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历史军事 >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章节:一,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张九龄是广东人,然而唐代的广东人和今天的广东人,远非一个概念。在唐人看来,长江以南,到了湖南,就算是边远之地。越过大庾岭,更是蛮荒的边疆。除了海运发达、一向繁荣的广州,去了广东的其他地方,不是被贬就是流放,或者是国破家亡时逃命避难。总之,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愿意去这样的地方。中唐时的宰相韦执谊,少年得意,时常翻看地图,可他的目光从来不投向岭南一带,似乎看上一眼,就会仕途不顺。

张家倒不是因为命运无常而来到广东的。尽管所谓“范阳张氏”的记载并不可靠,但在张九龄的曾祖父那一辈,张家还是北方人。只不过贞观年间,曾祖父张君政来到广东韶州任官,就把家安在了这里。张君政是一州别驾,是个副手,官职不算特别高,但足以维持一家的生活。

按照后人的记载,张君政在本地安了家,后嗣并没有返回北方。子孙数代,都在地方上任县令、县丞一类的官职。到了张九龄的父亲张弘愈那一辈,已经有张弘雅这样明经及第的人士了。更重要的是,他是唐代第一位明经及第的广东人。明朝人说,此人领导了岭南的向学之风。我想未必有这么大的影响,但边远的广东地方能出这样的学士,在那个年代可谓稀奇。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张九龄出生。据说张九龄七岁就能诗善文,堪称神童。当然,神童不是自吹出来的。一方面,张九龄的家庭可以提供给他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张九龄的才华也得到了名流的认可。张九龄十三岁那年,南下广州拜见广州都督王方庆,王方庆读过他的文章,当即认定这是一位难得的神童。王方庆拿着张九龄的书信对身边人说:“这个孩子前途不可限量。”王方庆不是单凭权位留名于史册的“路人甲”,他是名门大族琅琊王氏的直系后代,家中文风代代相传,本人也颇有文化素养。《万岁通天帖》就是他收集家中历代书法所制,后献给武则天。而王方庆本人,也出任了大唐的宰相。这样的认可,绝非礼貌吹捧而已。

武周长安元年(701年),张九龄获得了进京赶考的资格。在唐代,这样的人被称作“乡贡进士”,要由所在地的州府选拔,送到御前。而每个州府因人口规模不同,能“贡”的人数不同:上州三人、中州两人、下州一人。张九龄的家乡韶州是个下州,所以只有他一个人应举。这个“贡”字用得很传神,作为国家的预备人才,他们就像是贡品一样,被献给了君主和朝廷。如果人才不合格,地方官员会受到惩罚。他们被推举给皇帝,所以又称为“举子”“举人”。

作为地方上的杰出青年、未来精英,张九龄于当年秋天与本地官员一起,跟着贡品前往洛阳。不过,半途就接到了武则天巡幸长安的消息,只好绕了个弯,从鄱阳湖西行,奔长安而去。这是张九龄有生之年首次离开岭南,一路北行,山水变化、风光迥异,让这个充满好奇心的年轻人很是激动。等走到江西,壮阔的鄱阳湖映入眼帘,再望远些,山间竟有银河泻出,穿云劈岭而来。初入大江,景色抓着张九龄的心不放,但比景色更令人心潮澎湃的是千里之外的长安,如果能在那里一鸣惊人,那么什么样的风景都不值一提了。

道路漫漫,心路起伏。长安元年冬,张九龄总算来到长安。经过一番复杂的手续之后,张九龄正式以“乡贡进士”的身份,等待命运的垂青。长安二年(702年)元旦,张九龄和同乡的贡品一起被送入皇城。在太极殿内,他站在贡物之前,等待着皇帝的检阅。女皇身着衮冕,坐于帘后,一边站立着主持礼仪的高官。这又是这位广东小伙的新体验,第一次感受天子的威仪,他或许曾想过,自己也能站在这里主持礼仪,也或许激动得不敢浮想联翩了。

张九龄的科举过程非常顺利,他出色的文采受到了主考官沈佺期的欣赏。沈佺期是当时的文坛名流,作为女皇的文学侍从,他与宋之问齐名。沈佺期与同时代的才子推动诗歌走向音律化、规范化的高峰,他也是唐代文学的塑造者之一。无疑,得到主考官的青睐,科举的结果也会令他满意。张九龄当年便进士及第。初出广东,人生就能走向康庄大道,这无疑令人对张九龄另眼相看——边远蛮荒之地,也有这样不世出的才子!

然而,沈佺期有文采,德行却不大好。长安二年的这一次科举,有人认为沈佺期徇私舞弊,拿钱办事,这一榜的进士及第的人,似乎也受到一定的牵连。据各方考证,张九龄可能有过一次重新考试的经历,结果仍是高中。此事因记载不清,具体情形难以解读,但张九龄的科举之路,绝对是顺之又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