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第十四章 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学术机构、平台、项目、成果和会议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章节:第十四章 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学术机构、平台、项目、成果和会议,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学科的发展依赖于学术平台建设,诸如专门研究机构、学会组织、学术刊物、论坛会议,以及研究项目的统筹推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上述各个方面,民族语言研究都逐渐构建起了系统的学术平台依托,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奠定了发展基础。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家一向高度重视民族语文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先后设立了多种研究机构,为我国的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撑。1949年在国家层面设立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调查民族语言、研究民族语言政策成为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1950年我国颁布《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把研究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等作为中央民族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汇集各方专家建立研究部并设立少数民族语文系。随后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民族地区建立多个民族学院,并分别设立各级研究机构。同年,中国科学院成立语言研究所,内设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组,1956年扩建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两年后,中国科学院成立民族研究所,1962年两所合并为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归属新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为了加强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工作的指导作用,1951年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设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指导委员会”,负责管理全国民族文字的研究、创制和改进工作,后转由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前身)负责管理。1998年民族语文的管理迎来重大调整,由国家民委管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具体由文化宣传司下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负责;由教育部管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并指导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和应用,具体由设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下的民族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办公室负责。

各地民族语文工作,由地方民语委(办)、民委和教育部门管理,其中内蒙古、新疆、广西、西藏、四川、青海、云南七个省(区)设立专门机构,吉林、甘肃、贵州、黑龙江、辽宁在民委内部专设管理部门。为了加强跨省民族语言交流,自1977年起,各相关省(区)联合的蒙古语文、朝鲜语文、彝族语文和藏语文协作组织陆续成立。此外,1955年“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成立,负责党和国家重要著作、文件、活动的翻译工作,中央和有关地方的民族语文报社和杂志社也纷纷成立,民族语言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各种翻译机构、民族图书出版机构、影视译制机构不断涌现。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期间,所设立的民族语文研究机构形成了管理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三大系统通力合作的基本格局,并延续至今。其中,管理机构负责管理、组织和指导,科研院所负责具体的民族语言文字调查研究,民族院校在从事研究的同时负责民族语言文字方面专业人才和双语人才的教育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语言研究迎来了新的繁荣与发展时期,在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青海、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等省(区)都成立了民族研究所,中央和地方的民族学院陆续改为民族大学,一些大专院校升为本科院校,很多都设立了有关民族语言的院系或研究机构,如:中央民族学院20世纪80年代成立民族语言研究所。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该学会主要宗旨与任务为团结和组织全国民族语文工作者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语文政策、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语文科学,开展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国际合作和咨询服务等。2016年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下设语言类型学、民族语文应用、汉藏语言文化和描写语言学四个专业委员会。在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成立之后,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民族语文翻译学术委员会、蒙古语文学会、朝鲜语文学会、锡伯语学会等陆续成立。同时,各自治区、自治州和多民族省份也成立了一些民族语言研究团体和民族语言翻译出版机构,它们都在我国民族语文事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国内的民族语言文字机构,依然延续了管理机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管理、科研、教学三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基本格局。在管理机构上,国家民委负责管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翻译、出版和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等,2017年印发的《“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是最近一个时期的指导意见;国家语委负责制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并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2012年印发《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2016年印发《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对工作均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领衔的一大批重要科研院所和中央民族大学领衔的一大批知名高校研究力量,在民族语言研究领域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下按照区域分布,简介国内主要的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机构:

在北京,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机构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首都师范大学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是全国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学术重镇,1993年成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属中国社会科学院非实体性质研究机构,挂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要开展承担调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协调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活动,协助有关部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发展规划,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刊布研究成果,通过科研与教学培养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才和队伍等项业务;1997年成立“西夏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成立“蒙古学研究中心”。该所民族语言学科历经2003年和2015年两次调整,形成目前包括民族语言、民族语言应用、民族语言实验、民族文献和《民族语文》在内的“四室一刊”架构,同时负责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国突厥语研究会等相关学会的组织与管理。

新中国成立以来,该所涵盖了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不同领域,硕果累累,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如: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系列词典丛书”《中国语言地图集(少数民族语言地图)》《世界语言报告(中国部分)》《世界的书面语:中国》《中国的语言》等学术著作,涌现了傅懋勣、王静如、喻世长、罗季光、金鹏、王辅世、王均、照那斯图、道布、孙宏开等一大批著名专家,1979年创办的《民族语文》为国内民族语言研究方面的权威刊物。

