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第六节 研究成就与展望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章节:第六节 研究成就与展望,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民族古文字文献的研究工作,注重对民族古文字文献的保护、整理、研究。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范围开展少数民族社会历史和语言大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搜集到了大量各民族古文字文献,无论是文字文献的类型还是数量都有超乎以往的发现和收获,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的学者。除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停止或倒退状态外,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保护都处于平稳的发展进程。

由国家民委领导的《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编纂工作进展顺利。民族古文字文献的修复、保护有专门的依托部门和机构,为民族文献的修复保护传承提供了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从中央到各省市,古籍保护领导机构健全,各有关部门之间的配合密切,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得以确立。国家专门出台相关政策并加大经费投入,已经精准摸清全国各级收藏机构收藏的民族古文字文献的类型和数量以及保护现状的家底。

少数民族古籍善本再造工程,分多个批次覆盖各民族古文字文献,十分有利于民族古文字文献的研究、保护、传承。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不断趋于合理,涌现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民族古文字文献大家,如季羡林、王静如、冯家昇、傅懋勣、马学良、耿世民、王尧、巴桑旺堆、东嘎·洛桑赤列、方国瑜、李霖灿、和志武、张公瑾、李范文、史金波、雅森·吾守尔、刘凤翥、清格尔泰、金启孮、亦邻真、照那斯图、道布、蔡美彪等各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其中耿世民先生获德国洪堡基金会颁发的“国际知名学者奖”及世界阿尔泰学界最高奖项PLAC金奖,季羡林获印度国家最高荣誉奖“莲花奖”,王静如、李范文先后获得法国“儒莲奖”。

通论式著作《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历代民族古文字文献探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图典》《中国少数民族古典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解》《民族古文献概览》《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整理与研究》,利于从全面系统的视角研究各民族古文字文献。

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不断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1)“中国西藏元代官方档案”(2013),其中4份圣旨为八思巴文官方档案原件。(2)“纳西东巴古籍文献”(2003),涉及海内外收藏的三万余册纳西东巴经典。(3)1999年,清代内阁秘本档中一组24件全满文有关清初西洋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档案文献。

2008年以来国务院批准确定五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各民族古文字文献的翻译、整理、研究有条不紊地开展,民族古文字文献的数字化和国际编码、中华字库项目等也在积极推进中。

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15项绝学,绝学项目涉及民族古文字文献的文种和负责人为:西夏文(史金波)、八思巴字(照那斯图)、契丹文(刘凤翥)、女真文(孙伯君)、纳西东巴文(木仕华)、古藏文(东主才让)。近年国家社科基金也开始设置绝学研究的资助项目,成为21世纪初的新动向。

民族古文字文献整理研究现状十分喜人。需要进一步对已经刊布的民族古文字文献开展系统细致的校勘、释义、注译、版本比较等研究,以数字化技术及时建立民族古文字文献文本及语音视频数据库,为民族古文字文献保护研究提供原始权威的基础资料,推动学术资料利用方式和研究手段的更新。

海外收藏的民族古文字文献回归成为最近十年最重要的内容,国际合作超乎以往任何时代。另外,鉴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丝绸之路历史有关的境外文字文献的收集整理编纂、研究和释读也得到空前的重视。

总之,70年的中国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在以往的基础上均有进展,尤其是藏文、西夏文、黑水城多民族文字、蒙古文、突厥语族、印欧语系、纳西东巴文等文种及其文献研究依旧保持上扬的趋势,论著数量繁多。此外,佉卢文文献研究、粟特文文献、吐火罗文献、于阗文文献成为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而成为新的热点和亮点。“新清史”的热络使满文文献的研究得到重视。相较而言,南方有文字文献传统的语言如彝语、水语等,则注重于探讨文字文献的数字化、输入规范、文献刊布、保护策略等,对文字文献的本体研究较少。

