自始至终没有否认子贡做不到。子贡富可敌国,所以他可以来问这么大的命题:如果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是不是仁?如果子贡真想做,很大可能是能做到的,他可以给大家发很多粮食。

但孔子还是表明了观点。孔子说,只是救济百姓,这不叫圣。因为你要做到圣,得先做到仁,要能够“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只有这样,你才可以真正“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比如有的人在做慈善时,很夸张地把钱垒成墙,再发下去。这种情况表面上似乎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但是,如果让孔子看到,他一定会问:你济众的是什么?你给别人发的只是粮食,你有没有做到“立人”和“达人”?

一个人想成为仁者,但是他无法设身处地地想到老百姓真实的需求,他以为老百姓需要的只是粮食,这怎么能算是达到仁的境界呢?子贡的目标是好的,他希望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但孔子提醒他,你需要从根源上去看老百姓真正需要什么。要知道,你想要的东西,也是老百姓所追求的。

子贡想要的当然不是粮食,他已经那么富有了。他追求的是仁,是立和达。同样,老百姓想要的,也是能够安身立命,能够安乐通达。

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孔子对子贡的态度还是比较温和的,他没有正面否定子贡,而是让子贡知道,我们先不要谈论圣,关于圣,尧、舜尚且做不到。一个人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非常好了。这就是追求仁的关键路径。

孔子讲过修炼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叫“修己以敬”,先从自己做起,让自己拥有道德修养,懂得尊敬别人;第二重境界叫“修己以安人”,不仅要修炼自己,还要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变得更好,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这一层境界;第三重境界,叫“修己以安百姓”,这就是子贡问的这个问题,不仅要修炼自身、安定身边的人,还要关怀大众,让百姓安身立命。

这三重境界中,前两个境界属于“仁”的层面,而第三个,到达了“圣”的层面,这是连尧、舜都很难做到的。

如果我们只从温饱的角度考虑如何救济百姓,那境界算不得多高;但如果我们能够从“修己”的角度出发,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能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在生活中,当我们接济一些经济困难的人时,不应该只是想到给钱,还要推己及人,想到如何才能真正帮他们安身立命。我们要做的,是激发他们的志气和智慧,给他们提供立足的方法。

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要拥有推己及人的能力——我们如何理解自己,也要如何理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