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第四节 南亚语系语言描写研究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章节:第四节 南亚语系语言描写研究,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境内属于南亚语系的语言有佤语、布朗语、德昂语、克木语、克蔑语、布兴语、莽语、户语、布芒语、京语、布赓语、俫语12种。在语族分类上,学术界一般认为佤语、布朗语、德昂语、克木语、克蔑语、布兴语、莽语、户语、布芒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京语、布赓语、俫语属于南亚语系越芒语族。

在我国,对于南亚语系语言的描写分析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前几乎是空白,最早研究南亚语系语言的成果当属罗常培的《云南之语言》(1944),文中提及云南境内的布朗语、佤语、德昂语属于孟高棉语。南亚语系语言描写研究70年可分为改革开放之前、改革开放40年两个历史阶段。



一  改革开放之前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民族语文事业的发展,我国开展了相关民族语言人才的培养工作,1952年,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首次开办佤语班,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南亚语系语言研究人才,进而开启了国内南亚语系语言的调查研究工作。

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佤语调查组对佤语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完成《卡瓦语言情况和文字问题》和调查报告,1957年3月通过了《卡瓦文字方案(草案)》。在调查佤语的同时,调查人员还调查了云南境内的布朗语、德昂语和克木语,积累了第一手资料。至20世纪60年代,经过相关的田野调查研究及描写分析,对于我国境内的佤语、布朗语、德昂语、京语等语言结构、本体特征有了大体的了解与认识,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南亚语系语言描写研究领域的基本成就与重要研究成果。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学者对佤语、布朗语、德昂语、京语等语言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这些语言语音、词汇、语法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分析,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



(一)专题性描写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在《民族语文》上发表了有关这些语言的专题性描写分析成果,主要代表性成果如:邱锷锋、李道勇、聂锡珍的《佤语概况》(1980.1),周植志、颜其香的《布朗语概况》(1983.2),颜其香的《崩龙语概况》(1983.5),王连清的《京语概况》(1983.1)等。在这些成果中,主要介绍了这些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方言等基本情况。

编写出版了有关语言的简志丛书,如:周植志、颜其香的《佤语简志》(1984),欧阳觉亚、喻翠容、程方的《京语简志》(1984),李道勇、聂锡珍、邱锷锋的《布朗语简志》(1986),陈相木、王敬骝、赖永良的《德昂语简志》(1986)等。这些专著主要对这些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方言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研究。

同时,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相关学者对南亚语系语言进行了深层次的专题研究,研究成果颇丰,出版、发表有不同类型的描写研究成果。

在专著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王敬骝的《佤语研究》(1994)收集了涉及佤语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颜其香、周植志的《中国孟高棉语族语言与南亚语系》(1995)对中国孟高棉语语音进行了全面介绍,主要包括孟高棉语声调产生机制、原始孟高棉语音构拟等核心内容;周植志、颜其香、陈国庆的《佤语方言研究》(2005)对国内佤语方言进行详细描写和介绍,详细论证了佤语方言划分的依据,修正了以往一些佤语方言土语的划分观点;赵岩社、赵福和的《佤语语法》(1998),赵岩社的《佤语概论》(2006)均对佤语巴饶克方言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特点做了介绍;刘岩的《孟高棉语声调研究》(2006)对孟高棉语的声调及有关的语音、语义、语法特征进行了微观的描写、分析;陈国庆的《孟高棉语次要音节研究》(2018)主要对孟高棉语言次要音节这一特殊的语音结构做了专题性描写分析研究。

同时,相关学者在《民族语文》《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先后发表一系列涉及南亚语系语言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周植志、颜其香《从现代佤语的方音对应看古代佤语的辅音系统》(1983.1),周植志、颜其香《论古代佤语的元音系统》(1985.1),周植志《佤语细允话声调起源初探》(1988.3),鲍怀翘、周植志《佤语浊送气声学特征分析》(1990.2),戴庆厦、刘岩《中国德昂语广卡话声调分析》(1997.1),刘岩《布朗语关双话声调初探》(1997.2),陈国庆《柬埔寨语佤语前置音演变初探》(1999.4),赵岩社《佤语的前置音》(2001.4),朱晓农、龙从军《弛化:佤语松音节中的元音》(2009.2),尹巧云《从佤语中的傣语借词看古傣语声母》(2010.6),陈国庆《孟高棉语*Cl-、*Cr-类复辅音声母》(2016.3)等,主要对南亚语系语言语音的特征与结构进行描写分析。

