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古典文学 > 樊登讲论语:学而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一顿饭就能看清人的素养

书籍名:《樊登讲论语:学而》    作者:樊登
    《樊登讲论语:学而》章节:子食于有丧者之侧:一顿饭就能看清人的素养,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这是很感人的场景:孔子去参加葬礼,如果坐在服丧者的旁边吃饭,他从来不会吃饱。

《论语》中经常会出现参加葬礼的描述,原因很简单,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短,人口繁衍更迭较快,丧葬之事较为频繁。加之孔子所交甚广,也受人尊重,有葬礼就会被邀请。

为什么我说这很感人?那个年代不比医疗、卫生水平比较发达,人均寿命八十多岁的今天,一个人可能因为某个小病而失去生命。一件事情常见,很多人便会视而不见,习以为常。但是经常参加葬礼的孔子并没有习以为常,没有漠视生命的无常,每一次参加葬礼,都以实际行动对死者及其家人表示尊重。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参加葬礼是很重要的一个社会活动,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内在的修养。

我在很小的时候,上二三年级,回村去参加过一次葬礼。在我的印象中,不像是在办丧事,好像是全村人在欢庆。在做丧事期间,全村人每天到我们家来吃饭,我还看到有人拿我家的鸡蛋、馒头。我告诉大人怎么有人拿馒头,大人说没有关系,作为主人不要提这事,拿了就拿了吧。

这跟孔子参加葬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孔子去参加葬礼,不吃饱。吃饱是生理需求、口腹之欲。

周国平先生写过一篇文章,专门探讨灵与肉的关系,我高中时读过,启发很大。文章大意是说,人的灵魂需要追求高尚的东西,但是高尚的东西经常被物质牵绊。比如一个母亲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痛哭、难过,但是过段时间她不得不去吃饭,因为她饿了,饥饿使她暂时远离痛苦;恋人吵架吵得天崩地裂,觉得没有爱情了,一时间好像人生都失去了色彩,但是到点了照样要上厕所。灵魂和肉体,一个在空中,一个在地上,互相纠缠。

对孔子来说,当然需要吃饭。但这是参加别人的葬礼,死者亲友必然很难过,他不会为了口腹之欲而大快朵颐,忽略他人的哀恸。吃一顿饱饭和照顾亡者亲友的感受,二者之间,孰轻孰重?

很多人会说,吃饱饭并不影响我的同情心。所谓知行合一,行动是认知的表现。在丧礼中只顾自己吃饭的人,必然不守礼法,缺乏真正的仁爱之心。

孔子认为,爱人是尊“礼”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真诚地关爱他人,参加葬礼是真心致哀,不是走过场,坐在那儿稍微吃一点,用行动表达内心的悲痛与同情,这是“礼”在具体事情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