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

第十三章 新中国少数民族跨境语言研究

    《新中国民族语言学研究70年》章节:第十三章 新中国少数民族跨境语言研究,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跨境语言”(cross-border  language)是世界各国语言生活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但是,国内外语言学界对其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也不多。国外学者虽然也研究比较了很多不同国家的语言,语言研究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未曾将“跨境语言”作为一个专门的议题提出来。真正从“跨境语言”这一全新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现象、审视语言变异,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语言学界,这是我国学者对世界语言学科建设发展所做出的一项重要贡献。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跨境语言概况


中国幅员辽阔,陆地边境线长达2万多公里,与14个国家接壤。历史上,由于国界线的改变、移民迁徙等原因,同一民族跨国境而居,形成同源异流的跨境民族。这些跨境而居的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相同或相近,有着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即为跨境语言。跨境语言虽然系出同源,但由于历史、政治、地域的种种原因,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各自发展,形成各具特点的同一语言的变体。

中国跨境语言众多,且绝大多数(云南等边境地区有跨境汉语)为少数民族语言。关于我国跨境语言的具体数量,目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据戴庆厦、傅爱兰《论“跨境语言”》(1993),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所使用的语言属于跨境语言的有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等30个民族。由于有的民族使用不止一种语言,跨境语言的数量比跨境民族的数量还要多。黄行、许峰《我国与周边国家跨境语言的语言规划研究》(2014)按国内语言统计,认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跨境语言有50多种,约占我国语言总数的40%。周庆生《中国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类型》(2014)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识别的我国境内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属于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的有33种。朱艳华《论跨境语言资源保护》(2016)则认为在中国目前已识别的129种境内语言中,有38种为跨境语言,这些语言为我国56个民族中的34个民族所使用。对跨境语言数目的统计结果之所以各不相同,多是因为学者的研究角度和依据的材料不尽相同。

中国的跨境语言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据戴庆厦《跨境语言研究当前面临的三个理论问题》(2016),从跨境两国地理特点可分为“相连型”和“非相连型”两种;从人口分布特点可分为“内多外少型”和“内少外多型”两种;从民族源头可分为“源头国型”和“非源头国型”两种。周庆生《中国跨境少数民族语言类型》(2014)根据跨境语言功能的强弱和使用人口的多少,将我国跨境民族语言分为五类:“内弱外强”类,即境内弱势,境外强势;“内大外大”类,即境内境外均为大语言;“内大外小”类,即境内大语言,境外小语言;“内小外大”类,即境内小语言,境外大语言;“内小外小”类,即境内境外均为小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