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

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

    《新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70年》章节:第七节 总结与展望,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健康事业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事业也一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要保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70年的实践证明,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发展理念,按照医疗卫生和健康经济的发展规律,才能保障和促进健康,也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再一起重申了健康作为发展的基本目标的定位。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强调了健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意味着健康中国的建设,是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任务。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未来中国的健康经济发展也将有新的发展形势。在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迈向高质量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高质量的医疗卫生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新时代,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成为必然选择。在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时代,从以健康事业为主,转向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相结合,发展新业态、新就业,成为必然选择。在老龄化加剧的新时代,健康和养老深入融合的医养结合,成为必然选择。在信息化加速的新时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满足人们对更好的健康的向往,成为必然选择。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从以政府维护健康为主转向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承担健康责任,推动社会团结,成为必然选择。健康和教育一样,是人力资本的主要组成部分[162],因此健康经济也是劳动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健康经济学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及老龄化社会变迁中,健康经济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决策。对中国政府公共健康投资的时机转变、对农村致贫的健康因素的解释、通过健康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家庭收入、收入差距与健康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大健康产业的兴起等,都表明健康经济学的研究始终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连,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行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对健康服务需求的增大,健康经济学的发展也将更注重研究健康投资对经济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影响,健康需求与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的关系等。未来健康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不断成熟的条件下将实现质的飞跃。

包括健康保障在内的社会保障本身能够发挥提高生产率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功能。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影响劳动供给决策、消费储蓄行为、人力资本投资,最终影响到劳动力市场和国民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标应该是设计出不牺牲劳动力供给或者促进劳动力供给的保险体系。当前中国社会保障研究更多关注于体系内部的结构性改革或参数式改革,对于劳动力市场及其经济影响研究有待加强。养老金、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学科与劳动经济学科之间尚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  *  *

[1]  按照保障内容的不同,医疗和健康保障制度主要有两方面功能:一是财务保障功能,二是服务保障功能。所谓财务保障,即保障居民在遭遇疾病风险时,能够有效地获得经济上的帮助,分担由疾病带来的财务负担,使得其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在可接受、支付得起的合理范围内,也有称之为狭义的医疗保障,或者医疗筹资保障;所谓服务保障,即保障居民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本章的健康保障是狭义的定义。

[2]  曹树基、陈意新:《马尔萨斯理论和清代以来的人口——评美国学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

[3]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298页。

[4]  《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5]  表6—1中196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47岁。由于当年没有人口普查,故此数据是抽样调查数据。数据来自《中国卫生年鉴1989》附录《世界各国主要健康指标》。2008年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显示1961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为45岁,与47岁数值较为吻合。部分文献引用了一项调查证明1957年人均预期寿命是57岁,但是此调查是针对了11省(直辖市、自治区)的70多个市,故本节不采用这一数据。

[6]  傅虹桥:《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现代哲学》2015年第5期。

[7]  傅虹桥:《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现代哲学》2015年第5期。

[8]  [印]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  宋雪莲:《公众健康为何追不上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37期。

[10]  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比较》2003年第6期。

[11]  婴儿死亡率一向被认为是反映居民健康水平、社会经济和卫生服务水平,特别是妇幼保健质量的敏感性指标。人均预期寿命往往具有滞后性,但是婴儿死亡率却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较好反映当期卫生服务能力和卫生政策,是衡量卫生政策的重要指标之一,世界银行和联合国都将其纳入健康指标。

[12]  Omran  A.R.,1971,“The  Epidemiologic  Transition  :A  Theory  of  the  Epidemiology  of  Population  Change”,Th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49(4):509-538.

[13]  胡琳琳、胡鞍钢:《从不公平到更加公平的卫生发展:中国城乡疾病模式差距分析与建议》,《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

[14]  陈永国:《我国人口死因构成及变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8年。

[15]  《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68—569页。

[16]  顾江、施元莉、高尔生、顾杏元:《中国婴儿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人口与经济》1991年第4期。

[17]  Liu  Y.,Hsiao  W.C.,Eggleston  K.,1999,“Equity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The  Chinese  Experience”,Social  Science  &  Medicine,49(10):1349-1356.

[18]  罗凯:《中国人口健康状况研究——基于经济学的研究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19]  Liu  Y.,Hsiao  W.C.,Eggleston  K.,1999,“Equity  in  Health  and  Health  Care:The  Chinese  Experience”,Social  Science  &  Medicine,49(10):1349-1356.

