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读读

免费在线阅读网

去读读 > 哲学心理 >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

第五节 社会法学的自省与展望

    《新中国法学研究70年》章节:第五节 社会法学的自省与展望,去读读网友提供全文无弹窗免费在线阅读。!



社会法学扎根于中国社会变化和法治发展进程,学科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为社会法治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社会法学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独立的法学学科,“社会法学”概念提出大概只有20年的时间,20年来,社会法学概念从“陌生”到逐渐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发展进程实属不易。社会法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来自法学界、法律界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更重要的是源自国家对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应的社会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当然与其他成熟学科相比,社会法学还任重道远,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言,社会法学与其他发达学科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



一  研究深度有待提高


虽然社会法近年来总体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学术成果数量明显增加,但研究深度还需不断提高。社会法学研究成果发表在法学核心期刊,尤其是“三大刊”的文章数量还偏少。比如,社会法基础理论是社会法学的重要问题,但由于“社会法”一词含义宽泛,国外并无通说,如何根据我国法治实践和社会建设需要,构建适合我国的社会法概念和理论框架,还有待深入研究。再如劳动合同法研究,虽然劳动合同法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如何把握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安全性,如何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利益,还需要不断探索。此外,劳动法是实践性很强的法律,目前对其研究主要还是法学的规范方法,应用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不足。例如,对劳动合同法实施效果如何进行实证的分析和评价,目前还没有比较有说服力的成果。在社会保障法领域,虽然近年来从法学角度研究社会保障的成果越来越多,但对社会保障法的研究还主要是对制度实施和制度设计的研究,从法律角度研究社会保障法中的权利义务、法律关系等法学理论问题成果较少,大量成果“法学”味道不浓,社会保障法总体的法学理论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保障法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法治基础的研究仍需不断深入。



二  研究广度有待扩展


近年来,社会法学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研究视野更加开阔。但社会法学还有许多领域有待深入开拓和研究。例如,长期以来,在社会法领域,学者比较偏重于对劳动法的研究,对其他领域研究相对不足。在劳动法领域,主要偏重于劳动合同法研究,对劳动基准法等其他领域研究较少。比如,社会保障法研究尽管近年来不断加强,但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在社会保障法中,比较偏重社会保险法的研究,对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等研究较为薄弱。随着我国社会救助法纳入立法规划,未来有必要加强对社会救助法的研究。而且,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实施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社会福利制度及其相关理论亟待完善,目前对社会救助法和社会福利法的研究还难以适应国家法治建设的需要。此外,社会组织法和特殊群体权益保护法(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保护)还未得到社会法学的足够重视,目前对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还不足。此外,网络科技的发展给法学带来了全面的挑战,社会法学如何应对实践的挑战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学界对平台用工、人工智能等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研究有所展开,但仍需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入和拓展。



三  理论共识有待形成


学科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共识的形成是一个学科发展及其成熟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社会法学研究逐渐深入,成果也越来越多。但学界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共识还不足,重复研究、“各说各话”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一方面是由于相关立法不完善,导致实践对理论的指引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学科发展不够成熟的表现。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未达成共识,影响了法治实践的发展以及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比如,劳动关系的判定标准和方法、“劳动者”的概念,“雇佣合同”的概念及其与劳动合同的差别,这些基础性的概念和理论有待深入研究并达成基本共识。再如社会法的概念和理论,虽然有各种观点,但缺乏权威的统一概念,不利于社会法理论建构和立法体系形成。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我国社会建设及其法治措施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社会法学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也肩负更重的学科使命。未来社会法学应紧扣时代主题,围绕加强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要加强对传统的社会法基础理论、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等领域的研究,也要积极回应新时代网络科技进展带来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扩大研究视域,改进研究方法,提升研究深度,理论联系实际,为我国社会法治完善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体系做出更大的贡献。

*  *  *

[1]  关怀、林嘉主编:《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2—33页。

[2]  王益英:《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的劳工立法》,《法学研究》1963年第1期。

[3]  关怀:《十年来我国劳动法令的发展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法学研究》1959年第5期。

[4]  任扶善:《新中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法学》1957年第4期。

[5]  关怀:《论我国公民的劳动权》,《法学研究》1959年第4期。

[6]  代表性的著作包括:关怀等:《劳动法基本知识》,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吴超民:《劳动法通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侯文学主编:《劳动法概论》,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田书义、郭淑珍编著:《劳动法概论》,轻工业出版社1991年版。

