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文学理论 >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

现实先于潜能

    《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章节:现实先于潜能,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在第八章,亚里士多德专门讲了现实先于潜能的问题。“先于”这个词,亚里士多德在第五卷第十一章中曾经分析过它的各种含义。我们现在只要指出:“在先”和“在后”当然有在时间上先后的问题,但特别是他所说的在本体性上的先后,那就是说从本体上看,哪个是第一的,哪个是第二的;“在先”的就是第一本体。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先于潜能,就是他论证现实——形式是第一本体的根据。

他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证现实先于潜能。

第一,从定义上说,从潜能的最初意义——即“能”和“能力”说,潜能就是有可能变为现实的。所以,建筑的潜能就是“能建筑的”,看的潜能就是“能看的”。在潜能的公式(逻各斯)中,包含了现实(建筑、看),我们要知道哪个是潜能的(“能建筑的”),必须先知道哪个是现实的(“建筑”)。(注:1049b10—17。)所以,从定义说,现实先于潜能,这也就是“逻辑上的在先”。

第二,从时间上说,在一种意义下,现实先于潜能,在另一种意义下则不是如此。他说,从时间方面说,现实的东西和潜能的东西不是同一个东西,而是属于同一个“属”的,比如,谷物(现实的)和种子(潜能的)、人(现实的)和精子(潜能的),都是同一个“属”的。他说,对于一个现实存在的人或谷物说,种子(潜在的人和谷物)在时间上是在先的,总是先有种子,然后才有人和谷物。这样,就是潜能在现实之先。可是,这个潜能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是从另外一个现实的东西那里来的。总是先有一个现实的人,才能有精子;先有现实的谷物,才能有种子。从这点上说,又是现实先于潜能了。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通常说的: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实际上亚里士多德说的是“人——种子——人”,前一个“人”是在先的,后一个“人”是在后的。所以,从时间上说,现实既在潜能之先,又在潜能之后。但是,亚里士多德又从动因方面来论证:是什么东西使得潜能变为现实的呢?决不会是潜能,只能是现实的,所以,是人生人的。这里必然有个动者,甚至还有第一动者。(注:1049b17—29。)(根据第十二卷的论证,第一动者是绝对的现实。而他在这里并没有从这方面去论证。)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所谓现实是完成,是指全部完成,还是局部完成呢?亚里士多德是这样提出问题的:一个没有建筑过的人就不能是建筑师,没有演奏过琴的人就不能是琴师,因为总要经过学习的过程,才能掌握这门技术。这样,智者的诡辩就发生了:一个正在学习,因而还不曾掌握这门技术的人,如何能做这件事呢?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无论生成或做成某件事情,在全部生成或做成以前,可以是其中的一些部分先已生成或做成了。一般说,在全部发生变化以前,可以有某些部分先已发生了变化。这是他在《物理学》中已经讨论过的。(注:《物理学》第六卷第六章。)一个正在学习的人,虽然没有全部学完,没有掌握全部技术,但是他可以掌握部分技术,所以,他也能做这件事情。亚里士多德用这点来证明:从发生和时间次序上讲,(部分的)现实也可以先于潜能。(注:1049b29—1050a3。)——实际上,与其说亚里士多德证明了这一点,还不如说他说明了一个辩证法的道理,那就是:变化并不是一下子突然全部完成的,而是有个过程,可以是局部地先完成,经过一部分、一部分地完成,最后才达到全部完成。对于亚里士多德讲的现实和潜能的关系,也应该这样看:并不是一下子潜能的都变成为现实的了,而是一部分、一部分地现实化的。所以,从潜能变为现实,本身就是一个过程。