[20]  王绍光:《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21]  1979年,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总局、全国合作供销总社联合发布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其中第一条和第二条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做出了规定:“农村合作医疗是人民公社社员依靠集体力量,在自愿互助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医疗制度,是社员群众的集体福利事业。”

[22]  胡晓义:《走向和谐:中国社会保障发展60年》,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23]  张琪:《中国医疗保障:理论、制度与运行》,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24]  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25]  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26]  王保真主编:《医疗保障》,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版。

[27]  蔡仁华主编:《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版。

[28]  蔡仁华主编:《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版。

[29]  蔡仁华主编:《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用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版。

[30]  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版。

[31]  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2]  例如,1980—1982年,卫生部等部门相继颁布了《关于用陶瓷、玻璃旅行杯等作包装的药品不得从公费医疗经费中报销的通知》《关于不准将化妆品充当药品销售使用的通知》《关于滋补、营养、饮料等保健类药品不准做公费医疗报销的通知》《关于重申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疗养费用开支的通知》等。

[33]  1984年,卫生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指出:“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可以考虑(费用)与享受单位、医疗单位或个人适当挂钩。”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医疗制度改革讨论小组,起草了《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设想(草案)》,提出:建立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原则上按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1989年以后,这一办法逐步在全国得到推广,到1993年全国公费医疗单位普遍实行了医疗费用和职工个人挂钩的办法,80%以上的企业劳保医疗也实行了这一办法。参见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  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7年版。

[35]  《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1989年经济体制改革要点的通知》(国发〔1989〕24号),1989年3月4日。

[36]  李玲、江宇、陈秋霖:《城镇医疗保障体制》,载蔡昉主编《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版。

[37]  王红漫:《大国卫生之论:农村卫生枢纽与农民的选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8]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总结报告〉出台》,中国政府网,http://gov.cn/jrzg/2012-06/25/content_2169562.htm。

[39]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sgss.mca.gov.cn/article/tjbg/201210/20121000362598.shtml。

[40]  《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政府网,http://gov.cn/gzdt/2012-06/05/content_2153635.htm。

[41]  《2011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政府网,http://gov.cn/gzdt/2012-06/05/content_2153635.htm。

[42]  《2011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民政部门户网站,http://cws.mca.gov.cn/article/tjbg/201210/20121000362598.shtml。

[43]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

[44]  李红梅:《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挂牌  三种医保统一管带来啥改变》,《人民日报》2018年6月1日。

[45]  赵斌、尹纪成、刘璐:《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历程》,《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年第1期。

[46]  1949年9月第一届卫生行政会议确定此四项指导方针。

[47]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社会统计资料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48]  卞鹰、李军:《院长激励机制探讨》,《中国卫生经济》1998年第7期。

[49]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社会统计资料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50]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中国社会统计资料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版。

[51]  王绍光:《中国公共卫生的危机与转机》,《比较》2003年第6期。

[52]  国家统计局社会统计司编:《中国社会统计资料1993》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53]  徐轶青:《中国医改的“公益性”该如何体现?》,《华尔街日报》2013年9月17日,http://yiqingxu.org/articles/20130917_hospitalreform.pdf。

[54]  李玲、陈秋霖、张维、陈剑锋、吴天琪:《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及其保障措施》,《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年第5期。

[55]  张毓辉、郭锋:《健康产业与健康服务业:范畴与核算》,载张车伟、宋福兴主编《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56]  张车伟、程杰、赵文:《中国大健康产业:内涵、范围与规模测算》,载张车伟、宋福兴主编《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57]  王桥:《老龄服务视角下我国老龄产业发展路径》,《福祉研究》2018年创刊号。

[58]  魏华林、金坚强:《养老大趋势: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未来》,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

[59]  王桥:《老龄服务视角下我国老龄产业发展路径》,《福祉研究》2018年创刊号。

[60]  顾国爱、江贻送、田大洲:《我国老龄事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第10期。

[61]  辛本禄、高和荣:《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消费产业研究——以老龄产业为例》,《西北人口》2012年第4期。

[62]  王松岭、范中原、李奎:《“十二五”期间城镇养老服务业对GDP贡献预测研究》,《商业时代》2013年第4期。

[63]  胡忠林:《高端养老产业发展对地方经济及养老体系的影响分析——以海南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

[64]  陆杰华、王伟进、薛伟玲:《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与政策支持体系》,《城市观察》2013年第4期。