从整体的学术水准而言,印欧语系文字文献研究、藏文文献研究、突厥文献的研究水平,国际化程度较高,研究精深、范式严谨,古今中外相融一体,已经实现了中外学界的对接。西夏文献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对草书文献的释读和佛教经典的对译和对勘研究,作者队伍随着文献刊布数量的增加而壮大。相对而言,南方民族文字文献的研究则有较大的局限性,语文学意义的研究整体水平有待提升,对国外学界的研究进展关注较少,研究范式尚未实现规范化。有的文字文献虽然研究论著众多,但研究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方法论都有待完善,大都以模仿汉文文献的研究范式为主,远未形成切合具体文字文献的研究译注范式。

70年来,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的进步是表现在多方位,多层次的,其间所阐发的多元多学科的价值也必将在全新的视野中得到深入的体现。结合“一带一路”、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方法,无论是以往研究过的古代民族文字文献,还是新近发现的民族文字文献材料都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知识生产更新、学术进步创新的增长点。因此,系统全面地收集整理、翻译研究各民族古文字文献的事业任重道远,前途未可限量。

*  *  *

[1]  此处按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编《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确定的数量为准,新发现文字文献暂不计入。

[2]  本篇中涉及诸民族用汉字及其构字部件标写本民族语言的文字系统,不用“方块某字”“方块某文”之说,因为该民族没有圆体或三角的文字系统与之对立。鉴于这些文字大都是汉字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变体,其构形模式和字源仍然是汉字,因此本篇借用陆锡兴在《汉字传播史》(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中创设的“汉字白文”“汉字壮文”等术语来指称“方块某字”。

[3]  才让太:《藏文起源新探》,《中国藏学》1988年第1期。

[4]  关德栋:《西藏的典籍》(上、下),《现代佛学》1950年第9期、1951年第  8期。

[5]  格西曲扎著:《格西曲扎藏文辞典》,法尊法师、张克强等合译,民族出版社1957年版。

[6]  常任侠:《拉萨“唐蕃会盟碑”的盟文与建筑》,《现代佛学》1959年第11期。

[7]  张政烺:《跋唐蕃会盟碑》,《文物》1959年第7期。

[8]  于道泉:《联盟碑》,《人民日报》1959年4月26日。

[9]  王尧:《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

[10]  巴·塞乃:《巴协》,佟锦华、黄布凡译,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11]  班钦·索南扎巴:《新红史》,黄颢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2]  智贡巴·贡去乎丹巴饶布杰:《安多政教史》,吴均等译,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13]  王尧:《藏文古代历史文献述略》,《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14]  王尧:《吐蕃文献序录》,《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0—221页。

[15]  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6]  陈践:《敦煌本藏文文献》(藏文),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17]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18]  陈践、王尧编注:《吐蕃文献选读》(藏文),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19]  陈践注释:《吐蕃碑刻钟铭选》(藏文),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20]  王尧、陈践:《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21]  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  王尧主编:《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23]  德格印经院、甘孜州编译局编:《德格印经院目录大全》(1—10),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2010年版。

[24]  民族文化官图书馆编:《藏文典籍目录文集类子目》(藏汉对照,上、下),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25]  张延清编:《法藏敦煌古藏文抄经题记总录》,中国藏学出版社2017年版。

[26]  赞拉·阿旺措成:《古藏文辞典》,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27]  土登彭措主编:《藏文辞海》(1—3卷),四川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28]  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国国家图书馆编:《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2017年版。

[29]  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019年版。

[30]  巴桑旺堆:《当许出土古苯教文书合编》,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31]  洲塔、洛桑灵智多杰主编:《甘肃宕昌藏族家藏古藏文苯教文献》(全30册),甘肃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

[32]  才让太主编:《冈底斯雍仲苯教文献》,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33]  洛赛等主编:《舟曲民间古藏文苯教文献》,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

[34]  张澍:《养素堂文集》卷19,清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

[35]  郑隆(1884—1938)亦著有《书武威县西夏感通塔碑后》《西夏译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考释》《西夏译妙法莲花经考释补》等文章问世,堪为当时难得的先声。

[36]  《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4卷第3号(西夏文专号),1932年。

[37]  参见《王静如教授学术著作目录》,《中国民族史研究》(2),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38]  史金波、白滨:《明代西夏文经卷和石幢初探》,《考古学报》1977年第1期。史金波:《〈甘肃武威发现的西夏文考释〉质疑》,《考古》1974年第6期。

