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研究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章节:第三节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研究,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指为了提高中国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适应文化信息传播的需要,国家研究、制定并颁布的各项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则和使用标准。信息化则是在语言文字领域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各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系统和资源库,并以此推动各项规范、标准、法律的升级完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是国家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学者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他们深入民族地区,搜集研究各民族语言文字。从195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共组织了700余人的大规模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在搜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整理研究,为一些民族语言确立了标准音,为一些民族文字设定正字法,初步拟订《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并提交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讨论后上报国务院审批。在周总理主持的一次国务院全体会议上审议修改通过。1957年12月发布的《关于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是我国第一个有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在该原则的指导下,为10个民族设计了14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为文字不完善的5个民族改进了8种文字方案。确定标准音点、设计或改进文字方案,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在地图测绘工作中能够准确记录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1965年3月,国家测绘局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少数民族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草案)》。该草案规定,有拉丁字母的少数民族文字,转写时以其文字为依据;不是拉丁字母式的少数民族文字,根据字母和读音配备相应的拉丁字母;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根据通用语音标记。草案还详细列举了维吾尔语、蒙古语、藏语三种少数民族的字母音译转写法。《少数民族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草案)》是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成果,避免了一名多译,有效地提高了记音的准确性和译名的统一性。“文化大革命”期间,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工作被迫中断。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普及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知识水平,适应社会文化发展。从工作的成效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继承和弘扬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了一批较高素质人才,为下一阶段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力储备。



二  改革开放后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


1978年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逐渐得到恢复。1980—1986年,民族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共计57册单行本。“简志丛书”从语音、词汇、语法、方言和文字方面规范描写了59种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在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等方面进入快速发展期,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凸显。自1991年起,国家民委、教育部语信司组织启动了多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和信息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07年《中国的语言》出版,该项研究确定了128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标准音点、方言划分。2011年,“中华字库”工程启动,在各种实际文本原形图像的基础上,确定规范形体,建立汉字及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和主要字体字库。

总的来说,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的目的除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定目的以外,还增加了一个新的目的,那就是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带来的高效的信息传播方式。现在,计算机作为一种日常工具融入各民族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出版、医疗卫生、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基本实现电子化办公,不再依靠过去的手写,而是先输入计算机再打印或通过网络上传,极大地改变了全社会的工作生活方式,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这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应该意识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三化工作是有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大事。

下面从已发布标准、信息系统、网站建设三个方面,简要介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状况。



(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已发布标准


通过在Unicode官网、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和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查询,经整理建库得知,截至2019年5月,已有14种少数民族文种的字符编码进入国际标准编码体系。已发布89项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国家标准,其中已废止5项,现行84项。已发布30项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地方标准。已发布10项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行业标准。

1.藏语言文字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文件数量最多的是藏语言文字,已发布标准文件共有28项,其中,国家标准25项(已废止1项),行业标准3项。国家标准文件中涉及语言文字编码的有3项,涉及语言文字字型的有13项,涉及信息技术处理的有9项(已废止1项)。行业标准中涉及语文译写、转写的有3项。

2.维吾尔族语言文字

维吾尔语文已发布标准文件共有27项,其中,国家标准17项(已废止1项),地方标准10项。国家标准文件中涉及语言文字编码的有4项,涉及语言文字字型的有8项(已废止1项),涉及信息技术处理的有5项。地方标准中涉及译写、转写的有2项,涉及语言文字编码的有1项,涉及语言文字字体类型的有1项,涉及信息技术处理的有6项。

3.蒙古族语言文字

蒙古语文已发布标准文件共有26项,其中,国家标准21项(已废止3项),地方标准4项,行业标准1项。国家标准文件中涉及名词术语的有1项,涉及语言文字编码的有6项,涉及文字字型的有9项(已废止3项),涉及信息技术处理的有5项。地方标准中涉及名词术语领域的有3项,涉及辞书编纂的有1项。行业标准中涉及译写、转写的有1项。

4.哈萨克族语言文字

哈萨克语文已发布标准文件共有23项。其中,国家标准14项,地方标准8项,行业标准1项。国家标准中涉及语言文字编码的有3项,涉及语言文字字型的有7项,涉及信息技术处理的有4项。地方标准中涉及语言文字编码的有1项,涉及语言文字字体类型的有1项,涉及信息技术处理的有6项。行业标准中涉及译写、转写的有1项。

5.柯尔克孜族语言文字

柯尔克孜语文已发布标准文件共有23项。其中,国家标准14项,地方标准8项,行业标准1项。国家标准中涉及语言文字编码的有3项,涉及语言文字字型的有7项,涉及信息技术处理的有4项。地方标准中涉及语言文字编码的有1项,涉及语言文字字体类型的有1项,涉及信息技术处理的有6项。行业标准中涉及译写、转写的有1项。

6.满族语言文字

满语文已发布标准文件共有9项,全部是国家标准,涉及的全是语言文字字型。

7.傣族语言文字

傣语文已发布标准文件共有7项,其中,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2项。国家标准中涉及语言文字字型的有2项,涉及信息技术处理的有3项。行业标准中涉及译写、转写的有2项。

8.锡伯族语言文字

锡伯语文已发布标准文件共有7项,全部是国家标准,涉及的全是语言文字字型。

9.彝族语言文字

彝语文已发布标准文件共有4项,其中,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1项。国家标准中涉及语言文字编码的有1项,涉及语言文字字型的有2项。行业标准中涉及译写、转写的有1项。

10.黎族语言文字

黎语文已发布标准文件只有1项,是行业标准,涉及的是译写、转写的规则标准。



(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系统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系统的研发开始起步,至今已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系统。如“蒙古文信息处理系统”“基于LINUX的跨平台藏文信息处理系统”“藏文识别实验系统”“中国多民族文字电子公文系统”“蒙、藏、维、哈、朝、满、汉文操作系统”“YWDS彝文系统”“古壮文计算机处理系统”“西双版纳新老傣文计算机组版系统”“纳西象形文字信息处理平台”等。虽然已建立多个文种的信息系统,但缺乏统一的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各种信息系统的基础操作平台,开发符合国际化/本地化标准的支持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通用系统平台已经迫在眉睫。



(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建设


中国各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相关标准的陆续建立发布,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很快应用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2000年1月,同元藏文网站开通,这是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网站。此后,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彝文都开发出自己的网站。目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网站数量上多达200多家,涵盖了政务网、新闻网、社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