[65]  曹煌玲:《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大连市为调查分析样本》,博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66]  贺银凤、周英华:《我国老龄照料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人口学刊》2009年第4期。

[67]  吴玉韶:《对新时代居家养老的再认识》,《中国社会工作》2018年第5期。

[68]  张若冰:《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其差异性分析——基于CLASS调查数据》,硕士学位论文,山西财经大学,2016年。

[69]  王桥:《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基于北京清濛养老服务公司研究分析》,载张车伟、宋福兴主编《  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70]  张淑谦、傅建敏、张铁山:《国内外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综述》,《新西部》(理论版)2014年第17期。

[71]  刘婉娜、胡成:《法国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及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7期。

[72]  易开刚:《现代化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战略、模式与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73]  于戈、刘晓梅:《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74]  Davey  A,Patsios  D.,1999,“Formal  and  Informal  Community  Care  to  Older  Adults: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Journal  of  Family  and  Economic  Issues,3:271-299.

[75]  王桥、张展新:《城市老人机构养老意愿调查设计与因素分析——基于长春市中心城四区抽样数据研究》,《东岳论丛》2018年第1期。

[76]  巴曙松:《中国“养老金融”空间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2017年,http://zxw.mofcom.gov.cn/article/l/201701/20170102501862.shtml。

[77]  王桥:《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视角下的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载张季风主编《少子老龄化社会:中国日本共同应对的路径与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78]  王桥:《老龄服务视角下我国老龄产业发展路径》,《福祉研究》2018年创刊号。

[79]  Arrow  K.J.,1963,“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clical  Car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3(5):941-973.

[80]  McDonald  S.,Roberts  J.,2006,“AIDS  and  Economic  Growth:A  Human  Capital  Approach”,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0(1):228—  250.

[81]  Kelley  A.C.,Schmidt  R.M,1995,“Aggregat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orrelations:The  Role  of  the  Components  of  Demographic  Change”,Demography,32(4):543-555.

[82]  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管理世界》2006年第5期;邓曲恒:《健康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

[83]  王弟海、龚六堂、李宏毅:《健康人力资本、健康投资和经济增长——以中国跨省数据为例》,《管理世界》2008年第3期。

[84]  张芬、周浩、邹薇:《公共健康支出、私人健康投资与经济增长:一个完全预见情况下的OLG模型》,《经济评论》2012年第6期。

[85]  Fogel  R.W.,1994,“Economic  Growth  Population  Theory  and  Physiology:The  Bearing  of  Long-term  Processes  on  the  Making  of  Economic  Polic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3):369-395.

[86]  Haddad  L.J.,Bouis  H.E.,1991,“The  Impact  of  Nutritional  Statu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Wage  Evidence  from  the  Philippines”,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53(1):45-68;Foster  A.D.,Rosenzweig  M.R.,1992,“Information  Flows  and  Discrimination  in  Labor  Markets  in  Rural  Area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World  Bank  Economics  Review,6(S1):173-203;Foster  A.D.,Rosenzweig  M.R,1994,“A  Test  for  Moral  Hazard  in  the  Labor  Market: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Effort,and  Health”,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76(2):213-227.

[87]  Gallup  J.L.,Sachs  J.D.,Mellinger  A.D.,1999,“Geograph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2(2):179-232.

[88]  张车伟:《营养、健康与效率——来自中国贫困农村的证据》,《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89]  王引、尹志超:《健康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增长》,《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

[90]  高梦滔、甘立、徐立新、姚洋:《健康风险冲击下的农户收入能力与村级民主》,《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1期。

[91]  魏众:《健康对非农就业及其工资决定的影响》,《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92]  余央央、封进:《收入差距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7期。

[93]  Rodgers  G.B,1979,“Income  and  Inequality  as  Determinants  of  Mortality:An  International  Cross-section  Analysis”,Population  Studies,33(2):343—  351.

[94]  余央央、封进:《收入差距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7期。

[95]  Li  H.,Zhu  Y.,2008,“Income,Income  Inequality  and  Health:Evidence  from  China”,In  Wan  G.(eds),Understanding  Inequality  and  Poverty  in  China:Methods  and  Applications,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96]  余央央、封进:《收入差距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评述》,《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7期。

[97]  周广肃、樊纲、申广军:《收入差距、社会资本与健康水平——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14年第7期;申云、朱玉芳:《社会经济地位、收入差距与健康水平——基于CFPS数据的经验证据》,《软科学》2017年第7期。

[98]  李桥兴、赵红艳:《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综述》,《经济研究导刊》2018年第7期。

[99]  金碚:《关于大健康产业的若干经济学理论问题》,《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100]  张车伟、赵文、程杰:《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属性、范围与规模测算》,《中国人口科学》2018年第5期。

[101]  European  Commission,1997,“Modernising  and  Improving  Social  Protec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102]  The  World  Bank,2013,China  2030:Building  a  Modern,Harmonious,and  Creative  Society,World  Bank  Publications.

