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学术组织和刊物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章节: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学术组织和刊物,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学术组织和刊物,大体上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创办的。这些学术组织和刊物,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构建了发展平台,拓展了学术园地,意义深远。



一  学术组织


(一)中国民族语言学会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成立于1979年5月6日,是在民政部注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的群众性学术团体,为国家一级学会,首任会长为傅懋勣,学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学会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全国民族语文工作者,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宣传和贯彻党的民族语文政策,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语文学科。进行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业务培训、国际合作和咨询服务。现有会员近1000名。

通过全体会员和每届理事会投票表决,第一、二、三届会长为傅懋勣;第四、五届会长为马学良;第六、七、八届会长为孙宏开;第九届会长为黄行;第十、十一届会长为尹虎彬。学会至今已举办共13次年会及一些学术研讨会。学会现任会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尹虎彬研究员,王锋研究员任法人兼副会长,黄成龙研究员担任秘书长。著名民族语言学家道布、孙宏开、戴庆夏、胡坦、黄行等任名誉会长。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办有《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通讯》(内刊),主要是用于交流学术信息,到2018年,已经连续编印37期。

为了加强对全国性、综合性民族语言文字问题的学术研究,拓展民族语言研究成果刊发渠道,2015年7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审议决定出版学会会刊《中国民族语言学报》,一年一期,由商务印书馆列入语言学出版期刊方阵出版。《中国民族语言学报》既是学会会员学术交流的园地,同时也是宣传学会基本职能与提供学术服务的窗口。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会组织建设,促进学术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学会先后设立1个分会、5个专业委员会和相关工作组织。2004年8月成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阿尔泰语言学分会。2016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2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上,批准成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描写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语言类型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民族语文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汉藏语言与文化专业委员会”。2018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3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上,学会国立“学术指导委员会”和“青年工作委员会”,并批准成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实验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上述工作组织和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建有“中国民族语言学网”,将于2019年10月正式上线运行。该网站的建成,必将成为全国民族语言学界的组织和交流平台,更好地推动民族语言学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


我国的多种少数民族古文字,是人类文明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这些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中国民族古文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用这些文字记录的少数民族文献资料,蕴含丰富,异彩纷呈,堪称中华民族一宗巨大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从广义的历史角度看,这些文献资料对探究民族发展史、民族文字学史、哲学史、法学史乃至自然科学史都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民族古文字的研究对宗教学、敦煌学、中亚学的研究还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为了团结和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古籍工作者,深入开展古文字、文献古籍的学术研究,以此来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傅懋勣、翁独健、季羡林等老一辈学者的倡议下,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于1980年8月正式成立。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古籍工作者,开展古文字、文献古籍的学术研究活动,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研究会挂靠单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现有会员200余人。傅懋勣、照那斯图、史金波、张公瑾、揣振宇相继担任过研究会会长,现任会长尹虎彬,秘书长孙伯君。

近40年来,研究会共举行全国范围的学术讨论会近30次,与中央民族大学合作举办世界范围的学术研讨会10余次,还不定期地举办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报告会以及古文献和书法展览。编辑出版了论文集《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共4辑,以及大型图文本《中国民族古文字》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图典:民族古文字古籍整理研究100年通览》等,这些著作现已成为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书。研究会会员中不乏全国各大学、研究所的著名学者,他们发表了专著及译著百余种、论文千余篇,其研究成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又有一批从事民族古文字和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及组织工作的中青年学者入会,他们和老一辈学者一起,为向全中国以至全世界宣传我国少数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研究会组织学界从事民族古文字研究的专家,在基础研究资料的公布与研究、与国家民委和北京市民委合作整理民族古籍、民族古文字的信息处理、向社会普及民族古文字基础知识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中国民族古文字、古文献研究在经历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开创阶段之后,取得全面而迅速的进展,这块学术园地现在已然形成了姹紫嫣红、百卉竞芳的局面。这一切成就的取得,既是全国民族古文字研究者努力工作的结果,也是同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的组织、联系、宣传和推动作用密切相联的。



