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的纪录语言学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章节:第三节 21世纪以来的纪录语言学,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21世纪的纪录语言学在原来单一纸笔纪录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用录音、录像、图片和文本四位一体方式对某一语言或方言进行全方位纪录和保存。为了抢救世界濒危语言,国外有些慈善基金会、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地理、谷歌等相继设立专门的经费资助濒危语言的抢救与保护。组建专门的纪录语言学培训机构,如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语言学系于2008年组建田野语言学与语言纪录研究所,开展用多媒体方法纪录语言,并培训年轻学者从事语言纪录。美国夏威夷大学2004年组建语言纪录培训中心(Language  Documentation  Training  Center,LDTC)。每年组织召开纪录语言学会议、工作坊或培训班,创办《语言纪录与保护》学术期刊。



一  纪录语言学成果


21世纪以来我国纪录语言学的主要成果主要体现在语言资源的纪录与保护、语言资源库的建设等领域。

1.濒危语言资源的纪录与保护

许多文章讨论濒危语言的纪录、保存和保护问题,包括孙宏开的《关于濒危语言问题》(2001)、《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与保护》(2006)、《重视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纪录和保护》(2006)、《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抢救与保护》(2006)、《语言濒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11);戴庆厦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面临的几个理论问题》(2004)、《濒危语言研究在语言学中的地位》(2006)、《“濒危语言热”二十年》(2012)、《中国濒危语言研究的四个认识问题》(2015)、《必须增强全社会的语言资源观念和语言保护意识》(2015)、《语言保护与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2016)、《语言保护的再认识》(2016)、《中国的语言传承工作能够为世界提供参考》(2017);李锦芳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及保护策略》(2005);徐世璇的《濒危语言资料的纪录和留存》(2006)、《论濒危语言的文献纪录》(2007);郑玉彤、李锦芳的《濒危语言的调查纪录方法》(2012);黄成龙的《当代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调查》(2016);范俊军的《中国濒危语言自然话语转写规则(试行)》(2016)、《中国的濒危语言保存和保护》(2018)、《少数民族语言数字遗产的保护》(2018);何丽的《濒危语言保护与语言复兴》(2014);丁石庆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语料资源的质量、价值和效用——以少数民族语言材料为例》(2018)等。

2.语言资源库建设

(1)语言资源库建设的方法与实践探索。徐世璇的《语言中的博物馆和语言博物馆——论濒危语言典藏和语言博物馆建设》(2015)、《我国濒危语言研究的历程和前景》(2015);范俊军的《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再论——OLAC技术规范及其适应性》(2010)、《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三论》(2011)、《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初探》(2011)、《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四论——关于语料采录和加工、技术培训等问题》(2015)、《中国濒危语言有声语档数据规则》(2016);赵生辉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共享策略研究》(2014);黄行的《中国语言资源多样性及其创新与保护规划》(2017);许红花的《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档案建设的可行性探讨》(2015);陈子丹、郑宇、武泽淼的《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的几点思考》(2016);郑宇的博士学位论文《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研究》(2017)等。

(2)地方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抢救、保护与利用当地活生生的语言资源。惠红军、金潇骁的《贵州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2008);李素琴、杨炳均的《云南省濒危民族语言有声语档的建设方法探讨》(2012);房建军的《内蒙古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及多语言规划研究》(2013);王曙光的《新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数字化建设与检索平台建设研究》(2014);吴倩的《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数字资源建设研究》(2014)、《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数字资源检索平台初探》(2014);黄成龙的《数字多媒体纪录汶川县羌语资料库的开发与应用研究》(2013)、《羌语方言多媒体资源库》(2015)、《汶川县羌语资源库建设》(2017);李云兵的《论苗瑶族群的语言资源及其保存保护问题》(2016)等。



二  纪录语言学研究课题


1.英国Arcadia慈善基金会支持我国语言资源抢救与保护

我国台湾在纪录语言学(语言数字典藏)开发方面比大陆起步得早,而且创建了一系列数位典藏,如中研院语言学研究所开发的闽客语数位典藏以及南岛语数位典藏。台湾中正大学的何德华教授与说达悟语母语人董玛女合作已经创建达悟语数字典藏[1]和数字学习网站[2]。

自2003年起,英国Arcadia(原Hans  Rousing)慈善基金会支持全球濒危语言的纪录与保护,先后资助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和手语纪录与保存,包括土家语、倒话、五屯话(2004);兰屿达悟语(2005);仡佬语、土族语(2006);独龙语(2007);纳木依语(2008);撒都语(2010);畲语、多续语、尔苏语、吕苏语、史兴语(2012);波拉语、澳门手语、青海河南卫拉特蒙古语、新龙木雅语(2013);拉阿鲁哇语(2014);白语勒墨话(2016);稻域稻坝藏语、尔苏语、普米语北部方言、赛德克语、柔若语(2017);木雅语、永和羌语、却域语、拉基语、广西屋村平话、蔡家话(2018)等30余项,从2017年和2018年看,近两年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资助力度在加大。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纪录语言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2010年开始资助少数民语言和方言的有声数据库建设,濒危语言的抢救、保存与传承等45项,其中重大项目14项、重点项目10项、一般项目17项、青年项目4项。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近10年来也积极支持濒危语言文字、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有声资源库建设,为促进国内纪录语言学这门学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录语言学”学科建设

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纪录语言学”项目“多媒体纪录黑水县羌语”“多媒体纪录贵州毕节市大南山苗语”收集每个点原始多媒体数据500G。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有声资源库创建”,用多媒体纪录贵州苗语、白语、黑虎羌语、吕苏语、水语和纳西语。

4.教育部·国家语委专项“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为了更好地抢救和保护我国语言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战略提供服务,落实《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任务要求,教育部、国家语委自2015年起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在全国范围开展以语言资源调查、保存、展示和开发利用等为核心的各项工作。

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对原有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的进一步扩充、整合,目的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纪录和收集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动态语料,通过科学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建成大规模、可持续增长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并开展语言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形成系统的基础性成果,进而推进深度开发应用,全面提升我国语言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服务。该工程有以下三项任务:

中国语言资源调查:少数民族语言调查300个点、汉语方言调查900个点、濒危语言方言调查200个点(民语100、汉语方言100)、语言方言文化调查100个点(民语20、汉语方言80)、在线采录、文献典藏(已有资源汇聚)。

中国语言资源平台建设:中国语言资源库建设、中国语言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中国语言资源采录展示系统建设。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国濒危语言志、中国濒危方言志、中国语言方言文化典藏、少数民族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地图集、中国语言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