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传记回忆 >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第16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5)

书籍名:《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作者:冯昭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章节:第16节:钱穆:为故国招魂的史学大师(5),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素书楼不大,兴建时周边是一片荒凉的墓地,杂草丛生,产权为阳明山管理局所有。为表达对大师的敬重,国民政府将素书楼无偿全权交给钱穆夫妇打理。是以房舍由胡美琦亲自设计,楼内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是主人多年心血照顾而来;步道两旁的枫树、房舍后方的竹子、四棵苍劲的古松,更是素书楼知名的景观。向来崇尚朱熹理学的钱穆,在素书楼藏有一座朱熹的木刻像,又将朱熹所言"静神养气","立修齐志、读圣贤书"写成对联,张贴楼中。

钱穆在"素书楼"展开讲学著述,除散步运动外,每天看书、写稿、讲学,无一刻闲暇。《中华文化十二讲》、《孔子与论语》、《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等经典著作都在素书楼完成。

钱穆在素书楼讲史、谈经、作育英才,老人家一口无锡官话,神采飞扬,从不带课本,客厅为讲堂,正式修课的研究生依惯例坐在钱穆身旁的圆桌,旁听者自行觅座。讲课固定每周一下午四时至六时,但总是提前半小时开讲,延后结束,座无虚席,成为台北重要的文史沙龙。

素书楼讲学期间,钱穆常常烟斗在手,触类旁通。有人在"素书楼"听课,一听就是二十多年,前后五、六代学子同堂,接受国学大师亲炙。钱穆常以是否常读书训诫子弟,要求后进留意厚积而薄发的道理,不要年轻时轻易发表作品,到了年长学问贯通后才后悔。

知名史学家严耕望回忆,钱穆教导学生立志宏大,拿出气魄与意志,做个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否则学术局限一隅,纵使当代是第一流学者,回归历史之后,仍是第二流学者。他说,五四一代的学者迅速成名,学术却谈不上;清华一代的学者有成绩,却太早当上教授,过舒适日子,谈不上大成就,反不及以一生精力做一本书,才能切实与不朽。

数度到港探亲  与子女亲属团聚

好棋、好箫、好抽烟、好甜食,但"好诗而不能诗"的钱穆,在素书楼度过一段平静而丰富的岁月。自十岁养成的烟瘾无法戒绝,身体尚硬朗,唯独在新亚任教时期越发严重的胃溃疡毛病困扰他,1977年冬季,钱穆胃病发作,几乎不治。

1978年,困扰他十余年的黄斑变性症眼疾剧烈发作,无法正常视物看书,前后开了三次刀,还必须静养半年等待视力恢复,却没有大成效;加上胃疾转剧,因此钱穆兴起口述录音写作自传的念头。

是以视力受损后,在胡美琦协助下,钱穆仍先后出版《历史与文化论丛》、《从中国历史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史》、《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宋代理学三书随达札》等著作。

1979  年8月,钱穆偕夫人赴港,参加新亚书院创校三十周年纪念,新亚正式成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钱穆除重新赴港讲学,也将所着《朱子新学案》原稿赠送中大的钱穆图书馆,实现了离开新亚时的承诺。

1980  年夏,钱穆再赴港,与留在中国大陆的儿子钱拙、钱行、钱逊和幼女钱辉(晦)欢聚一周。钱穆相当自责对子女没尽到责任,对于幼女因他的缘故受委屈,格外感到愧疚。

未料这次团圆后一年半,长子钱拙即因淋巴癌去世,钱穆回台后又面临外界质疑他是否已返回大陆探亲。

1981年借着侄子钱伟长与长女、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到香港学术演讲的机会,在新亚书院院长金耀基的安排下,年过八十的钱穆再度赴港探亲。见到数十年未见的长侄、长女,一起在中文大学宿舍共度天伦两周,让钱穆相当激动。对于几名子女经历的艰苦,他勉励钱易,"吃些苦没什么","只希望能做好一个中国人,用功读书做学问"。

钱穆格外记挂钱伟长,据钱穆回忆,这位曾任清大副校长的侄子,是他母亲在子孙辈中特别细心教养的,钱伟长的父亲更是他毕生敬仰的长兄。因此当年在苏州教授国文时,家中人丁凋零,长兄又辞世,钱穆特地把读高中的钱伟长带在身边念书。

钱伟长的名字还是钱穆取的,袭自晋代建安七子徐干的字"伟长",希望他见贤思齐。钱穆年轻时与钱伟长同在灯下读书,钱穆母亲一旁缝纫伴读,更是钱穆老年相当纪怀的一个画面。叔侄两人情谊深厚,却数十年无法相见,又听闻钱伟长曾被戴上右派的帽子,让钱穆相当挂念,此番探亲终于了了个大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