第三,从本体性上说(从本体论说),现实也是先于潜能的。这一部分,他又从两方面来论证:从通常的事物方面和从永恒的事物方面来论证。

从一般方面来论证,他说:在发生变化上是在后的事物,在形式和本体性上却是在先的。比如,从小孩到成人,成人是在后的;但成人比小孩具有更多的人的形式,在这方面,成人先于(优于)小孩。种子和人相比,更是如此,种子还没有具备人的形式,就这点说,具有完全形式的人是在先的,潜能(种子)是在后的。其次,任何运动都是向着一个目的和本原(原则),而现实性就是目的和这种原则,潜能则是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他说,动物并不是为了要有视觉而去看的,它们是为了要看才有视觉的;同样的,人是为了要建筑才有建筑术,并不是为了建筑术才去建筑的。再有,质料所以是潜能地存在,因为它要获得形式;当它获得形式时,它就是现实地存在了。即使这目的本身就是一种运动,也是一样。比如,教师看到学生正在学习(这是一种运动),他认为已经达到了目的。自然界也是这样的(以运动为目的)。所以,都是目的在先。亚里士多德自己也感到这个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因此将它比作保逊画的赫尔梅像,看的人不容易分清楚,画的这个像是在画里面呢,还是在画的外面?他说:动作是目的,而现实性又是动作,它们的关系互相交错。他还说:“埃奈季亚”这个词是从“动作”来的,但它又指向目的——“隐得来希”。(注:1050a4—23。)上面提出的问题,到这里解决了。当亚里士多德要强调说明“现实”是目的时,他将现实和目的区别开来;但实际上,这又是区别不了的,运动本身就是目的,就是现实性。所以,正像保逊的画一样,“现实性”既可以在运动之中,也可以在运动之外(是目的)。所以,运动还是现实,不是潜能。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在有些情况中,动作本身就是最后的东西,就是目的。例如,视觉的最后结果就是看到,在此之外并不产生其他的东西;但在有些情况中,就要产生别的东西,例如,建筑房屋就产生了一所房子。在前一种情况下,动作本身就是目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虽然动作的结果才是目的,但动作本身,比起潜能来,却较多地是目的。因为,建筑的活动是在被建成的事物中实现的;但作为房子,它在建筑的活动中,同时也就渐渐生成了,存在了。(注:1050a23—29。)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分析的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动作不产生具体结果,它本身就是目的;第二种情况是动作产生结果,结果是目的,动作本身还不是目的。虽然如此,因为在动作的过程中,目的逐渐实现了,所以,动作和潜能相比较,更接近于目的。

亚里士多德从这个分析进一步说明现实性的问题。他说,如果动作的结果是某种和动作相分离的事物时,现实性是实现于那被造成的事物之中的。例如,建筑的现实性是实现于被建筑成的事物中的,纺织的现实性是实现在被织成的事物中的。一般地说,运动是在被运动造成的事物中实现的。但是,在那些除了动作之外,不再有其他分离的结果的事情中,现实性就是在动作的主体中实现的。例如,看的动作是在看的主体中实现的,理论的动作是在理论的主体中实现的,生命是在灵魂中实现的,幸福的生活也是一种活动,只能在灵魂中实现。(注:1050a30—b1。)其实,人的任何动作都是有结果的,也就是有目的的,只是有些是不自觉的而已。亚里士多德所举的例子看、理论研究、生活,它们是动作,但这种动作都是会达到某种结果的,看的结果就是看到了某些东西,理论研究的结果就是得到了某些知识,生活的结果就是达到某种或好或坏的生活。这些结果和建筑房屋、纺织布匹的不同,不过是在于:一种结果是在动作的主体以外完成了某个具体的事物,一种结果是没有这种外在的具体事物,只在主体本身内产生了某种变化。但是,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将现实性归于运动本身,归于主体本身,和他在第十二卷神学中的论述是一致的。这一点,正是后来黑格尔最欣赏的,黑格尔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大大发展了。