[39]  陈炳应:《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碑)》,《文物》1979年第12期。

[40]  李新魁:《论西夏文的形体结构和造字方式》,《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5期。

[41]  史金波、白滨、黄振华:《文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42]  李范文:《同音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3]  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番汉合时掌中珠》,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4]  李范文:《宋代西北方音——〈番汉合时掌中珠〉对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5]  罗福颐:《西夏官印汇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6]  李范文:《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47]  史金波、白滨、吴峰云:《西夏文物》,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48]  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类林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9]  陈炳应:《西夏谚语》,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0]  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1]  [俄]克恰诺夫、李范文、罗矛昆:《圣立义海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2]  陈炳应:《贞观玉镜将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3]  李范文:《夏汉字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54]  史金波、雅森·吾守尔:《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西夏和回鹘活字印刷术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5]  史金波、陈育宁主编:《中国藏西夏文献》(共17卷),甘肃人民出版社、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2007年版。

[56]  北方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纂:《法藏敦煌西夏文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57]  武宇林、荒川慎太郎主编:《日本藏西夏文文献》,中华书局2011年版。

[58]  杜建录编著:《党项西夏碑石整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59]  杜建录主编:《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释录》,中华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

[60]  龚煌城:《西夏语文研究论文集》,“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语言暨语言学》专刊丙种之二(上),2003年。

[61]  林英津:《夏译〈孙子兵法〉研究》,“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之28,1994年。

[62]  林英津:《西夏语译〈真实名经〉释文研究》,“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语言暨语言学》专刊甲种之八,2006年。

[63]  胡进杉:《西夏佛典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64]  杨志高:《〈慈悲道场忏法〉西夏译文的复原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65]  杜建录:《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66]  史金波:《西夏经济文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67]  彭向前:《俄藏西夏历日文献整理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68]  丁文江编:《爨文丛刻》,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69]  马学良:《云南彝族礼俗研究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70]  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西南彝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1]  陈英、罗国义翻译,马学良审定:《宇宙人文论》,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72]  果吉·宁哈等编译:《彝文〈指路经〉译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73]  清水享、龙倮贵、摩瑟磁火、张仲仁编著:《臺灣中央研究院歴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蔵彝文(儸儸文)文書提要》,東京外国語大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2012年。

[74]  Vidal,Paul.Dictionnaire  français-Lolo,dialecte  gni,HongKong,1909.

[75]  马学良主编:《彝文经籍文化辞典》,京华出版社1998年版。

[76]  陆锡兴:《汉字传播史》,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208页。

[77]  田怀清:《南诏大理国瓦文》,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8]  徐琳、赵衍荪:《白文〈山花碑〉释读》,《民族语文》1980年第3期。

[79]  何一琪:《白文哀词〈赵坚碑〉研究》,《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80]  徐琳:《白族〈黄氏女对经〉研究》《白族〈黄氏女对经〉研究》(续),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1986、1988年。

[81]  徐琳:《关于白族的白文》,《云南民族语文》1997年第2期。

[82]  赵橹:《白文〈山花碑〉译释》,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83]  马曜:《论古白文的夭折对白族文化发展的影响》,《云南民族语文》1989年第3期。

[84]  周祜:《白文考证》,《南诏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5]  杨应新:《白语本主祭文释读》,《民族语文》1991年第5期。

[86]  王锋:《古白文的文字属性》,《大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87]  段金录等主编:《大理历代名碑》,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88]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白族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89]  《大理丛书·大藏经篇》,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90]  [日]甲斐胜二、张锡禄编:《中国白族白文文献释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1]  韦韧:《〈云龙白曲残本〉文字整理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92]  罗常培、邢庆兰:《莲山摆夷语文初探》,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1950年。

