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

第三节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新

    《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研究70年》章节:第三节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创新,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牢固树立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坚决防止片面追求过高的发展速度,始终把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放到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上来。”此时,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目标,生态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目标,而且二者之间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围绕着如何实现两个目标,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形成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一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形成的背景

1984年2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经济科学讨论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上,中国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农学家、林学家等,从不同角度论述了社会经济必须同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重要性,并在以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中国经济建设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这一阶段,生态经济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上,并成为贯穿生态经济理论的主线。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成为中国生态经济理论的主流。这一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是中国生态经济学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成就,也是中国生态经济理论乃至整个经济学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1987年9月,许涤新主编、一批生态经济学专家撰写的《生态经济学》的出版,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这一时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学者,在实践中总结和发展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提出了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原理。从基础理论、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到农业、森林、草原、渔业、城市、区域、乡镇企业等各个方面均有专著问世,多达150多部。这些丰硕的理论成果,不仅为中国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中国实施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  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必要性的认识

针对中国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以及如何、何时实现四个现代化等问题,邓英淘认为,国民经济新成长阶段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选择,要求人们认真地考虑更深远和更广泛的长期问题。特别是新的消费需求直接涉及长期发展方式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对中国长期发展方式的选择问题进行更彻底的探讨。基于上述考虑,邓英淘提出了新发展方式的十条基本原则,即使在新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十条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在温饱阶段基本结束时,应注意立即着手控制存量资源消耗的速度,而不要等到面临困境时再迫不得已地进行调整。

第二,在温饱阶段结束前后,应主动地放慢动用存量资源来增加人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并以各种非物质财富和非人造财富(如景观、植被)来对其进行替代。

第三,对于各种互补的流量资源(如水)应针对其中的短线约束,保持整个资源的利用水平不致越过短线被破坏的限度。

第四,开发新的流量资源,并对已受到破坏的流量资源进行恢复性的工作。

第五,围绕着新型的流量技术来组织新的技术体系和生活方式、研究方式、教育方式。

第六,按照上述原则(流量资源的短线制约原则)来安排不可重复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在充分利用流量资源的同时,压低存量资源的消耗。

第七,对可重复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回收和重复利用,可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提高重复利用水平,并尽量节约这种资源的使用。

第八,对于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之后的各种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一系列适度最低标准,对超标消费所耗用的不可更新资源要课以适当的重税,同时抑制供给和需求,并保持生产者和消费者一定的选择自由。

第九,限制人口的增长,长期不懈地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

第十,不断提高和增强国民的全球意识,逐步增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

“如果我们能依据上述原则来选择和安排我们的具体发展道路,我们至少能使热力学第二定律发生的不利作用被限制在最小范围里,从而在根本上摆脱工业化社会所面临的困境,使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前途充满光明。”[34]

未来发展方式也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在重数量速度轻质量效率的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背景下,中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针。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紧迫性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过去长时期的经验证明,以追求数量为主要目的,以增加投入为主要手段的外延粗放型的发展道路,必然反复引起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经济调整的剧烈波动,造成不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损失。第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需求结构层次的升级,如不改变过去浪费资源型的粗放发展方式为节约资源型的发展方式,中国的资源根本承受不了!我们应当强调人均水平和发展质量上的差距,把世人的注意力引导到这一方面来,特别是把我们自己的努力放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和人均水平上来,而不必在总量增长上大做文章,这样才有利于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符合我们走向现代化的要求。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是一个局部性而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所以要从方方面面来采取有效的方针措施,把提高智力、效率和效益的要求贯穿体现到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今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35]

20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重要奋斗目标。在农村小康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在一些贫困地区,即使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理所当然地把发展经济摆在第一位,以保证人民的生存权;在广大贫困地区,也应把环境保护摆在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保护环境关系到贫困地区今后能否实现小康,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破坏环境还是这些地方陷入贫困的一个重要根源。对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更接近小康目标的发达地区,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就更加重要和迫切。[36]

三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建立

可以说,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一个重要生态经济理论。它的建立体现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指明了生态时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王松霈认为,生态与经济协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是经济与生态矛盾运动的产物,是生态经济学的核心理论。[37]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学说的科学基础之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生态不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现代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和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越来越要求现代人正确认识和科学运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进行经济活动,使历史进程不仅与自然界的各种生态系统相互协调,而且与生物圈整体联系互相协调,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解决了目标定位问题,生态与经济都成为发展目标。但只是提出了生态与经济要协调发展,没有给出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

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树立大农业观念,保持粮食、棉花稳定增产,继续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率先探索了将生态与经济协调起来的路径。

四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

刘思华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活动过程,一方面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生态过程,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活动的经济过程。作为生态经济系统的各种发展形式及其内在联系,就是生态过程和经济过程的统一运动过程。所以,反映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经济系统的各种发展形式及其内在联系的各种现实的、具体形态,都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复合形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发展中的生态经济问题和体现的发展关系,都是围绕着这样一些基本形态运动着:生态关系和经济关系及其两者的辩证统一,即生态经济关系;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及其两者的辩证统一,即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结构和经济结构及其两者的辩证统一,即生态经济结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其两者的辩证统一,即生态经济效益;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及其两者的辩证统一,即生态经济目标;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及其两者的辩证统一,即生态经济规律等。这些就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形态。[38]

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繁荣农村经济,至少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出与输入大致等量、趋于平衡的原则;二是自然资源增殖、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农村产业结构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原则;三是农村经济发展的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目标原则。农业生产中实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使农村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体。为此,应以控制农村人口为前提、以生物资源保护为核心、以解决农村能源为根本途径、以防止环境污染作为基本措施。[39]

早在1982年,就有学者提出生态农业是中国农业的一次绿色革命,也是实现农业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模式。基于此,学术界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5个过程及所应遵循的原则。一是生物生长过程,需要遵循发挥生物共生(互利)优势原则、利用生物相克趋利避害原则、生物相生相养的原则;二是劳动生产过程,应遵循最大绿色覆盖原则、最小土壤流失原则、土地资源用养保结合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三是经济管理过程,应遵循资源最佳配套原则、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原则、经济结构合理化原则、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原则;四是综合治理和综合发展过程,应遵循山水田土林路相结合原则、上中下游相结合的流域综合治理和发展的原则、以农畜产品或林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区综合治理和发展的原则、政府与群众相结合的综合治理与发展原则;五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经济活动的统一过程,应遵循当前与长远结合、微观与宏观结合的原则。[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