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第三节 苗瑶语族语言描写研究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章节:第三节 苗瑶语族语言描写研究,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苗瑶语族包括苗、瑶(勉)、畲、布努、唔奈、炯奈、巴哼、优诺、坝那语9种语言。20世纪30年代赵元任出版《广西瑶歌记音》(1930)、李方桂发表《广西凌云瑶语》(1930),拉开了国内苗瑶语研究的序幕。张琨、杨成志、闻宥、罗荣宗、凌纯声、芮逸夫、石启贵等都做了苗瑶语研究,其中张琨的《苗瑶语声调问题》(1947)影响最为深远。



一  改革开放前的研究


改革开放之前,苗瑶语的描写研究集中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第二工作队展开的苗瑶语普查,他们与贵州省语委合作出了一批成果,包括《苗语方言调查报告》(1956)、《苗汉简明词典》(川黔滇方言、滇东北方言、黔东方言)(1958)、《苗语概况》(1962)、《苗语语法纲要》(1963),《中国语文》刊发的《汉语在瑶族语言丰富发展中的作用》(1961.10)、《苗语中的汉语借词》(1962.5)等。当时的成果多以集体署名,也有一些个人署名的,比如:王春德的《苗语语法纲要(黔东方言)》(1977),《中国语文》刊发罗季光的《广西瑶语》(1953.9)、曹翠云的《黔东苗语状词初探》(1961.4)、毛宗武和周祖瑶的《瑶族语言概况》(1962.3)、易先培的《论湘西苗语名词的类别范畴》(1961.3),《语言研究》刊发王辅世的《贵州威宁苗语量词》(1957.2)、李永燧《苗语声母和声调中的几个问题》(1959.4),《民族语文》刊发毛宗武和蒙朝吉的《博罗畲语概述》(1982.1),等等。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苗瑶语研究欣欣向荣、蓬勃发展。单单从描写研究的视角来看,大体包括:在20世纪50年代大调查基础上补充整理出版毛宗武的《瑶族语言简志》(1982)、王辅世和赵习的《苗语简志》(1985)、毛宗武和蒙朝吉的《畲语简志》(1986),“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丛书”中向日征的《吉卫苗语研究》(1999)、蒙朝吉的《瑶族布努语方言研究》(2001)、郑宗泽的《江华勉语方言研究》(2011)、毛宗武的《瑶族勉语方言研究》(2014),“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中毛宗武和李云兵的《巴哼语》(1997)、《炯奈语研究》(2002)和《优诺语研究》(2007),陈其光的《汉藏语概论·苗瑶语族》(1991)、《巴哼语》(1996)、《苗瑶语文》(2013)和刊登在《民族语文》的《巴那语概况》(2001.2),舒化龙的《现代瑶语研究》(1992),巢宗祺和余伟文的《连南八排瑶语》(1989)、《广东连南油岭八排瑶语言概要》(1990),李云兵的《苗语方言划分遗留问题研究》(2000)、《苗瑶语比较研究》(2018),石德富的《苗语基础教程》(2006),杨再彪的《苗语东部方言土语比较》(2004)等。此外,还出了大批词典和语音、词汇、语法专题研究成果。在全面描写苗瑶语族诸语言的基础上,诞生了苗瑶语历史比较里程碑式的著作,即王辅世和毛宗武合著的《苗瑶语古音构拟》(1995),讨论了苗瑶语的系属和方言划分等问题,绘制了《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苗瑶部分。近些年来,实验语音、数学方法、参考语法等,为苗瑶语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下面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简要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来苗瑶语描写研究的主要成就。



(一)语音描写研究


从苗瑶语语音描写研究来看,苗瑶语学者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细致描写了各方言的语音系统和各方言土语间的语音差异,掌握了苗瑶语的总体语音面貌,并通过语音分析和对比探寻了一些语音演变的规律。