(三)中国突厥语研究会


中国突厥语研究会是中国突厥语族语言研究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国家一级学会,成立于1980年1月12日,首届会长为包尔汉,学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学会宗旨是促进突厥语文工作的发展,加强会员的互相学习和协作,通过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学术活动,互通情况,交流经验,提高中国突厥语文研究水平。现有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撒拉、裕固、乌孜别克、塔塔尔、回、蒙古、锡伯、朝鲜等各民族会员300余名。

中国突厥语研究会曾创办内部刊物《突厥语研究通讯》,刊登国内外突厥语研究的信息及一些国外重要的学术译文,每年出版四期,共出80余期。学会还编辑《中国突厥语族语言概况》(1983)、《中国突厥语研究论文集》(1991)等著作,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学会关注突厥语词汇、语音、形态、语用、方言、语法化等语言本体研究和翻译、语言文化、语言政策以及“一带一路”语种建设等语言应用问题,至今共举办13次年会。学会现任会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副所长黄行研究员,常务副会长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尹虎彬研究员。



(四)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


成立于1979年5月,原名为“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1983年更名为“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研究会”,1985年改为现名。研究会是民政部批准的国家级社会组织,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业务指导部门是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

研究会积极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国际合作、专业培训、咨询服务,组织全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和科研工作者、民族语文从业者等优秀人才,加强少数民族双语问题理论探讨,交流教学经验与科研成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发展,为民族语文工作和民族教育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会成立至今,已发展会员2000多名,67个团体会员单位,分布在北京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委、民委、语委及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翻译、出版、新闻等与双语教学、科研工作有关的部门和单位。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召开了22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包括6次国际会议),编辑出版了10部学术论文集和多部教学参考书,在各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千篇学术论文,全面摸清了我国民族地区的双语使用和双语教学的现状,推广了一批双语教学的典型经验。现有内部刊物《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通讯》,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严学宭、马学良、王均曾任研究会名誉理事长,著名民族语言学家、民族教育家马学良先生曾任第一届至第六届理事长、第七届名誉理事长。现由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任名誉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丁文楼教授任荣誉会长,一批著名学者任顾问。

研究会每5年召开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最近一次换届大会时间为2018年,建有党支部。研究会每年举行学术研讨会,到2018年,已连续举办24次学术研讨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事业的发展。



(五)国际双语学学会


1999年,中央民族大学成立双语学研究中心,戴庆厦教授出任中心主任。该中心为国际双语学学会的前身。同年,首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会后出版了《双语学研究——首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增刊)。

2001年12月,香港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双语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召开。2003年8月,吉首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在湖南湘西召开。会后出版了《双语学研究(第二辑)》。

2004年“国际双语学学会”正式在香港注册。至今共吸收国内外会员210名。

2005年1月,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承办的“第四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戴庆厦教授当选为会长。会后出版了《第四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11月在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6月在韩国大邱、2009年12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2011年3月在玉溪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2012年1月在泰国清莱皇家大学、2013年9月在贵州民族大学、2015年1月在菲律宾中正学院、2016年6月在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7年9月在云南师范大学分别召开了第五届至第十三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会后分别出版了《第五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论文集》《双语学研究(第三辑)》《双语学研究(第四辑)》《双语学研究(第五辑)》等会议论文集。



(六)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工作领导小组


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小组,由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河北省、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北京地区蒙古语文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为加强协作工作的领导,各协作省区成立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在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由内蒙古自治区牵头,开展八省区蒙古语文协作工作。

40多年来,八协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和国家民委的指导下,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各协作省区党政部门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了各协作省区乃至全国蒙古族干部群众的拥护和国家有关领导人的肯定,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声誉。除了民族教育、民族文化艺术、蒙古语文新闻出版、蒙医蒙药等方面的协作以外,与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相关的主要工作有:

民族古籍文献整理协作。协作省区抢救、整理出版了百余种珍贵古籍,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中,《阿拉坦汗传》《大黄册》《金轮千福之书》《水晶鉴》等都是国内外首版古籍,引起国内外蒙古学界和史学界的关注。蒙古族史诗《格斯尔》的抢救、整理、规划、出版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蒙古语文科研学术协作。为加强蒙古语名词术语的统一使用,成立八省区蒙古语名词术语委员会,审定统一蒙古语名词术语,并督促检查其使用情况。审定统一蒙古语名词术语1万多条,并以《蒙古语名词术语公报》的形式向内蒙古自治区和各协作省区公布。1979年,八省区专业协作会议确定了我国蒙古语基础方言、标准音,制定了音标方案。2010年组织召开了中国蒙古语标准音确定3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内蒙古正蓝旗建立了中国蒙古语标准音示范基地。

