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章节: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选择了一条重工业优先增长的道路,通过扭曲要素禀赋的价格,将资源配置到重工业体系上。这背离了自己的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低下,尽管在短期内能够维持,但长期却难以坚持下去。在此期间,大量劳动力被人为限制在农村的“蓄水池”中。1979年的知青返城,是改革开放后面临的第一次就业冲击,就业压力促使各级政府调整传统的就业政策。改革开放使劳动力市场开始发育,民营企业出现并兴起,自发利用了劳动力丰富这个优势,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增长,使中国不断提高所处的发展阶段。1978年,城镇就业人数只有9514万人,不到全国劳动力数量的1/4;到2018年,城镇就业数量已经上升到43419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56%。非农就业不仅吸纳了几乎所有的新增劳动力,还不断把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吸纳到生产率更高的第二、第三产业。

当高速增长带来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少时,中国开始迎来“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市场由过去的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持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企业开始转型升级,提高技术水平。中国从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这时,劳动力市场开始演变为以结构性矛盾为主:知识技能水平提高的劳动者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匹配开始受到关注。

中国政府在处理劳动力市场发育时,采取了“渐进策略”,20世纪80年代,城镇劳动力市场刚刚萌芽,政府却面临严重的就业压力。这个时期,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效益不佳,冗员严重,但面对回城知青和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青年,政府一方面调整就业政策,向市场开口子;另一方面又尊重实际情况,继续让国有和集体企业招聘城镇劳动者,虽然导致了进一步的效益低下,但毕竟解决了社会稳定和收入分配问题。到1998年,民营经济有了一定的规模,政府果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带来下岗失业迅速增加,这是改革开放后遭遇的第二次就业冲击。通过民营经济成长,为下岗失业者提供就业岗位;通过“三条保障线”建设为受到冲击的劳动者提供缓冲垫。可以说,中国政府成功抓住了这个时间差。到2005年,国企改革引起的就业困难成功度过,接着迎来了持续高速增长时期。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态势。中国劳动力市场从“就业压力巨大”转变为“劳动力供不应求”和“工资快速增长”。

1998—2002年激进的国企改革,导致大量职工从国有企集体企业下岗,虽然政府、社会和下岗失业者家庭都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事后看,这次改革使大量掌握技术的劳动力从低效的国有经济部门释放出来,进入生机勃勃的民营经济部门。经济学家注意到第一产业劳动者向非农经济部门转移带来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国有经济部门的下岗失业潮流,也是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这个效率改进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

2012年以后,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开始减少,一方面是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开始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参与率开始下降。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减少,使中国的经济增长开始减速,这时,中国经济正处于中等收入阶段。老龄化程度开始加深,持续上升的工资成本,使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中国政府把经济形势的变化,定义为“新常态”。

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和发育,给中国带来的收益有两个方面:第一,促使劳动力资源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的非农业部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第二,提供了激励机制,激励个人投资于自己的人力资本。不仅直接提高了生产率,还转化为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的福利水平提高。有了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劳动力市场发育,才把中国的资源禀赋充分利用起来,创造了高速经济增长,和广大民众福利水平的提高。

*  *  *

[1]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  Huang  Jikun、Keijiro  Otsuka、Scott  Rozelle:《中国农业的发展——历史的教训、近年来的成就、未来的挑战》,载[美]劳伦·勃兰特、[美]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方颖等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3]  蔡昉、朴之水、赵耀华:《改革中的劳动力市场》,载[美]劳伦·勃兰特、[美]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方颖等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4]  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施炜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5]  戴园晨、黎汉明:《双重体制下的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分配》,《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6]  吴要武:《剥离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对城镇女性市场参与变化的解释》,《劳动经济研究》2015年第4期。

[7]  [匈]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8]  戴园晨、黎汉明:《双重体制下的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分配》,《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9]  戴园晨、黎汉明:《双重体制下的劳动力流动与工资分配》,《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10]  蔡昉、朴之水、赵耀华:《改革中的劳动力市场》,载[美]劳伦·勃兰特、[美]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方颖等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11]  刘哲明:《谈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院报》1984年第6期。

[12]  汪立军:《山区剩余劳动力流向的考察与思索——新县劳务输出情况的调查》,《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3期。

[13]  邬鸣飞、李志勇:《上海“星期日工程师”忧喜录》,《瞭望》1988年第16期。

[14]  [美]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  蔡昉、朴之水、赵耀华:《改革中的劳动力市场》,载[美]劳伦·勃兰特、[美]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方颖等译,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16]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页。

[17]  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6(2005):资源型城市的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18]  曾晓辉:《百万农民闯市场——重庆市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现象》,《重庆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19]  蔡昉:《中国流动人口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  吴要武等:《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21]  国有企业一直都有沉重的冗员负担问题,这是国企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1995年以前,政府通过财政补贴、银行贷款等手段支撑着国企的运转,但随着国企的亏损面越来越大,在银行积累的呆坏账增多,政府终于承担不起这个亏损,只好默许那些经营困难的国企,给职工放长假。1996年7月,上海市建立第一个再就业中心,最初是为最早经历合并的纺织和仪电部门的下岗工人创建。参见[美]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安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页。

[22]  赖德胜、孟大虎、李长安、田永坡:《中国就业政策评价:1998—2008》,《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23]  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6期。

[24]  蔡昉、王美艳:《“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开放导报》2006年第1期;蔡昉、王美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蔡昉:《“刘易斯转折点”近在眼前》,《中国社会保障》2007年第5期;蔡昉:《刘易斯转折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25]  吴要武等:《中国城镇非正规就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26]  卢锋:《中国农民工工资走势:1979—2010》,《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27]  Altonji  J.G.,Blank  R.M.,1999,“Race  and  Gender  in  the  Labor  Market”,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s,3C:3143-3259;Goldin  C.,2006,“The  Quiet  Revolution  that  Transformed  Women’s  Employment,Education,and  Famil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6(2):1-21.

[28]  王美艳:《对〈劳动合同法〉执行状况的再考察》,《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第Z2期。

[29]  张车伟:《如何应对就业面临的“三大挑战”》,《中国就业》2018年第8期。

[30]  岳昌君、白一平:《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5期。

[31]  李蕾:《中国全球化对要素市场的影响》,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2016年。

[32]  岳昌君、白一平:《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5期。

[33]  《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和《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

[34]  Almlund  M.,Duckworth  A.,Heckman  J.J.,Kautz  T.,2011,“Personality  Psychology  and  Economics”,NBER  Working  Paper  No.w16822.

[35]  Glaeser  E.,2011,Triumph  of  the  City:How  our  Greatest  Invention  makes  us  Richer,Smarter,Greener,Healthier,and  Happier,Penguin  Books;Moretti  E.,2012,The  New  Geography  of  Jobs,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