[93]  方国瑜:《麓川思氏谱牒》,《民族学报》1981年卷。

[94]  编辑委员会编:《中国贝叶经全集》,人民出版社2006—2010年版。

[95]  岑家梧:《西南民族文化论丛》,岭南大学,1949年,第170—172页。

[96]  王品魁译注:《水书》(正七卷和壬辰卷),贵州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97]  蒙邦敏、蒙君昌等译注:《水书·正五卷》《水书·金用卷》,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98]  《〈金银卷〉解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99]  赵丽明主编:《清华大学馆藏十本水书解读》,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00]  闻宥:《广西太平府属土州县司译语考》,《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丛刊》第4期,1936年。

[101]  李方桂:《武鸣土语》,中国科学院,1953年。

[102]  韦庆稳:《广西壮族的方块壮字》,《中国语文》1953年第1期。

[103]  张元生:《壮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方块壮字》,《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04]  黄绍清:《壮族方块字的创造和运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3期。

[105]  黄革:《上林地区壮族方块字的构造》,《民族语文》1982年第2期。

[106]  覃国生:《关于方块壮字》,《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

[107]  李乐毅:《方块壮字与喃字的比较研究》,《民族语文》1987年第4期。

[108]  郑贻青:《靖西方块壮字试析》,《民族语文》1988年第4期。

[109]  罗长山:《古壮字与字喃的比较研究》,《东南亚纵横》1992年第3期。

[110]  蓝利国:《方块壮字探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S1期。

[111]  梁庭望:《壮族三种文字的嬗变及其命运的思考》,《三月三·民族语文论坛》1999年第1期。

[112]  韦树关:《从壮字中的借形字和形声字谈古壮字创制的年代》,《三月三·民族语文论坛》2005年第6期。

[113]  林亦:《古壮字与广西粤语方音史研究》,《音韵论丛》,齐鲁书社2004年版。

[114]  韦庆稳、覃国生:《壮语简志》,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

[115]  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116]  韦景云、覃晓航:《壮语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7]  林亦:《谈利用古壮字研究广西粤语方音》,《民族语文》2004年第3期。

[118]  李富强:《壮族文字的产生、消亡与再造》,《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  2期。

[119]  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编:《古壮字字典》,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

[120]  张声震主编:《布洛陀经诗译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1]  张元生、梁庭望、韦星朗:《古壮字文献选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22]  覃晓航:《方块壮字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123]  韩儒林:《突厥文阙特勤碑译注》,《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1935年第6卷第6期。

[124]  韩儒林:《突厥文芘伽可汗碑译注》,《禹贡》1936年第6卷第6期。

[125]  韩儒林:《突厥文日欲谷碑译文》,《禹贡》1936年第6卷第7期。

[126]  韩儒林:《蒙古之突厥碑文导言》(翻译),《禹贡》1937年第7卷第1期。

[127]  岑仲勉:《跋突厥文阙特勤碑》,《辅仁学志》1937年第6卷第1、2期合刊。

[128]  王静如:《突厥文回纥英武威远毗伽可汗碑译释》,《辅仁学志》1938年第7卷第1、2期合刊。

[129]  冯家昇:《1960年吐鲁番新发现的古突厥文》,《文史》1963年第3辑。

[130]  耿世民:《维吾尔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31]  耿世民:《敦煌突厥回鹘文书导论》,新丰出版公司1994年版。

[132]  耿世民:《古代维吾尔族文字和文献概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  3期。

[133]  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述略》(连载),《考古学参考资料》1980年第3—4期。

[134]  耿世民:《古代突厥文主要碑铭及其解读研究情况》,《图书评介》1980年第  4期。

[135]  陈宗振:《突厥文及其文献》,《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11期。

[136]  李国香:《维吾尔文学史》,西北民族学院,1982年。

[137]  李经纬:《突厥如尼文〈苏吉碑〉译释》,《新疆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138]  林斡:《古突厥文碑铭札记》《西北史地》1983年第2期。

[139]  克由木霍加、吐尔逊阿尤甫、斯拉菲尔等编译:《古代维吾尔文献选》(维吾尔文版),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40]  [法]勒内·吉罗著:《东突厥汗国碑铭考释》,耿昇译,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4年。

[141]  牛汝极:《古代突厥文〈翁金碑〉译注》,《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  3期。

