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章节:第四节 总结与展望,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如何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关系,让经济增长更好地惠及国民,一直是我们前进路上的课题。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分配关系主要是国家、国营企业、职工、集体经济之间的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国营企业、职工之间的关系演变为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关系演变为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之间的分配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关系演变为城镇原住居民和外来人口之间的分配关系。工资制度改革始终贯穿三类分配关系,学科发展主要围绕这三类分配关系展开。

目前,历史所积累的和市场固有的收入分配矛盾不断化解,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了起来,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缩小。总体来看,每个阶层的实际收入水平都在提高,但逐步扩大的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成为经济健康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负面因素,“先富带动后富”的机制还不健全,力度还不够大。其中,功能性分配格局失衡是收入分配不合理的重要原因和源头,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整体偏低,是一种对劳动者不利的分配格局。作为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劳动报酬份额偏低以及工资水平增长缓慢,都直接影响了居民收入增长。如果把“统计外收入”考虑到基尼系数测算中后,中国基尼系数提高幅度较大,这意味着中国调节收入差距所需的政策力度也更大。相应地,工资与收入分配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功能性分配和规模性分配。

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增长,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决定了资本的主导地位,劳动报酬份额降低、收入差距扩大有其内在必然性。当前,在经济新常态下,收入分配格局逐渐有利于劳动一方,缩小收入差距的历史阶段已经来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过去,中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快速完成了传统资本主义国家历经上百年的工业化,经济突飞猛进之下,制度尚不完善。旧制度性障碍与旧利益交错在一起,共同阻碍着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收入分配改革,并集中表现为各类分配不公。这使得中国的收入分配演变既有发展阶段的一般规律,又含有体制性因素,理解和应对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的难度更大。

未来,需要在初次分配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各类要素取得相应回报,并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工资与收入分配的学科研究应该重视规模性分配和功能性分配之间的客观联系:缩小居民之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要从纠正要素之间的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入手。以初次分配为改革重点,确保各类要素得到应有的回报,确保经济运行效率得到提高。以此为基础,完善再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并注重避免再分配对经济效率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建立合理有序的分配秩序,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即需要我们在初次分配中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让各类要素取得合理的回报,又需要我们在再分配环节,合理调节收入差距,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  *

[1]  UNDP,2018,Human  Development  Indices  and  Indicators:2018  Statistical  Update,http://hdr.undp.org/sites/default/files/2018_human_development_statistical_update.pdf.

[2]  杨奎松:《从供给制到职务等级工资制——新中国建立前后党政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4期。

[3]  薛暮桥:《谈谈劳动工资问题》,在全国改革工资制度座谈会上的讲话,1979年。

[4]  于光远:《谈谈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问题》,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5]  许涤新:《论社会主义的生产、流通与分配:读〈资本论〉笔记》,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许涤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6]  张车伟、赵文:《功能性分配与规模性分配的内在逻辑——收入分配问题的国际经验与借鉴》,《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3期。

[7]  蔡昉:《行业间工资差异的成因与变化趋势》,《财贸经济》1996年第11期;都阳、蔡昉:《中国制造业工资的地区趋同性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世界经济》2004年第8期。

[8]  苏海南、刘秉泉:《工资分配篇》,《中国劳动》2008年第11期。

[9]  林毅夫、刘明兴、章奇:《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10]  戴园晨、黎汉明:《工资侵蚀利润——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潜在危险》,《经济研究》1988年第6期;徐海波:《工资增长形势的估价与分析》,《经济研究》1992年第3期。

[11]  张车伟、赵文:《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基于雇员经济与自雇经济的测算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

[12]  白重恩、钱震杰、武康平:《中国工业部门要素分配份额决定因素研究》,《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13]  孙文杰:《中国劳动报酬份额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基于最终需求和技术效率的视角》,《经济研究》2012年第5期。

[14]  刘怡、聂海峰:《间接税负担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15]  王小鲁:《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比较》第48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16]  甘犁:《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收入差距研究》,《经济资料译丛》2013年第4期。

[17]  李实、罗楚亮:《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对修正样本结构偏差的尝试》,《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18]  白重恩、唐燕华、张琼:《中国隐性收入规模估计——基于扩展消费支出模型及数据的解读》,《经济研究》2015年第6期。

[19]  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20]  杨巧、党琳:《虚拟租金核算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统计与信息论坛》2017年第9期。

[21]  张车伟、赵文:《“统计外收入”及其对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性的影响——两种统计口径的对比分析》,《劳动经济研究》2018年第1期。

[22]  黄奇帆:《建议工薪所得最高税率由45%下调至25%》,中华网,http://news.china/2017lh/news/gd/13000366/20170307/30307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