[103]  郑功成:《社会保障与国家治理的历史逻辑及未来选择》,《社会保障评论》2017年第1期。

[104]  何文炯:《论社会保障的互助共济性》,《社会保障评论》2017年第1期。

[105]  程杰:《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国发展观察》2017年第21期。

[106]  Hamermesh  D.S.,1979,“New  Estimates  of  the  Incidence  of  the  Payroll  Tax”,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45(4):1208-1219.

[107]  Fishback  P.V.,Kantor  S.E.,1995,“Did  Workers  Pay  for  the  Passage  of  Workers’  Compensation  Law?”,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0(3):713-742.

[108]  Gruber  J.,1994,“The  Incidence  of  Mandated  Maternity  Benefit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3):622-641;Gruber  J.,1997,“The  Incidence  of  Payroll  Taxation:Evidence  from  Chile”,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5(S3):S72-S101.

[109]  马双、孟宪芮、甘犁:《养老保险企业缴费对员工工资、就业的影响分析》,《经济学》(季刊)2014年第3期。

[110]  陶纪坤、张鹏飞:《社会保险缴费对劳动力需求的“挤出效应”》,《中国人口科学》2016年第6期。

[111]  封进:《社会保险对工资的影响——基于人力资本差异的视角》,《金融研究》2014年第7期。

[112]  Ma  X.,Cheng  J.,2018,“Social  Insurance  Contribu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s  Employer  Employee  Matching  Survey  (CEES)”,International  Microsimulation  Association  (IMA)  Asia-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Tokyo,2018.3.21-23.

[113]  赵静、毛捷、张磊:《社会保险缴费率、参保概率与缴费水平——对职工和企业逃避费行为的经验研究》,《经济学》(季刊)2018年第1期。

[114]  Cheng  J.,Du  Y.,Park  A.,2017,“Enforcement  of  Social  Insurance  Policy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Workshop  on  Job  Creation  and  Growth:China  Experience  and  International  Evidences,Geneva,2017.7.7-8.

[115]  DeRoode  A.,1913,“Pensions  as  Wag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2):287-295.

[116]  Barth  M.C.,1974,“Market  Effects  of  a  Wage  Subsidy”,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27(4):572-585.

[117]  Stern  S.,1994,“Ability,Promotion  and  Optimal  Retirement”,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2(1):119-137.

[118]  Samwick  A.A.,1998,“New  Evidence  on  Pensions,Social  Security,and  the  Timing  of  Retirement”,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70(1):207-236.

[119]  Blau  D.M.,Goodstein  R.M.,2010,“Can  Social  Security  Explain  Trends  i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of  Older  Men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45(2):328-363.

[120]  de  Carvalho  Filho  I.E.,2008,“Old-age  Benefits  and  Retirement  Decisions  of  Rural  Elderly  in  Brazil”,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86(1):129-146.

[121]  Posel  D.,Fairburn  J.A.,Lund  F.,2006,“Labour  Migration  and  Households: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he  Social  Pension  on  Labour  Supply  in  South  Africa”,Economic  Modelling,23(5):836-853.

[122]  Chen  S.,van  der  Klaauw  W.,2008,“The  Work  Disincentive  Effects  of  the  Disability  Insurance  Program  in  the  1990s”,Journal  of  Econometrics,142(2):757-784.

[123]  Giles  J.,Wang  D.,Cai  W.,2012,“The  Labor  Supply  and  Retirement  Behavior  of  China’s  Older  Workers  and  Elderl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In  Smith  J.P.(eds),Aging  in  Asia:Finding  from  New  and  Emerging  Data  Initiatives,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24]  程杰:《养老保障的劳动供给效应》,《经济研究》2014年第10期。

[125]  张川川:《养老金收入与农村老年人口的劳动供给——基于断点回归的分析》,《世界经济文汇》2015年第6期。

[126]  李江一、李涵:《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来自断点回归的经验证据》,《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3期。

[127]  解垩:《“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劳动供给及福利的影响》,《财经研究》2015年第8期。

[128]  程杰:《养老保险的劳动力市场扭曲》,《劳动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129]  封进、韩旭、何立新:《中国城镇劳动者退休行为及延迟退休的福利效果》,《劳动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

[130]  程杰:《“退而不休”的劳动者:转型中国的一个典型现象》,《劳动经济研究》2014年第5期。

[131]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6,Live  Longer,Work  Longer,OECD.

