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第一节 20世纪的语言类型学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章节:第一节 20世纪的语言类型学,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国内语言类型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以译介为主到21世纪基于中国境内语言的类型学研究,可概括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  译介国外类型学论著


国内语言类型学最初是由翻译国外成果开始的,先后翻译并介绍了雅可布逊的论文《类型学研究及其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贡献》(曹今予译,1962),Skalička的论文《类型学和语言的同一性》(王德春译,1963),Ullmann的论文《描写语义学和语言类型学》(曾冲明译,1965),苏联学者В.А.Звегинцев的论文《语言类型研究的新方向》(曾冲明译,1965),格林伯格的论文《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陆丙甫、陆致极译,1984),桥本万太郎的专著《语言地理类型学》(余志鸿译,1985),科姆里的论文《对比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沈家煊译,1988),科姆里的专著《语言的共性与类型》(沈家煊译,1989;沈家煊、罗天华,2010),科姆里的论文《语言类型学》(廖秋忠译,1990),劳里·鲍尔的论文《语言的形态类型和共性》(榕培译,1991)。戴庆厦、汪锋主编的《语言类型学的基本方法与理论框架》(2014)。



二  少数民族语言的类型学研究


改革开放以后,语言类型学研究对象开始转向国内语言和方言,桥本万太郎的论文《现代吴语的类型学》(1979)是最早研究国内方言的类型学论文。少数民族语言的类型学研究主要聚焦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区域类型学研究或者像汉藏、阿尔泰、藏缅、侗台、南亚等系属内部的类型比较研究。[1]



(一)区域类型学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区域类型学研究论文有黄行的《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词序类型》(1996)、《论语言结构分布的普遍性和有序性》(1997)和《语言的系统状态和语言类型》(1998)。



(二)亲属语言内部类型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的类型学研究主要聚焦在亲属语言的类型比较,主要有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类型比较研究。

1.汉藏语系类型比较

这方面的论著有马学良主编《汉藏语概论》(上、下册,1991)、《汉藏语概论》(第二版,2003),高华年的《汉藏语系语言概要》(1992),刘丹青的《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1988),倪大白的《侗台语概论》(1990),孙宏开的《论藏缅语语法结构类型的历史演变》(1992)、《论藏缅语的语法形式》(1998),梁敏、张均如的《侗台语族概论》(1996)。

2.阿尔泰语系语言类型比较

阿尔泰语系的类型比较有邓浩的《区域语言学和我国的突厥语族语言研究》(1988),李增祥的《突厥语概论》(1992),王远新的《突厥历史语言学研究》(1995),朝克的《满通古斯诸语比较研究》(1997)。

3.南亚语系类型比较

南亚语系类型比较论著较少,只有李道勇的《中国的孟—高棉语族概略》(1984)、《我国南亚语系诸语言特征初探》(1985),颜其香、周植志的《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2012[1995])。



(三)语音类型学


语音类型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包括汉藏语系语音类型比较和阿尔泰语系语音类型比较。

1.汉藏语系语音类型

汉藏语系语音类型研究论文有石林、黄勇的《汉藏语系语言鼻音韵尾的发展演变》(1996)、《论汉藏语系语言塞音韵尾的发展演变》(1997),徐世璇的《汉藏语言的语音屈折构词现象》(1996)。

藏缅语的语音类型研究,如戴庆厦的《我国藏缅语族松紧元音来源初探》(1979)、《彝语支语言的清浊声母》(1981)、《藏缅语族某些语言弱化音节探源》(1984)、《彝缅语鼻冠声母的来源及发展——兼论彝缅语语音演变的“整化”作用》(1992),戴庆厦、刘菊黄的《藏缅语族某些语言的音节搭配律》(1988),戴庆厦、刘岩的《从藏缅语、孟高棉语看亚洲语言声调的产生和发展》(1997),孙宏开的《藏缅语若干音变探源》(1983)、《藏缅语复辅音的结构特点及其演变方式》(1985)、《藏缅语复辅音研究(英文)》(1986),李永燧的《彝缅语唇舌音声母研究》(1989),徐世璇的《彝缅语几种语言的声调比较》(1989)、《缅彝语几种音类的演变》(1991)、《缅彝语言塞擦音声母初探》(1995),谢志礼、苏连科的《藏缅语清化鼻音、边音的来源》(1990),盖兴之的《藏缅语的松紧元音》(1994),陈康的《彝语支调类诠释》(1991)、《彝缅语塞音韵尾演变轨迹》(1993)、《论彝语支声调系统的发生与裂变》(1997)。

侗台、苗瑶语族语言语音类型研究,有梁敏、张均如的《侗台语族送气清塞音声母的产生和发展》(1993),陈其光的《苗瑶语入声的发展》(1979)、《古苗瑶语鼻冠闭塞音声母在现代方言中反映形式的类型》(1984)、《苗瑶语浊声母的演变》(1985)、《苗瑶语鼻音韵尾的演变》(1988)、《苗瑶语族语言的几种调变》(1989)。