[142]  张铁山:《我国古代突厥文文献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设想》,《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2期。

[143]  牛汝极:《突厥文起源新探》,《新疆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144]  张铁山、赵永红:《古代突厥文〈占卜书〉译释》,《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

[145]  杨富学:《古代突厥文〈台斯碑〉译释》,《语言与翻译》1994年第4期。

[146]  芮传明:《古突厥碑铭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47]  艾娣雅·买买提:《鄂尔浑—叶尼塞碑铭文献古俗寻绎》,《西域研究》2001年第3期。

[148]  阿力肯·阿吾哈力:《突厥如尼文字溯源》,《西域研究》2004年第2期。

[149]  耿世民:《若干古代突厥词的考释》,《民族语文》2002年第4期。

[150]  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的发现和解读——纪念汤姆森解读古代突厥文一百一十年》,《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151]  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铭的发现和解读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  1期。

[152]  耿世民:《丹麦学者汤姆森与古代突厥文的解读》,《民族语文》2006年第  6期。

[153]  戴良佐:《西域碑铭录》,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54]  耿世民:《古代维吾尔诗歌选》,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5]  耿世民:《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维吾尔族古代史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56]  耿世民:《维吾尔族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57]  耿世民:《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8]  冯家昇:《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研究报告》,《考古学专刊》2,1953年。

[159]  胡振华、黄润华整理:《明代文献高昌馆课(拉丁字母译注)》,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60]  胡振华、黄润华整理:《高昌馆杂字——明代汉文回鹘文分类词汇》,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

[161]  李经纬:《吐鲁番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62]  李经纬:《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63]  李经纬、鞠尚怡、颜秀萍:《高昌回鹘文献语言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4]  李增祥、买提热依木、张铁山编著:《回鹘文文献语言简志》,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5]  邓浩、杨富学:《西域敦煌回鹘文献语言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

[166]  牛汝极:《维吾尔古文字与古文献导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67]  张铁山:《突厥语族文献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8]  张铁山:《回鹘文献语言的结构与特点》,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9]  阿不里克木·亚森:《吐鲁番回鹘文世俗文书语言结构研究》,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0]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有维吾尔文版(3卷,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1984年版),汉文版(3卷,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等。

[171]  彭金章、王建军、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第一至三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172]  史金波、雅森·吾守尔:《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西夏和回鹘活字印刷术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73]  宝文安汉译:《苏图克·布格拉汗传》,《新疆宗教研究资料》第16辑。

[174]  金玉萍:《清季吐鲁番地区的租佃契约关系——吐鲁番厅察合台文契约文书研究》,《西域研究》2001年第1期。

[175]  苗普生译注:《清代察合台文文献译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76]  道布:《回鹘式蒙古文文献汇编》(蒙古文版),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177]  道布:《回鹘式蒙古文〈云南王藏经碑〉考释》,《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3期。

[178]  道布:《回鹘式蒙古文及其文献》,《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12期。

[179]  道布:《回鹘式蒙古文研究概况》,《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80]  道布:《回鹘式蒙古文》,《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81]  嘎日迪:《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研究》(蒙古文),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182]  嘎日迪:《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年版。

[183]  嘎日迪:《中古蒙古语研究》(蒙古文),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84]  嘎日迪:《中古蒙古语研究》(汉文),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85]  哈斯巴根:《中世纪蒙古语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86]  哈斯巴根:《蒙古语历史及文献语言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187]  蒙古国学者D.Tumurtogoo的Mongolian  monuments  in  uighur-mongolian  Scripts(XIII-XVI  Centuries),2006年,台北刊行,也是这一时期回鹘式蒙古文文献集成的重要代表。

[188]  宝力高:《蒙古文佛教文献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89]  乌兰:《〈蒙古源流〉研究》,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190]  罗常培、蔡美彪:《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新版。

[191]  蔡美彪:《八思巴字碑刻文物集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192]  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修订版),中华书局2017年版。

[193]  照那斯图:《元八思巴字篆书官印辑存》,《文物资料丛刊》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