[132]  张熠、汪伟、刘玉飞:《延迟退休年龄、就业率与劳动力流动:岗位占用还是创造?》,《经济学》(季刊)2017年第3期。

[133]  封进、韩旭、何立新:《中国城镇劳动者退休行为及延迟退休的福利效果》,《劳动经济研究》2017年第5期。

[134]  张正东、李金珂、孟岭生:《女性退休行为对配偶劳动供给的影响——基于中国强制退休政策的断点回归设计》,《经济学报》2017年第4期。

[135]  王天宇、邱牧远、杨澄宇:《延迟退休、就业与福利》,《世界经济》2016年第8期。

[136]  郭凯明、颜色:《延迟退休年龄、代际收入转移与劳动力供给增长》,《经济研究》2016年第6期。

[137]  Alessie  R.,Kapteyn  A.,2001,“Savings  and  Pensions  in  The  Netherlands”,Research  in  Economics,55(1):61-82.

[138]  张川川、John  Giles、赵耀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效果评估——收入、贫困、消费、主观福利和劳动供给》,《经济学》(季刊)2015年第1期。

[139]  Li  H.,Shi  X.,Wu  B.,2015,“The  Retirement  Consumption  Puzzle  in  China”,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05:437-441.

[140]  白重恩、李宏彬、吴斌珍:《医疗保险与消费:来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证据》,《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

[141]  马双、臧文斌、甘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影响分析》,《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1期;岳爱、杨矗、常芳、田新、史耀疆、罗仁福、易红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家庭日常费用支出的影响》,《管理世界》2013年第8期。

[142]  何立新、封进、佐藤宏:《养老保险改革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中国的经验证据》,《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143]  马光荣、周广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对家庭储蓄的影响:基于CFPS数据的研究》,《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144]  白重恩、吴斌珍、金烨:《中国养老保险缴费对消费和储蓄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145]  OECD,2011,Divided  We  Stand:Why  Inequality  Keeps  Rising,OECD  Publishing.

[146]  何立新:《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

[147]  解垩:《与收入相关的健康及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研究》,《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148]  封进、宋铮:《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一项基于异质性个体决策行为的理论研究》,《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3期。

[149]  高文书:《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效应——基于陕西省宝鸡市住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第4期。

[150]  Zimmer  Z.,Kwong  J.,2003,“Family  Size  and  Support  of  Older  Adults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Current  Effects  and  Future  Implications”,Demography,40(1):23-44.

[151]  Cai  F.,Giles  J.,O’Kefee  P.,Wang  D.,2012,The  Elderly  and  Old  Age  Support  in  Rural  China,The  World  Bank.

[152]  程令国、张晔:《“新农合”:经济绩效还是健康绩效?》,《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

[153]  程杰:《社会保障对城乡老年人的贫困削减效应》,《社会保障研究》2011年第3期。

[154]  Park  A.,Shen  Y.,Strauss  J.,Zhao  Y.,2012,“Relying  on  Whom?Poverty  and  Consumption  Financing  of  China’s  Elderly”,In  Smith  J.P.(eds),Aging  in  Asia:Finding  from  New  and  Emerging  Data  Initiatives,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155]  程令国、张晔、刘志彪:《“新农保”改变了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模式吗?》,《经济研究》2013年第8期。

[156]  张川川、陈斌开:《“社会养老”能否替代“家庭养老”?——来自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证据》,《经济研究》2014年第11期。

[157]  Feldstein  M.,2005,“Rethinking  Social  Insura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5(1):1-24.

[158]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社会保障课题组、朱玲:《多轨制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转型路径》,《经济研究》2013年第12期。

[159]  朱玲:《转向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社保体系》,《劳动经济研究》2014年第4期。

[160]  程杰、高文书:《“十三五”时期养老保险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改革》2015年第8期。

[161]  Mark  B.,Cho  H.,2018,“Minimum  Wages  and  Retirement”,IZA  Discussion  Papers,No.11728.

[162]  Schultz  W.T.,196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1(1):1-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