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第二节 21世纪以来的语言类型学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章节:第二节 21世纪以来的语言类型学,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21世纪以来,基于功能—类型学视角的少数民族语言类型学研究成果逐步丰富起来,运用类型学方法讨论较多的专题有区域类型、亲属语言的类型以及一些专题的研究。



一  区域类型学


区域类型研究论文有熊正辉、张振兴、黄行的《中国的语言》(2008),田阡子的博士论文《东亚语言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2009),田阡子、江荻、孙宏开的《东亚语言常见爆发音的类型学特征》(2009),燕海雄、孙宏开、江荻的《中国南方民族语言塞擦音的类型与系属特征》(2010),燕海雄、江荻的《论东亚语言内爆音的地理分布与族群渊源》(2011)、《论鼻音在中国语言中的类型与共性》(2015),郑慧仁的《东北亚语言比较标记的类型学研究》(2012),燕海雄的《论前高圆唇元音在中国语言中的类型与主要来源》(2018),王艳的博士论文《东亚语言结果式的类型学研究》(2017)。



二  亲属语言内部类型研究


(1)汉藏语系:黄行的《我国汉藏民族语言的语法类型》(2007)、《汉藏语系语言区域性特点形成机制初探》(2014),倪大白的《侗台语概论》(2010),孙宏开的《汉藏语系历史类型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2011),戴庆厦、朱艳华的《20年来汉藏语系的语言类型学研究》(2011)。

(2)阿尔泰语系:力提甫·托乎提的《阿尔泰语言学导论》(2004),买提热依木·沙依提的《突厥语言学导论》(2004),德力格尔玛、波·索德的《蒙古语族语言概论》(2006),陈宗振的《中国现代突厥语族语言研究概况》(2009),耿世民、魏萃一的《古代突厥语语法》(2010),李增祥的《突厥语言学基础》(2011)。



三  语音类型学


(1)汉藏语系:黄行的《汉藏民族语言声调的分合类型》(2005),田阡子的《复合元音在汉藏语中的语言类型》(2015)、《汉藏语复合元音的类型及渊源》(2016),燕海雄的《论汉藏语言硬腭塞音的来源》(2011)、《论汉藏语言塞音的类型与共性》(2015)、《论汉藏语言小舌塞音的音变共性》(2016)、《论汉藏语言高元音的类型与共性》(2018)。

藏缅语语音类型研究论文有王双成的《安多藏语的舌尖化及其类型学意义》(2010),卢珺、谭晓平的《藏缅语鼻音的类型与共性》(2018)。

侗台语族语音类型研究有金理新的《侗台语的舌尖后音》(2010)、《侗台语的长短元音》(2011),吴雅萍的《仡央语言的小舌音》(2013)。

苗瑶语族语音类型研究论文有李云兵的《论苗瑶语的连读变调》(2015),王艳红的《古苗瑶语~*ts组音的今读类型及其分布和形成》(2017),谭晓平的《苗瑶语龈腭鼻音的来源》(2014)、《苗瑶语元音系统的类型学考察》(2016)、《苗瑶语鼻音系统的类型学考察》(2018)。

(2)阿尔泰语系:李兵的《阿尔泰语言元音和谐研究》(2013),王国庆的《满通古斯语族诸语言同源词元音的音变律》(2017),郑仲桦的《阿尔泰语小舌音的类型学分析》(2018),崔宝莹的《论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天干词的语音对应现象及其规律》(2018)。



四  形态类型学


(1)汉藏语系:李大勤的《藏缅语人称代词和名词的“数”——藏缅语“数”范畴研究之一》(2001),李永燧的《论藏缅语黏着语素与语言类型学》(2002),丁崇明的《汉语、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复合式合成词比较》(2002),田静的《藏缅语性别后缀产生的途径和历史层次》(2010)、《藏缅语名词性别意义的表达方式》(2011)、《藏缅语宾语句法标记比较研究》(2012)、《白语性别标记的形式、意义和功能——兼论白语和藏缅语、汉语的关系》(2017),朱艳华的《藏缅语工具格的类型及源流》(2010),闻静的《藏缅语定语助词的演变链》(2011)、《从藏缅语定语助词的演变反观汉语》(2012),《藏缅语族定中结构的双标记类型及其演变》(2016)、《藏缅语泛义动词、连词做状语标记的类型分析》(2017),蒋颖的《藏缅语、汉语自主范畴语法形式的特征及其演变》(2012),王跟国的《藏缅语处所助词的性质差异》(2012)、《藏缅语受动助词分布的类型特征》(2014),瞿霭堂、劲松的《中国藏缅语言中的代词化语言》(2014),刘沛江的《藏缅语形容词的类型特征》(2017),经典的《藏缅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数”》(2018),吴铮的博士论文《藏缅语否定范畴研究》(2007),李云兵的《苗瑶语的非分析形态及其类型学意义》(2006),熊颖、吴雅清的《汉语、苗瑶语、藏缅语之相互标记对比》(2018)。