在整个这一大段(1050a4—b1)中,亚里士多德从成人先于小孩(在成人中,人性——人的形式——得到实现),讲到运动和目的的关系。潜能如果只处在一种能力、可能性的状态下,它是什么都没有实现的,它就什么都还不是;只有当它在运动过程中,达到了目的,它的形式才实现了,它才由可能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所以从形式——也就是从本体讲,现实性(形式实现了)先于潜能(形式尚未实现)。因此,亚里士多德最后得出结论说:显然,只有本体即形式才是现实性。而且,按照这个论证,现实性就其本体性的程度说,是先于潜能的。(现实的本体——形式,比潜能的本体——质料,更是本体,所以,形式是第一本体。)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注:指1049b17—29。),一个本体之先还有一个另外的本体,可以一个一个地继续推下去,最后归到第一动者。(注:1050b1—6。)

从通常的事物方面作了论证——现实在本体性上先于潜能——之后,亚里士多德又从另一方面来论证这个问题。这次,他是从永恒的事物——他指的是日、月、星等天体——和可毁灭事物的对比来论证的。他说,从严格的意义上说,现实在本体性上也是在先的。因为,永恒不灭的事物在本体性上是先于(高于)可毁灭的事物的,而永恒的事物永远是现实地存在,而不是潜能地存在着的。理由是,每个潜能都可以同时有相反的可能(能力)。那个不能(没有这种能力的、不可能的)出现的,一定不能出现;而那个能够(有可能)出现的,也可能不出现,不成为现实。所以,凡是能存在的,是或者存在,或者不存在。这就是说,凡是潜能的事物都是能够存在也能不存在的。而那个能不存在的东西,就是可能不存在的,这就是可以毁灭的东西。说它是可以毁灭的东西,或者指完全的意义——作为本体,是可以毁灭的;或者是指其他范畴,如性质、数量、位置方面的消失。在本体上不毁灭的东西,从本体上说,就不会是有潜能的存在的,虽然从性质、数量、位置说,是可以有潜能的存在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日、月、星可以有明暗、大小、位置的变化,所以在这些方面是有潜能的;但在本体方面,它们是不变化的,是没有潜能的。)所以,一切不毁灭的事物是永远现实地存在的。凡是“必然”存在的(只能存在,不能不存在的)事物,就不能是潜能地存在。这些存在是第一存在,如果它们不存在,任何别的事物就都不会存在了。同样的,凡是永恒的运动,如果有这样的运动的话,这种运动也不会是潜能的。永恒的运动,除非说到它“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它的运动可以有各种方向,在这方面可以有潜能);从它作为运动说,总是现实的,而不是潜能的。日、月、星和整个天体的运动是永恒的,不用害怕它们会停止。亚里士多德嘲笑那些自然哲学家老是担心天体会停止运动。永恒的运动和永恒的事物一样,是永远不会疲于运动的,因为它不具有相反的潜能,那会使连续的运动感到吃力。只有那种本身是质料和潜能的本体,才会造成这种情况。(注:1050b6—28。)

亚里士多德这一大段论证,简单说来就是:

从本体性上说,永恒的事物(和运动)先于(高于)可毁灭的事物,

而永恒的事物(和运动)是永远现实的,没有潜能的(因为潜能就有相反的可能,就不能是永恒的),

只有可毁灭的事物才是有潜能的,

所以,现实先于潜能。

最后,亚里士多德又谈到几种情况:

第一,他说,有些东西,如土与火,是模仿那些永恒运动的东西的,它们也永远在动,它们自身在动。(注:1050b28—30。)他所指的,也许就是当时希腊人一般的看法,认为火总是向上运动,土总是向下运动,所以说它们永远在运动。实际上,火和土当然还应该是属于可毁灭事物的,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它们是“模仿”永恒的运动。

第二,他又区别理性的能力(潜能)和非理性的能力。他说,理性的能力——按照逻各斯活动的能力,是既能使另一个事物这样动,又能使它不这样动。非理性的潜能也可以产生相反的结果,但是它所以产生相反的结果,不是由于它的自由,而是只要它存在(有这种潜能)时,就能这样;如果它不存在,就不能这样。(注:1050b30—34。)理性的能力是自由的,而非理性的能力是没有自由的。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在这点上再说下去。