[194]  照那斯图:《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Ⅰ研究文集)》(1990)、《八思巴字和蒙古语文献(Ⅱ文献汇集)》(1991),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

[195]  照那斯图、薛磊:《元国书官印汇释》,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196]  照那斯图、杨耐思编者:《蒙古字韵校本》,民族出版社1987年版。

[197]  照那斯图:《八思巴字篆字母研究》,《中国语文》1980年第4期。

[198]  照那斯图:《论八思巴字》,《民族语文》1980年第4期。

[199]  照那斯图、宣德五:《训民正音和八思巴字关系探究——正因字母来源揭示》,《民族语文》2001年第3期。

[200]  M.乌兰:《卫拉特蒙古文献及史学:以托忒文历史文献研究为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01]  王大方、张文芳编著:《草原金石录》,文物出版社2013年版。

[202]  其中11件属金代,1件属明代。

[203]  德国葛鲁贝(Wilhelm  Grube)《女真语言文字考》(Die  Sprache  und  Schrift  der  Jucen),1896年刊于莱比锡,有1936年北平文殿阁书庄影印本,此外还有美籍日本学者清濑义三郎则府《〈华夷译语〉中女真语言和文字的研究》,此书为英文,原题为(A  Study  of  the  Jurchen  Language  and  Script  in  the  Hua-I  I-Yu,1973),1977年日本京都法律文化社出版。澳大利亚人康德良(D.A.Kane)著有《四夷馆汉语——女真语词汇》(The  Sino-Jurchen  Vocabulary  of  the  Bureau  of  Interpreters,1975)。

[204]  金光平、金启孮:《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专号》1964年,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205]  金启孮:《女真文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06]  金启孮、乌拉熙春:《女真文大辞典》,日本国文部省国际共同研究项目成果,明善堂,2003年。

[207]  金启孮、乌拉熙春:《女真语满洲通古斯诸语比较辞典》,日本国文部省国际共同研究项目成果,明善堂,2003年。

[208]  齐木德道尔吉、和希格:《女真译语研究》,1983年10月以《内蒙古大学学报》1983年增刊的形式出版发行。

[209]  日文出版,日文题为《明代の女真人——『女真訳语』から『永宁寺记碑』へ》,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9年版。

[210]  乌拉熙春、吉本道雅:《韩半岛から眺めた契丹女真》,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11年版。

[211]  乌拉熙春:《女真文字书研究》,风雅社2001年版。

[212]  乌拉熙春:《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女真契丹学研究》,松香堂2009年版。

[213]  刘凤翥等:《女真译语校补和女真字典》,中西书局2019年版。

[214]  本节契丹文及其研究史分期、代表性学者及其著作的回顾主要参考了清格尔泰等著《契丹小字再研究》第一章概述部分,特此说明。

[215]  [日]羽田亨:《契丹文字的新资料》,《史林》1925年第10卷第1号。

[216]  罗福成:《辽宣懿皇后哀册释文》,《满洲学报》第2号,1933年7月。

[217]  罗福成:《兴宗皇帝哀册文释文》,金毓黻编:《辽陵石刻集录》卷四,奉天图书馆刊,1934年4月。

[218]  王静如:《辽道宗及宣懿皇后契丹国字哀册初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本第4分,1933年12月。

[219]  王静如:《契丹国字再释》,《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4分,1935年12月。

[220]  王静如:《兴隆出土金代契丹文墓志铭解》,《考古》1973年第5期。

[221]  厉鼎煃(署名天德):《契丹国书略说》,仁声印刷所,1934年5月。

[222]  厉鼎煃:《热河辽碑二种考》,《大学杂志》第1卷第5期,1933年12月。

[223]  厉鼎煃:《热河契丹国书碑考》,《国学季刊》第3卷第4号,1932年12月。

[224]  契丹文字研究小组:《关于契丹小字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1977年第4期(契丹小字研究专号)。

[225]  清格尔泰、刘凤翥、陈乃雄、于宝林、邢复礼:《契丹小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26]  即实:《谜林问径——契丹小字解读新程》,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227]  刘凤翥:《遍访契丹文字话拓碑》,华艺出版社2004年版。