苗瑶语声韵系统区域差异很大,声母多的达100多个、少的不足20个,韵母从15个到90个。语音的特点主要在于:声调发达、类型多样,基本是四声八调系统的框架、演变脉络分明且在各方言对应整齐,多数语言有入声调,音高为主要区别特征。多数地方有鼻冠音声母,往往与同部位塞音声母不对立,不少地区有清浊鼻音对立,多数地方有小舌塞音和舌尖边擦音,有些地方还有内爆音、浊送气等语音类型。苗瑶语的一些语音专题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研究,特别是音位描写、鼻冠音、内爆音、浊流声母、长短元音、辅音韵尾和连读变调等。比如:王辅世发表在《民族语文》的《苗语方言划分问题》(1983.5),陈其光发表在《中国语文》的《音位音标的几种选择》(1994.4)及发表在《民族语文》的《苗瑶语鼻音韵尾的演变》(1988.6)、《古苗瑶语鼻冠闭塞音声母在现代方言中反映形式的类型》(1984.5),金理新刊发在《语言研究》的《构词前缀*m-与苗瑶语的鼻冠音》(2003.3),孔江平发表于《民族语文》的《苗语浊送气的声学研究》(1993.1),王辅世和王德光收载于《中国民族语言论文集》的《贵州威宁苗语的声调》(1986),鲜松奎发表在《民族语文》的《贵州紫云水井平苗语和望谟新寨苗语的连读变调》(1990.3),蒙朝吉发表在《民族语文》的《瑶族布努语1′至4′调的形成和发展》(1983.2)、《语言研究》的《瑶族布努语连读变调问题初探》(1985.1),盘承乾刊发于《民族语文研究》的《论苗瑶语辅音韵尾的演变问题》(1983),王贤海发表在《民族语文》的《国内几种少数民族语言擦音送气实验研究》(1988.1),李云兵刊于《民族语文》的《论苗瑶语的连读变调》(2015.3),龙国贻的《藻敏瑶语语音研究》(2016)等。



(二)词汇描写研究


从苗瑶语词汇描写研究历史来看,苗瑶语学者编纂和翻译出版了一批苗瑶语词典和词汇集,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纂的《新苗汉词典》(2000)、《汉苗词典》(1992)、《汉苗词典(湘西方言)》(1992)、《汉苗词典(黔东方言)》(1992)、《汉瑶词典(勉)》(1992)、《汉瑶词典(布努语)》(1996)、《瑶汉词典(布努语)》(2008),中央民族学院苗瑶语研究室编纂的《苗瑶语方言词汇集》(1987),新谷忠彦和杨昭编写《海南岛门语——分类词汇集》(1990),李增贵翻译的记录泰国北部瑶语词汇的词典,还有《苗汉英大词典》编委会编写的《苗语词汇调查》(2013)、石如金《苗汉汉苗词典》(1997)、李锦平《苗语同义词反义词词典  黔东方言》(2005)和《黔东方言  苗语俗语小词典》(1994),等等。

在记录词汇基础上展开了一些专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同源词的讨论。较有代表性的是王辅世刊发于《民族语文》的《苗瑶语的系属问题初探》(1986.1)、陈其光和李永燧刊发于《民族语文》的《汉语苗瑶语同源例证》(1982.2)、陈其光的《汉语苗瑶语比较研究》(1986)、吴安其的《汉藏语同源研究》(2002)和刊发于《民族语文》的《苗瑶语核心词的词源关系》(2002.4)等,这些研究支撑了苗瑶语族归属汉藏语系的观点。二是关于构词法的讨论。苗瑶语几乎没有构形词缀,构词词缀以前缀居多,可以参考陈其光刊登于《民族语文》的《苗瑶语的前缀》(1993.1)、乐赛月发表在《民族语文》的《贵阳花溪区甲定苗语的前加成分》(1979.3)、盘承乾和邓方贵刊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的《瑶语构词中的几个特点》(1985.1)、麻树兰发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86语言文学增刊)的《湘西苗语的多义词素bad》等。三是关于四音格的讨论。比如,向日征刊于《民族语文》的《湘西苗语的四字并列结构》(1983.3)、余金枝发表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的《湘西矮寨苗语四音格词研究——兼与吉首四音格词比较》(2006.3)等。四是关于汉借词及其历史层次的讨论。借词是苗瑶语丰富词汇的主要手段,在勉语和布努语中汉语借词占到了词汇的一半以上。人们先是区分新老借词,进而展开了深入的历史层次分析。黄行、沙加尔、曾晓渝、赵敏兰、石德富、金理新、谭晓平、龙国贻等都作过研究。