中央民族大学是培养全国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者的摇篮,1952建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语文系),1986年设博士点,1995年成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下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系、维吾尔语言文学系、哈萨克语言文学系、朝鲜语言文学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古籍研究所等机构,2002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14年成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基地。该学科现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献资料信息中心”等平台,主办《汉藏语学报》《民族古籍研究》等刊物,马学良、于道泉、闻宥、戴庆厦、胡坦、王尧、陈其光、张公瑾、倪大白、黄布凡等为其代表人物。2017年,成立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院,下设民族语言文字应用对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多语多文社会与政策研究室,是国家民委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科研基地。

北京大学民族语言研究机构设在该校的外国语学院,1946年成立东方语文学系,主要研究藏、蒙等语言,1952年调整为东方语言文学系,主要开展蒙古语、朝鲜语、缅甸语等研究,2008年再次院系调整,现以缅甸语和泰语研究见长。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局)成立于1955年,是担负党和国家重要翻译任务的民族语文工作机构,此外还承担开展民族语文基础理论、翻译理论和有关特殊问题的研究,以及民族语文规范化信息化的研究。下设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语文室和信息处等民族语文研究应用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博士点于2003年建立,研究方向为南方民族语言文学、汉语史与民族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1991年成立满学研究所,以满语研究见长。北京语言大学早年注重朝鲜语研究,近年偏向智库建设和应用研究,成立了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民族语文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学研究所成立,创办《西域历史语言学集刊》。21世纪以来,中国传媒大学以人文学院为依托,以汉藏区域濒危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为基地,展开维吾尔语、锡伯语、喜马拉雅地区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大量的蒙古文、满文文献,长期以来是蒙古文、满文文献的研究重镇。

上海的民族语言研究机构主要是上海师范大学,其人文与传播学院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学院下设语言研究所,在藏语和民族语历史层次、东亚语言历史比较方面做出不少成绩。该校潘悟云建设了庞大的东亚语言数据库,仅以侗台语为例,即为全国之最。同时,该校依托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骨干计划、招收、培养了一大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硕士博士生,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科研、应用人才队伍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天津的民族语言研究机构主要是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的民族语言研究涵盖了侗台语、南岛语、苗瑶语、藏缅语和阿尔泰语等,侧重音系描写、历史层次和历史比较。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汉藏历史比较和民族古文字研究。

广东的民族语言研究机构大体包括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很早就设置了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教研室,后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暨南大学中文系语言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南方民族语言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以广东、海南两省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见长。

云南的民族语文研究机构主要有: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云南师范大学、玉溪师范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东南亚和南亚语言文化是该校的优势特色研究领域,该校民族文化学院设有傣语、傈僳语、拉祜语、苗语、哈尼语、白语等12个民族13种语言文字及编辑出版的教学科研基地,编写高校双语教材130余部,出版《佤语教程》等高校民汉双语教材40余部,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双语人才。该校还建设了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工程中心、民族语言重点实验室、民族文字博物馆、民族语言文化资源库和民族语言文字资料室、民族语言文化大数据中心等,收录云南特有的50余种少数民族语言,近年还成立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献与跨境民族语言研究院。

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指导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要负责执行国家的民族语文政策,制定云南民族语文工作的方针和措施,审定民族文字方案,开展民族语文试验、推广、规范、双语教学、编译出版等工作,推动制定和实施《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建设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展示中心和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

云南师范大学2012年成立了汉藏语研究院,是国内外首家以汉藏语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实体机构,戴庆厦任院长并组建了一个囊括藏缅、侗台、苗瑶和南亚语的研究团队,同时注重民族语与汉语的关系研究。

玉溪师范学院建有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所,主要调查研究哈尼语,后成立了濒危语言研究中心,着重调查研究拉基语、撒都语等诸多濒危语言,也关注双语教学、母语传习研究。

广西的民族语文机构主要是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此外还有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百色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玉林师范学院、南宁师范大学、贺州学院、梧州学院和广西科技大学等。

广西民族大学1988年成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包括壮语文和瑶语文两个专业,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博点,成立了壮侗语言文化研究所、广西古籍研究所、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和语言博物馆(2019)等机构,该学科为广西重点学科,培养了不少民族语言研究人才和双语教育人才,壮侗语族语言研究是该校学术特色。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编纂了很多壮语成果,主要包括词典、音系、语法和壮汉对照等,长期致力于推广壮文、术语规范等。广西大学主要开展壮语和壮字研究,建设了壮语声学参数数据库,也从事壮语的语法描写。