第三,他说,如果像某些辩证论者(指柏拉图学派)所说的,有像“理念”这样的东西或本体,那么这样的“理念”即“某物自身”只能是潜能的,就必然有些“运动”是比“运动自身”更加是运动的,因为这些“运动”才是现实的,而“运动自身”是潜能的。(注:1050b34—1051a2。)对这问题,罗斯英译本是这样解释的:因为“理念”是和特殊的个体分离的“一般”,所以只能是潜能的存在,而不能是现实的存在,因此它低于相应的个体。——为什么它是潜能的呢?罗斯没有解释,但意思是清楚的:只有个别事物是具体的、现实地存在的,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如果离开了个别,这样的一般就不能是现实的存在,只能是潜能的存在了。这是代表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详细的论证见第十三、十四卷。亚里士多德这个思想正好和柏拉图的思想是相反的。柏拉图虽然没有用“现实”和“潜能”这样的概念,但从他的“理念论”说,显然,只有“理念”才是绝对真实的,才是现实的。亚里士多德却认为分离存在的“理念”,只能是潜能的。

在第九章中,亚里士多德又继续讨论了现实和潜能的其他两种情况:

第一,好的现实比潜能更好,坏的现实比潜能更坏,而后者是不可能的。他是这样论证的:每一个潜能都有相反的能,同一个潜能,既能是好,又能是坏;既能产生健康,又能产生疾病;既能静止,又能运动;既能建筑,又能毁坏。相反的“能”(潜能)是能同时出现的,可能健康,同时也可能有病。但是相反的东西却不能同时出现,相反的现实性也不能同时出现。不能同时既是现实的健康,又是现实的疾病。既然潜能是相反的两方面能同时存在,或者是好,或者是坏,而现实却只能有一方面存在,如果是现实的好,就比潜能更好;如果是现实的坏,就比潜能更坏。而现实比潜能坏,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在永恒的事物中,有坏的东西、缺陷的东西、堕落的东西。(注:1051a4—21。)这是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论证。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带有目的论思想的,“理念”高于具体事物。按照这一点,他就不应该承认有“坏的理念”、“恶的理念”。然而,按照他的“理念”是“多”(一类事物)中之“一”的理论,他又得承认有“坏”和“恶”的理论。这是柏拉图自己也感到苦恼的问题,在《巴门尼德篇》中,他让少年苏格拉底否认有这类理念。亚里士多德在这里为这一点作了理论的说明。

第二,从几何学的作图来看,原来是潜在的图形,只要将它用现实的线划分出来,就成为现实的,作图也就明白了。他举了两个例子:

1.为什么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等于两直角?因为一点上的角等于两直角,这只要在它上面划一根平行线,这图形一下子便可以看明白了。

三角形ABC,作CE和AB平行,

∠1=∠1′

∠2=∠2′

∠3+∠1′+∠2′=180°

∴∠3+∠1+∠2=180°

2.为什么半圆内的角总是等于直角?这从圆心作一条垂直线就可以看明白了。

D是圆心,作垂直线ED,则BD=DC=DE

∴∠DBE=∠BED=∠DEC=∠DCE

∠DBE+∠DCE=∠BED+∠DEC=∠BEC=直角

而∠EBA=∠ECA

∴∠CBA+∠BCA=∠CBE+∠BCE=直角

∴∠BAC=直角=∠BEC

亚里士多德说,几何学家的思想是一种现实性,所以他能够将潜能变为现实,而人们通过作图认识它们。(注:1051a21—33。)

亚里士多德讲的这几种潜能和现实的情况,并不能有助于说明现实先于潜能。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与他原来说的现实和潜能的意思也不完全一致。这说明当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现实和潜能作为一对哲学的范畴来讨论时,他对这一对范畴的含义是还不十分清楚的,所以将一些相似的情况也扯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