王敬骝、陈相木《论孟高棉语与侗台语的“村寨”、“姓氏”、“家”的同源关系》(1982.3),肖玉芬、陈愚《佤语“烟草”语源考》(1994.4),赵富荣、蓝庆元《佤语中的傣语和汉语借词》(2005.4),刘岩《德昂语广卡话的双音节名词》(2002.2),赵金萍《德昂语借词的变化》(2005.5)等文,主要对南亚语系语言词汇意义以及词汇特征进行描写分析。

肖则贡《佤语中的主语和谓语的语序》(1981.2),王敬骝、陈相木《佤语词的形态变化》(1984.1),邱锷锋、聂锡珍《谈谈布朗语的形态变化》(1985.2),颜其香《关于佤语词序问题》(1987.1),颜其香、周植志《佤语动词的时貌系统》(1994.1),陈国庆《柬埔寨语与佤语的构词形态》(2000.6)、《孟高棉语人称代词的形态特征》(2005.6),李云兵《中国南亚语系语言构词形态的类型学意义》(2007.5),陈国庆《孟高棉语前缀》(2010.4)等文,主要对南亚语系语言词的形态、词法特点进行描写分析。



(二)新发现南亚语系语言描写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境内新发现了一批少数民族语言,其中包括克木语、克蔑语、布兴语、莽语、户语、布芒语、布赓语、俫语等南亚语系语言。在此期间,相关学者针对这些语言结构、本体特征进行具体的描写研究,代表性文章主要有:黄才贞《俫语简况》(1983.2),梁敏《俫语概况》(1984.4),李道勇《我国南亚语系诸语言特征初探》(1984.4),王敬骝《中国孟高棉语研究概况》(1985.4)、《克木语调查报告》(1986.3)、《莽语调查报告》(1986.4),王敬骝、石锋《俫语调查报告》(1989.5),武自立《本甘语初探》(1992.2),李锦芳《户语概况》(2004.5)等。

199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项目针对这些语言进行调查研究,每一种语言完成一本描写语言学方面的专著,目前已完成陈国庆《克木语研究》(2002)、高永奇《莽语研究》(2003)、李旭练《俫语研究》(2003)、高永奇《布兴语研究》(2004)、高永奇《布赓语研究》(2005)、陈国庆《克蔑语研究》(2005)、刀洁《布芒语研究》(2006)等新发现南亚语系语言描写研究专著。



三  总结与展望


纵观国内南亚语系语言70年的描写研究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佤语、布朗语、德昂语、京语等语言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较早地进行描写分析研究,对这些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翔实、具体的描写分析,取得一定程度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受当时特殊的研究条件、传统的研究手段所限,并不是每一种语言都已经做到了全面、准确的分析研究。

对于这些语言本体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深层描写研究,特别是进行专题性的描写与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改革开放40年期间,在整个南亚语系语言70年描写研究成果中,这个时期所产生的描写研究成果,其学术价值及影响力尤为凸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克木语、克蔑语、布兴语、莽语、户语、布赓语、俫语、布芒语等语言,改革开放前,国内对这些语言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成果匮乏;加上这些语言的使用人口稀少,部分语言已经处于濒危状况,对这些语言的描写、分析研究迫在眉睫。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国内对这些新发现南亚语系语言所进行的描写研究成果,为丰富南亚语言领域研究成果提供了材料基础,为进一步研究探讨南亚语系语言的特点和演变,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支撑;描写研究本身为保留这些濒危语言资料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与学术价值,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

在南亚语系语言进一步的研究过程中,有必要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与探索:

(1)就研究材料看,国内南亚语系语言大都属于跨境语言,在与中国接壤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地都有分布,境外南亚语系语言特点、语言方言分布、使用人口等研究,都比国内更加完整与广泛,研究成果也很丰富。对此,大力开展跨境南亚语系语言的描写比较研究,应该是南亚语系语言描写研究的一个重要走向。

(2)就研究手段或方法看,此前的研究成果大都维系传统的研究手段与方法,在传统语言理论框架下,对南亚语系语言进行分析、研究,因此,在往后的研究中,可在有关语音田野调查软件的支撑下,进行南亚语系语言有声语料库的建设。语言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可对以往所调查的语料进行修正与规范,同时也有助于南亚语言语料的保存,为南亚语系语言的深入研究提供材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