戴庆厦的《景颇语重叠式的特点及其成因》(2000),丁崇明的《汉语、藏缅语形容词重叠式的特殊用法》(2001),荣晶的《藏缅语族的四音格形式》(2003),孙艳的《汉藏语四音格词研究》(2005),王芳的《重叠式功能跨语言研究综述》(2012)、《重叠多功能模式的类型学研究》(2012),戴宗杰的《汉藏语动词重叠式的形式—意义匹配格局》(2013)。

(2)阿尔泰语系:阿尔泰语系语言形态类型研究成果有黄行的《鄂温克语形态类型的对比分析》(2001),哈斯巴特尔的《蒙古语族语言领属格和宾格关系及其来源》(2003)、《蒙古语、突厥语和满—通古斯语第一人称代词比较》(2007),孟将的博士论文《中古蒙古语和蒙古语族语言的格形态比较研究》(2012),卡佳的《论满—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族语言格词缀-du/-/-də/-d的共性》(2016),朝克的《论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动词态与体形态变化语法现象》(2017),娜佳的《满—通古斯语族语言复数形态变化现象》(2017)。



五  词汇类型学


词汇类型学研究在亲属称谓方面只有薛才德的《藏缅语伯叔舅姑姨称谓研究》(2006),颜色词只有黄行的《颜色词的语言认知研究》(2011)。还有尹蔚彬的《“做”义轻动词的功能和语法化特点——以羌语支语言为例》(2017),邱月的《藏缅语助词“看”的类型学特征》(2017)。以下四个专题讨论较多:

(1)量词:戴庆厦、蒋颖的《萌芽期量词的类型学特征——景颇语量词的个案研究》(2004)、《论藏缅语的反响型名量词》(2005),杨将领的《藏缅语数量短语的演变机制》(2005),李锦芳、胡素华主编《汉藏语系量词研究》(2005),戴宗杰的《藏缅语动量词形成的动因和机制》(2005),蒋颖的《汉藏语名量词起源的类型学分析》(2007)、《汉藏语系名量词研究》(2009),李明、谭志满的《壮侗语类别词再认识》(2006),李云兵的《论苗瑶语名词范畴化手段的类型》(2007),薄文泽的《泰语壮语名量词比较研究》(2012)。

(2)存在动词:张军的《汉藏语系语言判断句研究》(2005),余成林的博士论文《汉藏语系语言存在句研究》(2011)、《藏缅语“有/在”类存在动词研究》(2011)、《藏缅语存在动词的类型及其演变特点》(2018),黄成龙的《藏缅语存在类动词的概念结构》(2013)、《藏语与喜马拉雅语言存在类动词的概念结构》(2014),孙文访的《基于“有、是、在”的语言共性与类型》(2015)、《存在动词的词汇类型学研究》(2015)、《“有(have)”的概念空间及语义图》(2018)。

(3)空间范畴:张燕的《时间隐喻的类型学试析——以汉藏语系语言为例》(2005),王远新的《突厥语族语言方位词的语法化趋势及其语义特点》(2009),徐世璇的《土家语的空间指代系统》(2011)、《土家语空间概念的语法和语义表征》(2013),尹蔚彬的《拉坞戎语的空间范畴》(2014)、《木雅语的空间拓扑关系——以石棉木雅语为例》(2017),曹道巴特尔的《蒙古语空间拓扑关系》(2014),普忠良的《纳苏彝语的空间认知系统》(2014),黄成龙的《羌语的空间范畴》(2015),李云兵的《论苗语空间范畴的认知》(2016),唐巧娟的《黔东苗语空间系统的认知建构》(2017)。

