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传记回忆 >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第12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1)

书籍名:《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作者:冯昭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章节:第12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1),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2,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

我把书都写好放在那里,将来一定有用。--钱穆

国际知名的儒学大师钱穆凭借自学不倦,在学术上成一家之言,他虽无大学文凭,却成为当代大儒、史学导师。在九十六年生命中,历经抗战、流落香江、定居台湾等颠沛流离,却能因为对学术的坚持与狂热,成就令人赞叹的学术著作与成就。一向坚持传统的钱穆,始终给人古板、保守的刻板印象,更让他在老年成为反对者批判目标,以致于在台湾狂飙的年代,遭受政治人物的无情践踏。

不过钱穆一生全心发扬传统文化,坚持以历史救国、为故国招魂的浪漫色彩,却是后人难以比肩。尤其他在抗战流离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与贫困生活著作的《国史大纲》,成为两岸史学的重要经典文献。钱穆的这份坚持,以及期待后人在"国史"中浸润生命,拓展视野以救国、复国的气度与格局,成为他留给后人的无形遗产。

重视中华文化与历史传统,钱穆始终没有丝毫动摇,他主张现代中国人必读九本传统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朱熹《静思录》,以及王阳明《传习录》─才能领略故人先贤的文化抱负。他在毕生力作《国史大纲》正文前,高举四项对国史的殷切期待:

一、 国民对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 必有一种对本国已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

三、 不对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也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

四、 当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较多,国家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在晚年多次强调,国民必需认识自己国家的历史,否则不是合格的国民。这或许正是重视传统的史家所提出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宣言。

自幼苦读  北大任教时期成一家之言

钱穆字宾四  ,江苏无锡人。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4年)七月三十日,生在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南延祥乡啸傲泾上七房桥之五世同堂  。原名钱思嵘,1902年入小学担任教师时,才改名为钱穆  ,笔名有公沙、忘未学斋主等。

钱穆自幼天资聪颖,有强记不忘的本领,虽然家境贫寒,仍刻学苦读,1901年入私塾,父亲钱承沛即称赞他"前世曾读书来"。1906  年,钱承沛因肺病逝世,临终前叮咛他要好好读书  。私塾老师期许他能效法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在国学上成大器。

是以钱穆以姚鼐的《古文辞类篡》与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为入门,踏入国学经典的瀚海中。1908年进长州府中学堂,诗人刘半农是钱穆的中学同学,瞿秋白则晚两人一届入学。

钱穆自小不但爱读书,且口才极佳,七岁就在鸦片馆为客说三国演义,曾为同学讲水浒传  。十六岁时,受到谭嗣同"仁学"影响,愤而剪去长辫  。因辛亥革命爆发,学校解散,无法完成中学学业。十八岁,钱穆出任无锡市郊秦家水渠三兼小学校教师,开始发表文章,1918年,由商务书局出版第一本著作《论语文解》。

其后钱穆任教厦门集美中学、无锡师范学校及苏州中学,讲授国学概论。1920  年秋,钱穆转任后宅镇泰伯市立第一初级小学校校长。但1928年夏秋之交,他的妻子邹氏、新生婴儿及兄长钱声一先后逝世,钱穆开始挑起全家经济担子,长侄钱伟长随他在苏州中学就读高中一年级。1929年钱穆续娶张一贯,迎养母亲至苏州,长子钱拙在此时出世,《墨子》、《王守仁》等著作也陆续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0年秋,顾颉刚荐钱穆至北平私立燕京大学国文系任讲师,时年三十六。他在《燕京学报》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一文,辩驳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误言,平今、古文经学之争,震惊北京学术界。隔年转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师,开设"中国上古史"、"秦汉史"等课,讲授史学,终于成一家之言。

钱穆名著《近三百年学术史》,于此时成书,力矫时弊,指陈民初学者推崇干嘉考证之风,而贬抑宋明理学之弊。对日抗战后,钱穆历任西南联大、华西大学、中央、齐鲁、武汉等大学教授,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长。讲授上古史、秦汉史、政治制度史等课程。并于1939年云南避难期间,在岩泉下寺完成巨著《国史大纲》。

投身香江教育  创办新亚书院

1949年大陆时局紧张,大批自由派学者随蒋介石迁往台湾,钱穆虽没有赴台,却也因为左派学者对他的攻讦,以及忧心时局,并未留在新中国。钱穆先是拒绝上海、北京等地学校的邀约,又应江南大学荣德生之聘,返回家乡无锡教书;继而应张其昀之约,与不少知识分子经广州南避香港。

避居香江的钱穆未能因此避开政治纷扰,毛泽东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点名批判钱穆、胡适和傅斯年为"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所能控制的极少数人"。

处在战乱时期的英国殖民地,自认是流亡知识分子的钱穆,除在徐复观主持的《民主评论》发表文章外,又与谢幼伟、唐君毅、崔书琴等学者,借用华南中学在九龙伟晴街的课室三间,筹办"亚洲文商夜学院",招收港、台学生60余人,展开钱穆在香港的办校生涯,实现为中国人办教育的目的。

1950年秋,上海商人王岳峰斥资在九龙深水埔桂林街61-65号购得新楼三楹供作新校舍,占地虽不大,也无图书馆,但亚洲文商从此由夜校改为日校,并更名为"新亚书院",钱穆出任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