蒙古语文翻译协作。八协办从2009年开始,每年举办八省区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蒙古语文翻译培训班,培训500多人次。邀请资深翻译专家就蒙古语文翻译理论、技巧、实践等方面举办专题讲座,提高了蒙古语文翻译工作业务骨干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推动了蒙古语文翻译事业的发展。



(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非实体性质的研究机构,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中心主要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言研究室、民族语言应用研究室、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室、民族语言实验研究室、《民族语文》杂志、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中国突厥语研究会为依托,开展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研究,协调国内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活动,协助有关部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发展规划,组织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刊布研究成果,通过科研与教学培养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人才和队伍等科研业务。2018年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进行换届工作,现任理事长尹虎彬、主任呼和,副主任:李云兵、黄成龙、王锋、曹道巴特尔、蓝庆元、田联刚、田立新、阿不都热西提·亚库甫,秘书长陈国庆。



二  学术期刊


(一)《民族语文》


《民族语文》(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类专业性学术期刊,是中国民族语言学界的权威刊物。刊物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提倡实事求是和学术上的自由讨论。以中国诸语言的事实为主要研究对象,促进我国民族语言科学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民族语文》是国内仅有的以汉藏、阿尔泰、南亚和南岛语系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刊物。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语音、语法、词汇的研究,语言系属、方言划分研究,语言比较研究,语言接触研究,民族语言文字概况与民族古文字古文献研究,民族语言调查研究,语言理论研究,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研究,计算语言学、实验语言学研究等栏目。读者对象是国内外广大民族语言研究专家、学者和语言研究爱好者。

1979年2月,《民族语文》创刊,以季刊发行。1982年,刊期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2002年该刊入选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85种刊物。被评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2008年,《民族语文》入选商务印书馆期刊方阵。2014年12月,该刊成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的学术期刊。

据2019年5月1日中国知网显示,《民族语文》共出版文献3234篇、总被下载738636次、总被引19642次、(2018年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446、(2018年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337。



(二)《汉藏语学报》


《汉藏语学报》是由中央民族大学主办,著名语言学家戴庆厦教授任主编的语言学专业刊物。该刊于2007年创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藏语学报》提倡从语言事实出发,在科学的语言学理论、方法的指导下,获取新的语言材料,探求新的语言规律,并以新认识来丰富、发展、变革语言学特别是汉藏语研究。该刊已出版12期,成为汉藏语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中国民族语言学报》


2017年10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刊《中国民族语言学报》(第一辑)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标志着《中国民族语言学报》正式创刊。

2015年7月,经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并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同意,决定出版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刊《中国民族语言学报》,争取商务印书馆支持出版。

商务印书馆历来重视出版语言学论著及刊物,长期以来享誉学界。经商务印书馆、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专家学者的艰苦努力,《中国民族语言学报》第一辑(汉藏语言学研究专辑)于2017年10月顺利与读者见面,第二辑(民族语言应用研究专辑)于2019年5月出版。

《中国民族语言学报》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主办,以专题形式,集中刊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高水平成果,旨在搭建民族语言研究刊布新平台,进一步扩展民族语言研究的学术深度和广度,提升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的凝聚力、影响力,《中国民族语言学报》的创刊,必将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学科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除了以上期刊和专辑之外,各民族院校、民族语言工作机构还办有《民族翻译》《云南民族语文》《满语研究》《语言与翻译》等民族语言文字专业期刊。各民族类院校、民族地区普通高校等的学报,也长期设有专栏刊发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但值得指出的是,近十年来,刊发民族语言文字类学术成果的期刊不断萎缩,民族类院校学报的民族语文专栏也被取消,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成果刊布困难,这是民族语言研究事业的一个重要问题,亟待重视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