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第十章 新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章节:第十章 新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前,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者屈指可数,珍贵的文献大批流失海外。历经70年的发展,与民族文字文献研究相关的藏学、蒙古学、西夏学等学科,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70年来,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与古文献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文种及其文献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概览


中国境内各民族在长时段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制了21种文字系统[1],用这些文字类型和性质各异的文字系统书写留存了丰厚的文字文献,成为政治一体、文化多元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史的伟大证据,有力地证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每一个民族都创造了独具个性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与此同时,在各民族古文字文献形成发达史中不断交互影响,文字符号的借用、字母系统的流传,多民族文字文献之间的互译和交流,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线。各民族文字文献中留存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内容,成为中华文明的伟大构成,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民族古文字文献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各民族历史上流传的文字文献传扬至今,有的已经成为死文字,成为历史的遗迹和文化遗产;有的民族文献传承不辍,依旧在现实中延续着历史的根脉并传承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民族古文字文献中蕴含着每个民族先民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丰富想象力、创造力,作为文化遗产和文明的标志,对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表述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有的民族古文字文献,准确记载了国家的历史大事,关乎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和治理,勘分边界、确认领土归属等大事,其重要意义和价值自不待言,需要今人珍视和深入研究。

中华各民族文字文献虽然类型多样、文字性质各异,创制流传的时间长短有别,留存的文献类型各异,空间分布不同,但仍可以依据文字与语言的关系、语言的谱系分类和文字类型分类结合,对各民族的文字文献作合理的分类。本篇根据中国境内各民族语言分属五大语系的现实,文字文献作为记录语言的载体,将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按照语系、语族的分类框架大体可分为:

(一)汉藏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下分藏缅语族民族古文字文献,具体涉及的文字文献有藏文及其文献、西夏文及其文献、彝文及其文献、纳西东巴文与哥巴文及其文献、汉字白文及其文献[2]。壮侗语族民族古文字文献,具体有傣文及其文献、汉字壮文及其文献、水书及其文献,其他汉字型民族文字的性质与地位尚不明确,故暂略。

(二)阿尔泰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按语族又分为:突厥语族民族古文字文献,包括突厥文及其文献、回鹘文及其文献、察合台文及其文献;蒙古语族民族古文字文献,包括八思巴文及其文献、回鹘式蒙古文及其文献、托忒蒙古文及其文献;满—通古斯语族民族古文字文献有女真文及其文献、契丹文及其文献、满文及其文献。

(三)印欧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具体包括佉卢文及其文献、于阗文及其文献、粟特文及其文献、吐火罗文及其文献。

(四)南岛语系民族古文字文献,一般视为无文字社会,但至今留存于世的用拉丁字母书写的台湾高山族诸族群的社会经济文书,至为珍贵,虽然成果十分有限,也做简要的梳理叙述,彰显其价值与意义。

本篇的叙述在顾及历史脉络的前提下,重点对1949年至今70年间中国学者对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的整理研究史作简要的回顾,因篇幅有限,主要聚焦于重大成果和代表性学者的成就,而不对70年中发表的每一项成果和具体论著作详细评述,以求以点带面,突出重点,勾勒出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整理研究的主要线条和脉络,体现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70年的特色和典型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