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四 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动力机制、演进规律和未来前景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章节:四 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动力机制、演进规律和未来前景,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政治学学科建设和政治学研究发展经历了70年的风雨兼程和成长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从“补课”到“本土化”、从“规范化”到“自主性”、从“取经”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政治学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并呈现出广阔的前景。

从动力机制来说,首先,中国政治学发展得益于不同“学术资源”的汇集,包括西方政治学理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思想以及中国本土政治传统和实践。[58]西方现代政治学一直是中国政治学补课学习的对象,在较长的时期内为政治学在中国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知识和思想来源、理论和概念工具、方法和研究范式,通过国际交流、海外留学、翻译介绍,西方政治学的知识结构、研究风格和学科布局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学的当前样貌,其中“政治学”与“政治学科”的格局分布、美国研究传统和欧洲研究传统的并存角力也让中国政治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上,拥有一整套关于政治关系的性质、国家和政治体制、社会解放和革命等论域的学说,长期引导着中国政治学的价值取向、话语结构、分析范式以及议题选择,尤其在政治学学科被取消的20多年间,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使中国政治学得以延续发展。作为一种实践性和发展性的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被认为是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的关键所在。[59]中国的政治传统和实践为中国政治学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本土资源,无论是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研究,还是对当代中国各个领域政治实践的考察,都在提升中国政治学贡献“政治学一般性知识”的潜能。同时,发展扎根于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实践的政治学研究被认为是实现中国政治学本土化的必由之路。

其次,除了学术资源,中国政治学的成长还依赖于“实践引领”,现实中的政治实践和政策需求是引领政治学学科建设和政治学研究生长的关键力量,政治学有没有旺盛的生命力、未来发展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治实践的需要。在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带着显著的国家色彩和时代烙印,政治学的命运镶嵌在整个国家的政治发展进程当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由于意识形态的限制和国家建设重心的转移,政治学经历了转型调试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学科被撤销,相关研究在“国家与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得以分散维持。60年代初由于国际局势的转变和外交政策的需要,政治学特别是国际政治研究得到短暂恢复。改革开放之后,出于反思历史教训和服务“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政治学在最高领导人的“补课”倡议下完整恢复。80年代,政治体制改革的国家议程引导着政治学研究贡献智慧和解决方案。90年代初,学科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的调整直接源于对80年代末政治风波的反思。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将改革开放推向新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上层建筑的政治建设,同时改革中出现的各种政治社会问题也亟须政治学给出解释和提出解决方案。与此同时,每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开启的政治建设议程以及提出的具体政治表述都牵引着政治学研究的焦点选择和议题变迁。中共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和“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学科扶持和资金投入进一步带动了政治学研究服务实践、资政建言的功能发挥。总之,中国政治实践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研究素材和广阔的应用场景,政治学研究也为推进中国政治发展贡献了学术智慧。

从演进规律来看,中国政治学在学科发展上不断建制化和国际化,在学术研究上持续专业化和科学化。在建制化方面,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科门类、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专业设置、学位授予制度、学术评审制度、学科评价体系等建成并完善,政治学的院系和科研平台建设、学位点建设、资政渠道建设、学术共同体建设、学术交流机制(协会、期刊、会议、网络平台)等稳步推进,政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完善,研究教学团队、学术人才梯队已经建成。新时期,国家在政治学学科建设上持续加大投入,学科发展的规划和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为政治学学科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保障。在国际化方面,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政治学不仅从封闭走向开放,而且从初期单方面的“取经”和“拿来”逐步走向知识生产的“本土化”和科研成果的“走出去”,从西方理论和概念的“试验场”日渐变成发现新知识的“梦工场”,从浅层次的人员往来、学术翻译、学生学者外派到深层次的科研合作、思想激辩和政治知识共建。中国政治学已经从过去与外界的“机械联结”变成与世界的“有机联结”,并且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其话语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展望未来,经过几十年的学科成长和研究积累,中国政治学已经具备一定的学术根基,新时期的中国政治进程为政治学做大做强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几代政治学人的持续努力为政治学发展积蓄了强劲的势能,未来前景被普遍看好。具体而言,关于“中国政治学向何处去”,国内外政治学者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相关争论聚焦在西方政治科学与中国政治研究两者的关系上,涉及诸如普适性与特殊性、规律性与差异性、科学性和本土性等议题。近年来,倡导政治学“本土化”的声音显著增强(参见图0—1)。

图0—1  讨论政治学“本土化”问题论文的年度发表趋势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中国的政治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末得到恢复以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相比,其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从问题的角度看,政治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于迅速发展变革的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影响力较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发展。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的发展为例,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法学界紧密联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际,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程中,在提供智力支持、咨询规划和理论总结创新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法学被广泛认为是当今中国社会科学中的一门“显学”。相形之下,政治学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发挥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尚不充分。

二是,尚未建立中国现代政治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尚未形成政治学的中国学派。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为例,在新的历史时期,众多社会学者深入中国社会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观察、记述和认识中国社会关系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研究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特点、规律,逐步摸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以文化人类学为学科特点的中国文化人类学学派,开辟了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学术发展道路。相形之下,中国政治学尚未形成具有显著辨识度的学科学术特点,尚未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和方法体系。

从政治学学科发展总体过程与现状上观察,当今中国的政治学,学习型、运用型研究多,原创性研究少;演绎性多于归纳性,批判性多于建设性。应当说,造成中国政治学发展迟缓,落后于现实需要,落后于相近学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仅从研究方法论的领域和角度审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现状和进程,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方法总体上仍然在沿用20世纪初及中叶中国政治学初创时期建立的研究范式与方法。从研究对象与类型上看,中国政治学以政治哲学研究为主,政治科学研究尚处起步阶段。[60]

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政治学科的成长以及迈向世界一流,但“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去解决”,中国政治学有望伴随着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升超越,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