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

第三节 未来展望

    《新中国管理学研究70年》章节:第三节 未来展望,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回顾历史与现状,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企业文化学经历了一个从自发探索到积极引进再到自觉建设的发展过程,企业文化学越来越得到企业界与理论界的普遍关注与高度重视。展望未来,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与建设将持续推进、不断深化,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企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更为显著。激烈的竞争使企业发现:在产品、服务、价值链、流程等方面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缺乏有效的模仿障碍,在某些方面取得的竞争优势虽能在短时间内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但容易被竞争对手快速学习、复制。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力量,通过构建竞争对手难以理解、把握和复制的隐性知识体系,成为保护企业这一“大厦”的“隐形脚手架”,文化形成的因果模糊性和历史复杂性使企业的竞争优势得以隐藏和保护,让竞争对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一“隐形脚手架”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要素串联,确保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社会责任履行等关键性活动的开展,形成协同效应和向心力,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第二,企业文化越来越朝着特色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初期,企业文化“四重奏”的引进让中国企业第一次接触企业文化这一概念,众多企业将它们视作企业文化的“圣经”,按图索骥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使得企业文化实践很大程度上呈现出趋同的态势。企业不能仅仅学习、模仿优秀企业的做法,更要积极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企业文化实践经验。如果认为依靠复制其他企业的成功做法就可万事大吉,却忽略企业“硬件”与文化“软件”的兼容、匹配问题,最终也是徒劳。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不少企业逐渐总结、归纳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逐步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企业文化发展趋势。未来,这一趋势将得以强化,特色化必然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由于所在地域、行业背景、发展历史、领导者风格大相径庭,不同企业的文化建设必然千差万别,体现在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与礼仪和文化网络等企业文化的关键构成要素上也各不相同。总结、提炼这些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使其发扬光大,有助于增强企业文化实践对经营管理活动的助推力,是未来企业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

第三,如何让企业文化落地成为关注的焦点。当前,许多企业已经积极投身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热潮,但一些企业的做法依然停留在文本和理念上,无法真正落地。事实上,总结出一整套有关企业文化的文本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总结出来的文本必须是企业领导层高度认可、率先垂范并愿意不遗余力在企业中积极推进的。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文化绝不是即插即用的“微波炉”,可以随心所欲、无缝衔接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立竿见影,而应是循序渐进的“灶台”,需要持续不断的匹配、调整和迭代,最终才能“持续升温、越烧越旺”。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一定要有耐心、毅力,只有持续投入,不断试错,小步快走,动态调整,及时总结,才能找到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体系,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文化落地方法。

第四,中国式管理在企业文化学中的地位将与日俱增。近些年来,企业文化理论研究在中国不断发展,呈现出不断回归中国文化传统的趋势。企业在多年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不能仅仅依靠西方的理论框架和实践经验,如果一味“西体中用”,则不利于中国企业文化的本土化创新。用中国文化来理解当代中国的管理实践是构建本土理论的有力方法。一方面,中国企业要扎根中国式管理理论,积极总结和提炼本土企业文化建设的独特经验,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中国企业文化研究提供肥沃的实践土壤;另一方面,中国式管理研究要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本土化管理实践中汲取充足的养分,凝练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理论,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指引方向,提升中国企业的文化自信,并不断推动中国式管理“走出去”,为全球企业文化建设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现中国力量。

*  *  *

[1]  与本章相关部分的研究内容发表在《经济管理》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