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三节 失业问题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章节:第三节 失业问题,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一  宏观失业的变化


“1967年以后,大批知识青年下乡,待业问题为政策所掩盖,而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农村人民公社所能接纳劳动力的容量已经趋于饱和,过去上山下乡的青年也大部分回到城市,劳动就业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37]而城乡就业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越发突显,此时中国城镇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严峻[38]。

国内对宏观失业问题的研究大致分为趋势研究和因素分析等方面。例如,李琮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失业现象进行了政治经济学分析[39]。黎玉柱针对农民工失业和企业停产半停产导致的部分工人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40]。袁志刚对现有失业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对中国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41]。他认为中国的失业问题主要来源于二元经济中农村失业问题以及专制过程中企业的隐蔽失业转化为公开的失业问题,此外还包括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调整所产生的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以及宏观经济周期产生的失业。王诚也有相似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整体失业率中绝大部分是由隐蔽失业率构成的,这也是中国经济的巨大隐患[42]。他同时提出了一个计算隐蔽失业的计算公式,经过计算发现,中国在1994年总就业量为61470万人,农村隐蔽失业人数为13845万人,城市隐蔽失业3161万人,总隐蔽失业率为27.7%。钱小英对失业率的特征和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中国失业率变动主要受到宏观经济的波动的影响,结构性因素和摩擦性因素没有对失业率的变动带来太大印象,而需求不足性失业增加已经成为失业上升的主要原因[43]。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关于失业率的研究已经对中国失业产生的原因和类型有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针对20世纪90年代的失业问题,部分文献也开始讨论各种政策措施对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性。例如,在理论上利率降低可以增加总需求,从而有利于增加就业。然而,苏剑通过经验分析发现,降低利率并不能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44]。盛仕斌和徐海从理论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均发现中国要素市场的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在不同经济类型企业之间的扭曲对中国的就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45]。因此,消除要素市场上的价格扭曲是解决中国失业问题的关键。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从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看,1996—2004年分别为93.7%、97.1%、76.8%、79.3%、82.0%、90.0%、80.0%、70.0%和73.0%,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种现象被称为“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46]。学界对“知识失业”或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失业率上升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其原因进行的解释大致包含如下几点:这种失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市场分割有关,例如,赖德胜认为这一现象是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47];赖德胜和田永坡认为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分割是引起毕业生失业的主要原因[48],学历层次和专业也是影响因素。此外,章元等通过198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失业率与犯罪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犯罪率上升与2000年左右的城市失业率跳升有关[49]。

对失业的治理也是分析宏观失业问题的一项主要内容。通常经济学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一般来说将周期性失业之外的一切与经济变化相关的失业问题都归结为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不能消除的,通常被认为是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和经济周期相关,价格刚性是产生周期性失业的必要条件。而结构性失业与技术变化、行业技能差异、人口地区流动壁垒有关。孙刚认为技术革命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结构性失业[50]。



二  对自然失业率的估算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自然失业率并非是一个统计指标,而是一种存在于经济学假设中的概念。自然失业率与潜在增长率相似,都是一个经济的指示指标。当失业率高于自然失业率时,说明市场并没有及时出清,就业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点,宏观经济往往表现为通货紧缩。当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市场也处于非均衡状态,此时就业量多于充分就业量,经济往往表现为过热和通货膨胀。因此,与潜在增长率相似,如何估算出自然失业率就相当重要。

自然失业率的存在告诉我们,治理失业的政策措施需要根据失业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51]。有3类方法用于估计自然失业率,即结构方法、统计方法和简化式方法[52]。在国内对自然失业率的估计还受到另外一个制约因素——调查失业率数据。由于估算自然失业率时严重依赖“菲利普斯曲线”所隐含的通货膨胀与周期性失业之间的反向替代关系,因此,估算自然失业率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较长时间序列上的调查失业率。由于这一限制因素,使得中国在自然失业率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其中,在有限的文献中常常将自然失业率假定为一个随时间不变的常量[53]。都阳和陆旸基于国家统计局调查失业率数据,采用卡尔曼滤波的方法,对1987—2009年中国的“不变”和“时变”自然失业率进行了估计[54]。研究发现,中国的自然失业率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其中,自然失业率的峰值出现在2003年,约为5.416%;此后又逐步降低,2009年中国的自然失业率回落到4.132%。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引发的下岗问题直接影响了自然失业率的变化趋势,而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特征变化,特别是“婴儿潮”都可能成为影响中国自然失业率的重要因素。此外,虽然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呈现出了典型的“菲利普斯曲线”特征,但是,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周期性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周期性失业上升的同时伴随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