(4)数词:戴庆厦、彭茹的《藏缅语的基数词——兼与汉语比较》(2016),彭茹的《藏缅语“十”以下基数词的类型学特征》(2017)。



六  句法类型学


除了语序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外,有关句法专题研究越来越多。

(1)语序:戴庆厦、傅爱兰的《藏缅语的形修名语序》(2002),丁崇明的《汉语、藏缅语、侗台语、苗瑶语复合式合成词比较》(2002),程博的《壮侗语数量名结构语序探析》(2012),黄平的博士论文《汉藏语数量名结构语序研究》(2012),王磊、徐玉英的《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介词语序特征——兼论汉藏语系语序类型》(2014),戴庆厦的《汉藏语并列复合词韵律词序的类型学特征——兼论汉藏语语法类型学研究的一些认识问题》(2015),惠红军的《汉藏语系的数量名结构》(2015),吴秀菊的《苗瑶语表动物性别复合名词的语序类型考察》(2015),潘家荣的《台湾南岛语语序类型特征》(2017),王春玲的《论语言接触对苗瑶语指示词的影响》(2018)。

(2)疑问结构:戴庆厦、傅爱兰的《藏缅语的是非疑问句》(2000),戴庆厦的《景颇语的疑问句》(2001),孙宏开的《汉藏语系里的一个疑问语素》(2004),戴庆厦、朱艳华的《藏缅语、汉语选择疑问句比较研究》(2010)、《藏缅语选择疑问范畴句法结构的演变链》(2010),谭晓平的《苗瑶语正反问句的来源》(2014)。

(3)领属结构:闻静的《汉藏语系“的”字结构研究》(2007)、《壮侗语族“的”字结构的类型学特征》(2013),戴庆厦、闻静的《汉藏语的“的”字结构》(2011),江荻的《藏东南藏缅语的领属结构》(2014)。

(4)话题结构:余成林的《藏缅语的话题标记——兼与汉语比较》(2011),张军的《藏缅语话题结构的特征与类型》(2012)。

(5)比较结构:斯钦朝克图的《阿尔泰语形容词的最高级》(2007)、《阿尔泰语形容词比较级的一种形式》(2010),邓凤民的博士论文《汉藏语系语言差比句研究》(2010),杨艳、江荻的《彝语支语言差比句的比较标记》(2016)。

(6)述补结构:戴庆厦、黎意的《藏缅语的述补结构——兼反观汉语的述补结构》(2004),黎意的博士论文《汉藏语述补结构研究》(2004)、《壮侗语与汉语述补结构的对比分析及其类型学特征》(2009)。

(7)连动结构:戴庆厦、邱月的《OV型藏缅语连动结构的类型学特征》(2008)、《藏缅语与汉语连动结构的比较研究》(2008),谭晓平的《苗瑶语的动结式》(2011)。

(8)被动结构:黄行、唐黎明的《被动句的跨语言类型对比》(2004),戴庆厦、李洁的《藏缅语的强调式施动句——兼与汉语被动句对比》(2005)、《从藏缅语族语言反观汉语的被动句》(2006)、《汉藏语被动句的类型学分析》(2007)、《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2008),储泽祥、王艳的《汉藏语OV语序表被动的情况考察》(2016)。

(9)并列结构:李占炳、金立鑫的《并列标志的类型学考察》(2012),李占炳的《谓词性并列短语否定表达的模式选择》(2013)、《类型学视角下伴随标志与并列标志研究》(2013)、《并列结构的类型学研究》(2014),戴庆厦的《汉藏语并列复合词韵律词序的类型学特征——兼论汉藏语语法类型学研究的一些认识问题》(2014)。

(10)致使结构:戴庆厦的《藏缅语族语言使动范畴的历史演变》(2001),杨将领的《藏缅语使动范畴的分析形式》(2003),黄布凡的《原始藏缅语动词使动前缀*s-的遗迹》(2004),冯英、曾晓渝的《汉语藏缅语“致使”义表达方式的历史层次及类型学意义》(2005),彭国珍的《景颇语致使结构的类型学考察》(2013),黄成龙的《类型学视野中的致使结构》,杨将领的博士论文《藏缅语族语言使动范畴研究》(2017)。

(11)复句:戴庆厦、范丽君的《藏缅语因果复句关联标记研究——兼与汉语比较》(2010),余成林的《藏缅语的假设关联标记》(2013),范丽君的《汉藏语条件复句关联标记的共时特征分析》(2014)、《联系项居中原则在藏缅语假设复句中的分布》(2015)、《汉藏语因果类复句研究》(2016)、《从藏缅语因果复句的特点反观汉语》(2017)、《藏缅语目的复句特征分析——兼与汉语比较》(2017)。



七  语言接触类型


语言接触类型研究论文较少,有黄行的《语言接触与语言区域性特征》(2005),李云兵的《论语言接触对苗瑶语语序类型的影响》(2005),张建军的《甘南藏语和周边汉语方言的接触类型》(2009)、《藏语和河州汉语方言的接触史及接触类型》(2009),曾晓渝的《汉语侗台语接触类型及其变异机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