[228]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契丹语言文字研究》,京都大学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4年。

[229]  爱新觉罗·乌拉熙春:《辽金史与契丹、女真文》,京都大学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会,2004年。

[230]  陈乃雄、包联群:《契丹小字研究论文选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31]  吴英喆、Juha  Janhunen,New  Materials  on  the  Khitan  Small  Script:A  Critical  Edition  of  Xiao  Dilu  &  Yelü  Xiangwen,Global  Oriental,2010。

[232]  吴英喆:《契丹小字新发现资料释读问题》,东京外国语大学,2012年。

[233]  清格尔泰:《契丹小字释读工作中运用元音和谐律的问题》,《蒙古学集刊》2005年第2期。

[234]  高路加:《契丹小字复数符号探索》,《内蒙古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

[235]  吴英喆:《契丹小字“性”语法范畴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36]  刘浦江、康鹏:《契丹名、字初释——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父子连名制》,《文史》2005年第3期。

[237]  吴英喆:《契丹小字拼读方法探索》,《蒙古学集刊》2006年第3期。

[238]  吴英喆:《契丹小字中的汉语入声韵尾的痕迹》,《蒙古学集刊》2006年第4期。

[239]  刘凤翥:《契丹文字研究类编》,中华书局2014年版。

[240]  清格尔泰、吴英喆、吉如何:《契丹小字再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4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注:《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年版。

[24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3]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译编:《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年版。

[244]  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编译:《满文土尔扈特档案史料选译》,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245]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新疆满文档案汇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46]  吴元丰主编:《北京地区满文碑刻拓片总目》,辽宁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247]  中国塔吉克族的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帕米尔语支,塔吉克族是中国唯一操伊朗语族语言的民族,但文字普遍使用维吾尔文。

[248]  季羡林:《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新文丰出版公司1993年版。又收入季羡林的《季羡林文集》第11卷《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49]  季羡林:《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新博本76YQ1·1(两页一张)译释》,《中亚学刊》第4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页。

[250]  庆昭蓉:《吐火罗语世俗文献与古代龟兹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51]  庆昭蓉:《从吐火罗B语词汇看龟兹畜牧业》,《文物》2013年第3期。

[252]  庆昭蓉:《从龟兹语通行许可证看入唐前后之西域交通》,《西域文史》第8辑,2013年,第66—67页。

[253]  除了张广达、耿世民的《唆里迷考》(《历史研究》1980年第2期),考证汉文“唆里迷”和回鹘文Sulmi/Solmi都指“焉耆”时,曾介绍了吐火罗语命名的争论。

[254]  《中德学志》1943年第5卷第1、2期合刊。王静如还发表过有关吐火罗语文文献的论文:“Arsi  and  Yan-Chi,Tokhri  and  Yüeh-Shih”,Monumenta  Serica(《华裔学志》9,1944)《重论ārsi,ārgi与焉夷、焉耆》(《史学集刊》第五辑,1947),另为冯承钧译《吐火罗语考》撰写过《〈吐火罗语考〉序》(1957)一文。

[255]  但季羡林终其一生,就一直用“吐火罗语”一词指称这两种语言,参见季羡林所撰《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吐火罗语”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版。

[256]  龚方震:《粟特文》,《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57]  黄振华:《粟特文及其文献》,《中国史研究动态》1981年第9期。

[258]  程越:《国内粟特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9期。

[259]  陈海涛:《敦煌粟特问题国内外研究综述》,《敦煌研究》2000年第2期。

[260]  伊不拉音·穆提依:《中亚地区的三个重要民族及其语言》,《新疆历史论文续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61]  王叔凯:《浅论粟特字母的传播与回鹘文的传播》,《敦煌学辑刊》1982年第  3期。

[262]  王冀青:《斯坦因所获粟特文〈二号信札〉译注》,《西北史地》1986年第1期。

[263]  陈国灿:《敦煌所出粟特文古书信的断代问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985年第7期。

[264]  林梅村:《敦煌出土粟特文古书信的断代问题》,《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1期。