贵州的民族语文机构主要有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贵州民族大学和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主要负责全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出版,参与协调双语教学工作等。贵州民族大学1987年成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该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和重点学科,“苗语文”为省级重点课程,还成立了“贵州民族语言语音实验室”,培养苗语、布依语、侗语、彝语、水语5个语种的本科生。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成立了地方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水语研究是该校的一大亮点,不仅成立了博物馆,还建设了语料库并翻译水书经典。贵州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的研究以苗语和侗语见长;毕节学院主要从事彝语的研究;六盘水师范学院主要研究布依语,成立了布依文化研究中心;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原毕节学院),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一家“彝学研究院”,拥有贵州省民族古籍研究基地、贵州省民汉双语服务基地和彝族文化博物馆。

四川的民族语言研究机构主要有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学院和西昌学院等。西南民族大学以彝语和藏语研究见长,是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和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建有国内最大的彝文文献中心,是国内外“彝学”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四川民族学院1986年成立藏学学院,设藏语言文学专业,1993年增设藏汉翻译专业主要研究藏语语法、培养藏汉双语人才。西昌学院下设彝语言文化学院,建有四川省彝汉双语师资培训基地和彝族文化研究中心。

甘肃的民族语言研究机构主要是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1951年设立了语文系,下设藏语文、蒙古语文、维吾尔语文三个专业,该校文学院和藏、维、蒙三个语言文化学院有民族语言博士点,设有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实验室和民族语言智能处理实验室等。

内蒙古的民族语言研究机构主要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等,蒙古语是主要研究对象。内蒙古社会科学院1979年成立,下设蒙古语言文字研究所,在蒙古语的理论研究、辞书编纂、名词术语规范、标准音的推广及蒙古文计算机处理等方面做出了成绩,近年关注蒙古语实验语音、社会语言学等方面。

内蒙古大学建校时就有蒙古语言文学系,1982年成立蒙古语文研究所,成立了“北方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心”和机器翻译联合实验室,该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建有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语言系始建于1952年,后成立中国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2011年组建蒙古学学院,以蒙古语文献和蒙汉双语及相关应用研究见长。

青海的民族语言研究机构有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青海民族大学主要从事藏语和蒙古语的研究,早期成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后来藏语研究归入藏学院,蒙古语研究归入蒙古语言学文学系。藏学院下设青海省汉藏翻译人才培养与研究基地、青海省藏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藏学院文献资料中心等,该校的藏汉翻译和蒙汉翻译成果较多。

青海师范大学藏汉翻译成果丰硕,不仅成立了藏文信息研究中心,还研发了“汉藏科技机器翻译系统”,搭建了玛钦藏文平台、编纂藏汉英电子词典等。

新疆的民族语言研究机构有新疆社会科学院、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学院和新疆民语委等。新疆社会科学院设有语言研究所,主要从事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的研究,突出成绩是完成了《突厥语大词典》的翻译和《哈萨克语详解词典》的编撰等。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入选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尤为突出,并设有新疆民汉语文翻译研究中心,维吾尔语词汇网络构建研究是该中心的特色。

新疆师范大学设有新疆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是该校优先发展学科。伊犁师范学院设有新疆锡伯语言文字研究中心、中国锡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和哈萨克语言翻译研究所。新疆民语委兼有新疆民族语言工作管理、翻译和科研的职能,并管理和发行汉语和多种民族语言版的期刊《语言与翻译》。

西藏的民族语言研究机构主要是西藏大学,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东北三省的民族语言研究机构多从事朝鲜语、满语的研究。如:延边大学的朝鲜—韩国学学院内设朝文系、朝鲜语(韩国语)系,还有一个语言研究所,该校朝鲜语研究涵盖了历时共时、语音词汇语法、语料库、双语教学等方面。黑龙江大学成立了满语研究所和满族语言文化中心,编辑出版《满语研究》。

相形之下,其他省份民族语言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呈点状分布。

台湾的民族语文机构有“中央研究院”语言学所、台湾当局“行政院”下的“原住民委员会”和政治大学民族学系等。“中研院”的民族语言主要研究台湾南岛语,同时也研究大陆少数民族语言。港澳只有大学的个别学者从事民语研究,没有专门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