[7]  史探径:《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8]  史探径:《劳动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0页。

[9]  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劳动法及社会保险研究室编:《中国社会保险的改革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邓大松:《社会保险比较论》,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版。

[10]  龚建礼、李景森:《劳动法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法学杂志》1981年第2期。

[11]  如,王乃荣、李景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法学研究》1984年第1期;史探径:《应当重视劳动法的作用》,《法学评论》1986年第4期;张再平:《试论劳动立法》,《法学杂志》1988年第4期;陈文渊:《加强劳动立法是当务之急》,《政法论坛》1989年第4期;夏积智、张再平:《试论〈劳动法〉出台的可行性》,《法学杂志》1989年第4期;史探径:《我国急需制定劳动法典》,《法学研究》1989年第5期;谢良敏、吕静:《论劳动法的立法原则》,《现代法学》1990年第3期;等等。

[12]  如,汪洪鉴:《发挥劳动法在调整中的重要作用》,《现代法学》1982年第1期;史探径:《劳动法与经济体制改革》,《法学研究》1988年第5期;董保华:《劳动制度改革的法学探索》,《中国法学》1992年第5期;董保华:《劳动制度改革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法学》1992年第9期。

[13]  如,曹旭光:《加快我国社会保险立法》,《法学》1986年第7期;钱奕:《重建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想》,《法学》1988年第12期;张再平:《试论社会保险立法》,《法学杂志》1989年第2期;史探径:《关于社会保险法制建设的思考》,《法学研究》1990年第3期。

[14]  邱小平:《联邦德国的社会法和社会立法》,《政治与法律》1989年第2期。

[15]  许建宇:《劳动法新论》,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  史探径:《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劳动立法》,《法学研究》1994年第1期。

[17]  陈延庆、张世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劳动法》,《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

[18]  如,董保华主编:《劳动合同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姜颖:《劳动合同法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郑尚元:《劳动合同法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喻术红:《劳动合同法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肖进成:《劳动合同法的理论实践与创新》,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董保华:《劳动合同立法的争鸣与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等。

[19]  董保华:《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

[20]  常凯:《关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当代法学》2006年第  6期。

[21]  王全兴:《劳动合同立法争论中需要澄清的几个基本问题》,《法学》2006年第9期。

[22]  林嘉:《〈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价值、制度创新及影响评价》,《法学家》2008年第2期。

[23]  如,冯彦君、张颖慧:《“劳动关系”判定标准的反思与重构》,《当代法学》2011年第6期;郑尚元:《雇佣关系调整的法律分界——民法与劳动法调整雇佣类合同关系的制度与理念》,《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谢增毅:《劳动关系的内涵及雇员和雇主身份之认定》,《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6期;谢增毅:《劳动法与小企业的优惠待遇》,《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等等。

[24]  如,熊晖:《解雇保护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冯彦君:《劳动合同解除中的“三金”适用——兼论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态度》,《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黎建飞:《劳动合同解除的难与易》,《法学家》2008年第2期;谢增毅:《雇主不当解雇雇员的赔偿责任》,《法律科学》2010年第3期;谢增毅:《劳动法上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及其性质》,《中国法学》2011年第4期。

[25]  如,董保华主编:《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史探径:《中国劳动争议情况分析和罢工立法问题探讨》,《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徐智华:《劳动争议处理几个疑难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谢增毅:《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理念、制度与挑战》,《法学研究》2008年第  5期。

[26]  全总劳务派遣问题课题组:《当前我国劳务派遣用工现状调查》,《中国劳动》2012年第5期。

[27]  例如,董保华主编:《劳动力派遣》,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李海明:《劳动派遣法原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黎建飞:《“派遣劳动”应当缓行》,《法学家》2005年第5期;谢增毅:《美国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立法的启示——兼评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6期;郑尚元:《不当劳务派遣及其管制》,《法学家》2008年第2期;谢德成:《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定位的再思考》,《当代法学》2013年第1期。

[28]  如,李薇薇、Lisa  Stearns主编:《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林燕玲主编:《反就业歧视的制度与实践——来自亚洲若干国家和地区的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蔡定剑主编:《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等。

[29]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8日)。

[30]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31]  如,史探径主编:《社会保障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林嘉:《社会保障法的理念、实践与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刘诚:《社会保障法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版;史探径:《我国社会保障法的几个理论问题》,《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贾俊玲:《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中外法学》1999年第1期;林嘉:《论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法本质——兼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关系》,《法学家》2002年第1期。

