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历史军事 >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

    《曾有少年时:大唐才子风华录》章节:七,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年底到二十二年(734年)正月,朝廷不断向张九龄发信、遣使,要求张九龄迅速结束丧期,回京供职。张九龄虽然已经进入宰相预备队,但他对自己能不能做宰相一事,非常忐忑。他虽然有地方任职经验,也有中央部门的经历,但升迁太快,都没有停留太久。大部分时候,他只是一个文学侍从,按照自己的经验和儒学教养,写作、议论、提出建议而已。面对复杂的国事和残酷的政治斗争,他心中忐忑。皇帝看好言相劝不行,就让传旨的宦官逼张九龄回洛阳。没办法,张九龄披着孝服,来到洛阳谒见皇帝,却发现自己被送到了准备好的大宅院里,正茫然时,又有皇帝的诏书送到,直接要求张九龄结束守丧,立马上班。

皇帝虽然对张九龄一番恫吓,但确实是对张九龄颇为重视,张九龄刚一回到洛阳,立马就让他出任中书令。玄宗似乎把他当成了第二个张说,看到他,就看到了大唐更辉煌灿烂的明天。可是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玄宗有一大堆事情,焦头烂额,其中之一就是财政。财政的问题在于关中地区水旱不均,无法满足庞大的城市人口的需求,玄宗只好带着家小大臣,去东都生活,缓解关中的经济压力。关中是大唐的中心,中心的财政不畅,会对全国的经济运作产生影响。无疑,此时拜相,是要用实际行动回应唐玄宗的期望的。

在目前的宰相班子中,中书令是张九龄,门下省侍中是裴耀卿,二人共掌朝政。裴耀卿是精明能干的地方官员、经济专家,对于屯粮、漕运很有心得,在河南一带设置粮仓,预备荒年维持关中、河南的基本供给,很有成果。张九龄觉得,屯粮不解决问题,那毕竟不是本地种出来的,不如推广屯田。屯田的思想,古已有之,就地耕种,源源不断地提供粮食。但张九龄选择屯田的地方不对,他建议在河南广开水田,像南方一样种稻。自唐代起,稻米逐步成为大众的主粮,种稻是可以的。但在河南这样的干碱地带广泛推广,与自然条件相悖。张九龄亲自主持河南水稻种植项目,结果耗资巨大,无功而返。

屯田不行,那干脆整点儿别的。张九龄认为,钱是贸易的根本,要保证钱在市场中的充分供给。目前大唐的问题,就是货币紧张,官府掌握有限的矿产,发行铸造比较有限。国家经济形势那么好,没钱怎么行。张九龄的解决办法是,向汉朝学习,鼓励百姓自己铸钱,自产自销——这就是背离经济规律、破坏交易秩序的异想天开了。玄宗让大家讨论,百官一致反对。

张九龄尽管实际操作不太灵光,但是在用人等问题上敢讲敢说,大部分发言也很得要领。镇守幽州的张守珪进击契丹,利用其内部矛盾,斩杀了唐朝的心腹大患可突干,对契丹取得压倒性胜利。从武则天起就困扰唐朝的契丹问题,至此得到了解决,唐玄宗非常高兴,打算任命张守珪做宰相。张九龄说,宰相管理天下事务,辅佐天子治理国家,怎么能是一个奖品呢?唐玄宗说,空头宰相也不行吗?张九龄非常坚决:“不行!就是不行!今天守珪大破契丹,就能当宰相,他要是扫荡了突厥和奚族,那封他做什么?”

张九龄的中心思想是“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后人当然可以说这是儒家的传统观念,有说教的成分。但是张九龄的发言不仅在于此,他用简单的例子指出,不随便把荣誉授予他人,是爱惜荣誉,有节制的奖励也是对受奖励者的一种压制。轻易给立功者过高的荣誉,难免功高震主。张九龄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日后,张守珪就因为捏造军功,而被罢官。

这一次,玄宗听取了张九龄的意见,但下一次就没有那么和谐了。张守珪帐下有个将军叫安禄山,就是那个日后挑动天下、搅乱大唐的安禄山。这时他只是张守珪的跟班。某次执行军务,安禄山轻率用兵吃了败仗,张守珪按军法要将他处死。不过,安禄山是有身份的跟班,张守珪不能随意动他,就把他送到都城,请求朝廷发落。张九龄说该杀就杀,玄宗却觉得,这是一员猛将,免官就行了。张九龄说:“安禄山不守军规打了败仗,应该杀。而且我去看了安禄山,这人一脸坏模样,日后必成大患。”玄宗听了这话,不大高兴,哪有以貌取人的呢?对张九龄说:“你不要拿着晋朝王衍看石勒那一套看人,老皇历了,不要误伤好人!”

不得不说,张九龄是大预言家,后来的情况,大家非常清楚。

张九龄是名副其实的“贤相”。为相三年,尽管他也有张说那样躁进、轻浮的毛病,但和搭档裴耀卿关系融洽,朝廷上下目标统一,没有什么大的纷争。这是姚崇、张说时代也少见的。他在任内,也曾经力保太子,调解宫中矛盾。

历朝历代,后宫和前朝总有这样那样的纠葛,唐朝也不能例外。彼时,玄宗宠爱武惠妃,武惠妃想把自己的儿子扶上太子之位。唐玄宗早已立李瑛为太子,武惠妃等人就想尽办法扳倒李瑛。某次,武惠妃让宦官给张九龄带话,希望他站到自己这边,事成之后,必有答谢。张九龄赶紧把这太监轰了出去,说:“你怎么和我说这种私房话!”

此路不通,武惠妃就让人向玄宗传话,说太子暗中去索要盔甲,不知是什么用途。索要盔甲,组织武装,这娃是要造老子的反吗?唐玄宗大怒,赶紧找来张九龄,商量对策。张九龄说,儿子动用父亲的军队,不合规矩,教训教训就是了,您这么生气,是要杀了他吗?唐玄宗就是从父子相残的家庭中出身的,人心肉长,不希望李家再上演这样的悲剧。张九龄一语中的,唐玄宗也从狂怒中渐渐平息,太子躲过一劫。

正直、富有文采的张九龄,这几年和玄宗关系融洽。作为宰相,他以辅佐君王、规范君王行为为目标。作为前辈,他将王维引入中书省,送上仕途的“快车道”。他身边还有一位日后拯救大唐的“小朋友”——李泌。作为朝中臣子的领袖,他聚集了一群同样正直、敢为的人才,如严挺之、袁仁敬。当然,他还是一位时尚的引领者:张九龄身体不好,如果像同僚一样把笏板别在腰带里,宽大的笏板会让他在马背上摇摇晃晃,不安全也不美观。他把笏板放到一个袋子里装好,让仆从拿着,自己安逸地骑马上朝。嗒嗒嗒嗒,马儿驮着这个老头,步伐轻快。唐玄宗远远看到了,对着高力士感叹:真是宰相的风度啊!一时之间,大唐官员上朝都带笏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