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历史军事 > 危机与考验

危机与考验

作者:杨照

类别:《危机与考验》属于历史军事作品

最后更新:2023-07-29 23:43:43

最新章节:

动作:↓↓↓直达底部↓↓↓

《危机与考验》简介: 《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系列(全13册)考察了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到清王朝结束数千年的历史轨迹,充分运用近百年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丰硕成果,以广泛的社会结构、社会思潮、文学艺术、百姓生活为切入点,将那些被搁置在学术象牙塔的新知识、新方法一一呈现给普通读者。第5册《危机与考验》紧紧围绕东汉帝国的独特运作方式展开论述,帮助我们理解中国从秦汉到隋唐之间的过渡有着有趣的历史演进模式,你会看到:东汉和西汉虽然都是“汉”,但东汉政权的基础是皇帝和世家大族共治;外戚、宦官和士族三方势力在朝廷上反复拼杀,最终瓦解了汉帝国;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可以在东汉找到源头,那就是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曹操的崛起可不是因为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因实行屯田而来的强势权力;王充是一位很特别的思想家,无意中成了汉代儒学向魏晋玄学转变的关键人物……
危机与考验txt下载 危机与考验笔趣阁 危机与考验最新章节 危机与考验免费阅读 危机与考验在线阅读 危机与考验全文阅读 危机与考验小说 危机与考验杨照

《危机与考验》全文阅读

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02
03
第一讲 西汉、东汉大不同
02带着同理心研究历史
03西汉的主流观念
04王莽为什么热衷于改官名?
05“天人感应”与扭曲的政治运作
06王莽莫名其妙的统治
07王莽政权后期的骚乱
08众叛亲离的王莽
09刘秀的崛起与隐忍
10 王莽死后的权力斗争
11 旧秩序与新生命
第二讲 外戚、宦官和士族的博弈
02 谶纬之学与西汉、东汉交替
03 定都洛阳与西北局势大变
04 东汉皇后的背景非常深
05 西汉、东汉政治的根本差异
06 世家大姓的兴起是东汉一大特色
07 不懂外戚,就没法懂得东汉政治史
08 皇权衰弱与外戚、宦官轮流掌权
09 士族的兴起与清议挑战既有格局
10 外戚、宦官和外朝士族的三方争斗
11 权倾朝野的跋扈将军梁冀
12 皇后不只是皇后,皇太后也不只是皇太后
13 宦官诛杀梁冀,士族和宦官对立
第三讲 汉帝国的运作和社会风气
02 历史事物的延续和断裂
03 汉朝二十等爵制对帝国秩序的帮助
04 二十等爵制的运转
05 二十等爵制的运转(续)
06 代田法和牛耕的发明
07 农业技术发展的社会效应
08 两汉的城市发展
09 豪左都成了豪右
10 东汉宗族组织的变化
11 东汉厚葬风气与六朝门第雏形
第四讲 汉朝的食衣住行
02 汉朝人主食麦,一天两餐
03 汉朝人吃的其他食物
04 外来食材和烹饪方式
05 蔬菜、肉食和饮品
06 食物制作和食物保存
07 汉朝人的衣着
08 衣着颜色和各式各样的鞋子
09 汉朝人的居住
10 汉朝建筑的创新与堂间建筑风格
11 汉朝人的出行
12 汉朝的食衣住行总结
第五讲 民间宗教与汉末乱局
02 主流世界观如何形成
03 阴阳五行和天人感应塑造人们的观念
04 天人感应的实际用途和专职巫者
05 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
06 皇太后才是理解东汉政治的关键
07 皇帝卖官,生意越做越大
08 地方大族趁乱崛起
09 清流品评搅局政坛
10 地方乱局与道教的兴起
11 太平道的黄巾起事
12 五斗米道与帝国分裂
第六讲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大不同
02 班固《汉书》与断代史传统
03 比较《史记》与《汉书》,古已有之
04 《汉书》的“志”是一项独特贡献
05 《后汉书》的风格特色
06 《三国志》如何进入“前四史”
07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08 汉朝以后的人物品评风气
09 毛宗岗品评三国
10 三国观念是历史一步步架构出来的
11 三国叙事中,蜀汉如何成为正统
第七讲 豪族世家与部曲佃客
02 土地问题带来社会流动问题
03 给出的权力再也收不回
04 洛阳的动乱和瓦解
05 流民问题和掠夺问题接踵而至
06 “挟天子以令诸侯”经不起推敲
07 曹操的真正优势是屯田制
08 三分天下与土地生产秩序
09 西北地区无暇顾及
第八讲 天马行空的王充和魏晋清谈
02 充满矛盾的思想家王充
03 矜才负气的乡曲之士
04 王充论儒学
05 王充对儒家的批评
06 王充的反驳有时候比他反驳的观点还混乱
07 《论衡》与时代思想风气的转移
08 叛逆而个性的游谈
09 《论衡》提供了魏晋游谈所需的奇谈怪论
10 玄学诞生的思想基础
第九讲 魏晋新文化的形成
02 从清议到九品中正制
03 门第是六朝历史的真正重心
04 魏晋南北朝不同于秦汉的地方
05 门第控制庄园,且不断强化
06 从皇帝到平民,意义都已经改变
07 身份决定一切
08 贵族身份的区分与五石散
09 清谈风气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10 “竹林七贤”与魏晋艺术的开创性
11 佛教的特殊地位
第十讲 外来势力的迫近
02 从印度佛教到中亚佛教
03 了解佛教才能了解亚洲历史
04 原始佛教的起源
05 悉达多的困惑
06 悉达多求道
07 原始佛教的教义
08 十二因缘
09 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10 中国大乘佛教的思想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