2.阿尔泰语系语音类型研究

阿尔泰语系语音类型研究论文有格拉吉丁·欧斯满、校仲彝的《论突厥语族四种语言的元音》(1985),清格尔泰的《蒙古语族语言中的音势结构》(1989),塔兰特·毛汉的《突厥诸语言的元音和谐》(1990),吴宏伟的《突厥语族语言元音和谐与附加成分元音并存—分立现象的关系》(1989)、《影响突厥语族语言元音和谐的几个因素》(1990)、《突厥语族语言元音和谐的类型》(1991)、《关于突厥语族语言元音和谐性质问题的探讨》(1991)、《突厥语族语言双音节词中元音的相互适应与相互排斥》(1993)、《突厥语族语言的词重音问题》(1995)、《突厥语族语言构词和构形中的元音和谐》(1995)、《论突厥语族语言的长元音》(1996)。



(四)形态类型学


形态类型研究主要集中在重叠、领属、人称范畴、量词、结构助词、后置词等方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专题研究。

1.汉藏语系形态类型研究

汉藏语形态类型研究论文有孙宏开的《藏缅语动词的互动范畴》(1984),李永燧的《藏缅语名词的数量形式》(1988),刘丹青的《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1988),黄布凡的《藏缅语的情态范畴》(1991),陈其光的《苗瑶语前缀》(1993),孙宏开的《试论藏缅语中的反身代词》(1993)、《藏缅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研究》(1995),傅爱兰的《藏缅语的a音节》(1996),徐世璇的《汉藏语言的派生构词方式分析》(1999),李锦芳的《仡央语言的动词虚化》(1999)。除此之外,下列专题讨论较多:

(1)领属范畴:孙宏开的《我国部分藏缅语中名词的人称领属范畴》(1984),梁敏的《壮侗诸语言表示领属关系的方式及其演变过程》(1989),吴宏伟的《突厥语族语言的领属范畴》(1998)。

(2)人称范畴:孙宏开的《我国藏缅语动词的人称范畴》(1983)、《藏缅语中的代词化问题》(1994)、《再论藏缅语中动词的人称范畴》(1994)。

(3)结构助词:戴庆厦的《缅彝语的结构助词》(1989),张军的《藏缅语表施动和受动的结构助词》(1990)、《藏缅语表限定、工具、处所、从由和比较的结构助词(上)》(1992)、《藏缅语表限定、工具、处所、从由和比较的结构助词(下)》(1993)。

2.阿尔泰语系形态类型研究

王远新的《试论突厥语族语言连接词的发展》(1986)、《突厥语族语言的后置词与词类分化》(1987),朝克的《论满—通古斯语形容词的级》(1990),赵明鸣的《突厥语族语言与格类型比较研究》(1993),乐·色音额尔敦的《蒙古语族语言中一些副动词附加成分的来源及构成方式》(1995)。



(五)词汇类型学


词汇类型学研究论文较少,主要讨论量词,包括张公瑾的《论汉语及壮侗语族诸语言中的单位词》(1978),梁敏的《壮侗语族量词的产生和发展》(1983),周耀文的《壮语傣语名量词的差别及其缘由》(1984),孙宏开的《藏缅语量词用法比较——兼论量词发展的阶段层次》(1988),戴庆厦的《藏缅语个体量词研究》(1994),徐悉艰的《彝缅语量词的产生和发展》(1994)。除此之外,还有陈乃雄的《蒙古语族语言的感叹词》(1992),戴庆厦、胡素华的《彝语支语言的颜色词》(1993)。



(六)句法类型学


句法类型学主要聚焦在语序(词序)类型上,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句法结构方面的论文。

1.语序/词序研究

语序问题一直是语言类型学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少数民族语言语序/词序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如张公瑾的《傣语和汉语的一个语序问题》(1981),李永燧的《试论哈尼语汉语动宾词序的异同》(1984)、《哈尼语和汉语的名词修饰语》(1985),梁敏的《壮侗语族诸语言名词性修饰词组的词序》(1988),覃晓航的《从汉语量词的发展看壮侗语“数、量、名结构”的词序变化》(1988),赵斌的《中国各民族语言的语序共性分析》(1989),戴庆厦的《藏缅语的“名+形”(修饰)语序》(1996),黄行的《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词序类型》(1996),丁崇明、荣晶的《汉语与南方少数民族语言在语法类型学上的部分共性特征》(1997)等。

2.句法结构类型

语序以外的句法结构类型研究论文有杜若明的《藏缅语动词使动范畴的历史演变》(1990),孙宏开的《论藏缅语中动词的命令式》(1997)、《藏缅语疑问方式试析——兼论汉语、藏缅语特指问句的构成和来源》(1995)、《论藏缅语动词的使动范畴》(1998),曹广衢的《壮侗语趋向补语的起源和发展》(1994),竟成的《汉语和藏缅语的一种是非问句》(1988),宋金兰的《汉藏语是非问句语法形式的历史演变》(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