[265]  林梅村:《粟特文买婢契与丝绸之路上的女奴贸易》,《文物》1992年第9期。

[266]  马小鹤:《公元8世纪初年的粟特——若干穆格山文书的研究》《中亚学刊》1984年第3辑。

[267]  林梅村:《布古特所出粟特文突厥可汗纪功碑考》,《民族研究》1994年第  2期。

[268]  柳洪亮:《吐鲁番新出摩尼教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269]  [美]安妮特·  L.朱丽安娜、朱迪思·A.莱莉《古粟特文信札(Ⅱ号)》,苏银梅译,《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5期。

[270]  毕波:《粟特文古信札汉译与注释》,《文史》2004年第2期。

[271]  马小鹤:《摩尼教“五种大”新考》,《史林》2009年第3期。

[272]  马小鹤:《粟特文“tinpi”(肉身)考》,《粟特人在中国——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中华书局2005年版。

[273]  林梅村:《新疆和田出土汉文于阗文双语文书》,《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274]  段晴:《于阗佛教古卷》,中西书局2013年版。

[275]  段晴、张志清主编:《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梵文、佉卢文卷》,中西书局2013年版。

[276]  段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西域文书——于阗语卷(一)》,中西书局2015年版。

[277]  [美]巴罗(T.Burrow):《新疆出土佉卢文残卷译文集》(A  Translation  of  the  Kharoṣṭhi  Documents  from  Chinese  Turkestan),王广智译,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民族所,1965年。

[278]  林梅村:《沙海古卷——中国所出佉卢文书初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279]  林梅村:《佉卢文书及汉佉二体钱所述于阗大王考》,《文物》1987年第2期。

[280]  林梅村:《再论汉佉二体钱》《中国钱币》1987年第4期。

[281]  林梅村:《中国所出佉卢文书研究述论》,《新疆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282]  林梅村:《汉佉二体钱铭文解诂》,《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2期。

[283]  林梅村:《楼兰新发现的东汉佉卢文考释》,《文物》1988年第8期。

[284]  林梅村:《新疆尼雅发现的佉卢文契约考释》,《考古学报》1989年第1期。

[285]  林梅村:《洛阳所出东汉佉卢文井阑题记——兼论东汉洛阳的僧团与佛教》,《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年第13—14期合刊。

[286]  林梅村:《新疆营盘古墓出土的一封佉卢文书信》,《西域研究》2001年第  3期。

[287]  林梅村:《尼雅南城外96A07房址出土佉卢文》,《西域研究》2000年第3期。

[288]  林梅村:《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佉卢文书译文》,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编《中日共同尼雅遗迹学术考察队调查报告书》第二卷文本编,中村印刷株式会社1999年版,第263—282页。

[289]  林梅村:《中国所出佉卢文书的流散与收藏》,《考古》1992年第1期。

[290]  林梅村:《新疆佉卢文书释地》,《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第1期。

[291]  林梅村:《新疆佉卢文书的语言》,《新疆文物》1989年第3期。

[292]  林梅村:《新发现的几件佉卢文书》,《中亚学刊》第3辑,中华书局1990年版。

[293]  段晴、才洛太:《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中西书局2016年版。

[294]  这段时间恰恰为郑成功(1624年8月27日至1662年6月23日)的生卒年限。

[295]  新港语,也即今天台南一带的西拉雅族群原住民所使用的西拉雅语。

[296]  [日]村上直次郎编:《新港文书(Sinkan  Manuscripts)》,台北捷幼出版社1995年版。

[297]  李壬癸:《新发现十五件新港文书的初步解读》,《台湾史研究》2002年第9卷第2期,第1—68页。

[298]  陈秋坤:《大岗山地区古契约文书的历史意义》,陈秋坤、蔡承维编《大岗山地区古契约文书汇编》,高雄县政府,2004年。

[299]  翁佳音、吴国圣:《新港文书典契的解读与格式》,台南县南区服务中心主办“建构西拉雅2005年台南地区平埔族群学术研讨会”,2005年。

[300]  李壬癸:《新港文书研究》,《语言暨语言学》专刊甲种之39,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