(三)语法描写研究


从苗瑶语语法描写研究历史来看,学界通过大量的描写和研究,对苗瑶语语法系统已经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认识,并概括了苗瑶语语法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指示词和状词都是独立的词类;重叠是重要的语法手段,名、量、动、形容词都可以重叠;属于SVO型语言,补语放在谓语之后,定语和状语都分前后两类,等等。系统描写某个语言或方言的语法的成果很多,比如:贵州省民族语文指导委员会研究室的《苗语语法纲要(川黔滇方言)》(1963),王春德的《苗语语法(黔东方言)》(1986)、《苗语语法纲要(黔东方言)》(1977),罗安源的《现代湘西苗语语法》(1990)、《松桃苗话描写语法学》(2005),罗有亮的《苗语语法(川黔滇方言)》(1999),石怀信的《苗语语音苗语语法》(2008)等。近些年参考语法的专著也不少,如:余金枝的《湘西矮寨苗语参考语法》(2011)、姬安龙的《苗语台江话参考语法》(2012)等。

语法专题研究中,词类研究较多的是状词、量词、名词、人称代词、方位词、指示词和动词的虚化、体和形态变化等问题,句法研究主要讨论了形+体词结构、(数)+量+名、述宾和述补结构,语序的讨论主要是关于形容词修饰名词的顺序、状语前置或者后置等,句型讨论较多的是被动句和反复疑问句。比如:王辅世和王德光刊发于《语言研究》的《贵州威宁苗语的状词》(1983.3)、刊发于《民族语文》的《贵州威宁苗语的方位词》(1982.4),罗安源发表于《民族语文》的《贵州松桃苗语的冠词》(1980.4)、发表于《语言研究》的《苗语(湘西方言)的“谓—主”结构》(1983.1),向日征的《苗语湘西方言的词头tɕi44》(1980),李云兵发表在《民族语文》的《论坝那语动词的体貌系统》(2017.3)、发表于《语言科学》的《苗语重叠式的构成形式、语义和句法结构特征》(2006.2),石德富收录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四辑)的《苗汉多项定语语序比较研究》(2001),以及余金枝刊于《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的《湘西苗语被动句研究》(2009.1)等。



三  总结与展望


总之,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尽管专门研究苗瑶语的学者相对而言人数并不多,但苗瑶语的调查描写依然取得了辉煌成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调查描写的基础上讨论了苗瑶语的系属问题。不论是否认为苗瑶语和汉藏语同南岛语、南亚语都有共同起源,但中国学者大体上认为苗瑶语应归属汉藏语系。具体可以参考罗常培、傅懋勣、马学良、王辅世、陈其光、郑张尚芳、潘悟云等人的研究。二是厘清了苗瑶语内部的方言划分问题。王辅世和毛宗武的《苗瑶语古音构拟》(1995)对于苗语方言的划分,是整个苗瑶语描写研究中的最大亮点,既有共时的类型学意义,又有历时的比较语言学意义。毛宗武、周祖瑶、蒙朝吉、陈其光、王辅世、李云兵先后论证了布努语、畲语、炯奈语、巴哼语、优诺语和唔奈语都是独立语言。在语支的划分上,畲语的系属研究是热点,可参考毛宗武、蒙朝吉发表在《中国语言学报》的《试论畲语的系属问题》(1985.2)和黄行刊于《民族语文》的《苗瑶语方言亲疏关系的计量分析》(1999.3)等。苗瑶语语言、方言、次方言和土语的划分研究经历了从模糊划分到量化划分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三是全面深入描写了苗瑶语的整体面貌和特定语言或方言土语的详细面貌,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四是深入细致的共时描写为苗瑶语历时研究提供了基础,清声母、浊声母、鼻塞音声母、辅音韵尾、长短元音和声调的演变等问题得到集中深入的研究,张琨、王辅世、毛宗武、陈其光、吴安其等对苗瑶语的古音进行了构拟,李永燧、陈其光、李炳泽等还进行了词汇和语法演变的研究。

概言之,新中国成立70年来,苗瑶语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一大批科研人才和学术成果,但作为一个重要语族,由于内部情况较为复杂,借用汉语成分较多,很多问题还亟须深入研究,希望能有更多学者进入这个领域,同时将更多先进理论和方法借鉴到苗瑶语研究中来,也希望未来能从苗瑶语入手不断探索,逐渐揭开东亚语言和族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