[32]  如,丁康:《社会保险法制建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林嘉、张世诚主编:《社会保险立法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年版;黎建飞:《社会保险立法的时机、模式与难点》,《中国法学》2009年第6期;郑尚元、扈春海:《中国社会保险立法进路之分析——中国社会保险立法体例再分析》,《现代法学》2010年第3期。

[33]  如,陈培勇:《通向老有所养之路——养老保险法律国际比较》,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张新民:《养老金法律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4]  如,郑尚元:《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  如,姚建平:《中美社会救助制度比较》,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

[36]  2003年4月25日,中国人大网(npc.gov.cn)。

[37]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课题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理论思考和对策建议》,《法学研究》1993年第6期。

[38]  该文发表于《中外法学》1996年第6期。

[39]  如,董保华等:《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汤黎虹:《社会法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史探径:《社会法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史探径:《社会法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陈甦主编:《社会法学的新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0]  如,郑尚元:《社会法的定位和未来》,《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李昌麒:《弱势群体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基于经济法与社会法的考察视角》,《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赵红梅:《私法社会化的反思与批判——社会法学的视角》,《中国法学》2008年第6期;等等。

[41]  陈海嵩:《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之我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  S2期。

[42]  郑尚元:《社会法的存在与社会法理论探索》,《法律科学》2003年第3期。

[43]  董保华等:《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4]  史探径:《社会法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45]  谢增毅:《社会法的概念、本质和定位:域外经验与本土资源》,《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46]  信春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其重大意义》,《法学研究》2014年第6期。

[47]  如,林嘉:《劳动法的原理、体系与问题》,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谢增毅:《劳动法的改革与完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48]  如,秦国荣:《劳动权保障与〈劳动法〉的修改》,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谢天长:《功能视域下的劳动法制完善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董保华:《劳动合同制度中的管制与自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49]  如,胡大武主编:《比较与借鉴:家政工人劳动权益法律保障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刘焱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孙国平:《劳动法域外效力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班小辉:《非典型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50]  如,程延园、杨柳:《〈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影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王永刚:《劳动法社会功能与应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徐道稳、吴伟东:《劳动合同法社会效果与应对策略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51]  如,王全兴、谢天长:《我国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整体推进论纲》,《法商研究》2012年第3期;王德志:《论我国宪法劳动权的理论建构》,《中国法学》2014年第3期;林嘉:《劳动法视野下社会协商制度的构建》,《法学家》2016年第3期;黎建飞:《从雇佣契约到劳动契约的法理和制度变迁》,《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谢增毅:《民法典编纂与雇佣(劳动)合同规则》,《中国法学》2016年第4期;谢增毅:《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沈建峰:《劳动法作为特别私法——〈民法典〉制定背景下的劳动法定位》,《中外法学》2017年第6期;冯彦君:《劳动法上“合理”的多重意蕴及其应用》,《中国法学》2018年第5期;郑尚元:《民法典制定中民事雇佣合同与劳动合同之功能与定位》,《法学家》2016年第6期。

[52]  谢增毅:《我国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  2期。

[53]  黎建飞:《从雇佣契约到劳动契约的法理和制度变迁》,《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

[54]  郑尚元:《民法典制定中民事雇佣合同与劳动合同之功能与定位》,《法学家》2016年第6期。

[55]  林嘉:《劳动法的原理、体系与问题》,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09—110页。

[56]  田思路、贾秀芬:《日本劳动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3页。

[57]  战东升:《民法典编纂背景下劳动法与民法的立法关系——以“类似劳动者型劳务提供人”的保护为切入点》,《法学》2018年第10期。

[58]  董保华:《雇佣、劳动立法的历史考量与现实分析》,《法学》2016年第5期。

[59]  谢增毅:《民法典编纂与雇佣(劳动)合同规则》,《中国法学》2016年第  4期。

[60]  董保华:《〈劳动合同法〉的十大失衡问题》,《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4期。

[61]  林嘉:《审慎对待〈劳动合同法〉的是与非》,《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8期。

[62]  谢增毅:《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与劳动合同法的修改》,《法学研究》2017年第  2期。

[63]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2019年2月,第1页。

[64]  谢增毅:《互联网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中外法学》2018年第6期。

[65]  参见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审判白皮书(2010—2018)》,2018年3月(http://bj1zy.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8/03/id/3252040.shtml)。

[66]  如,丁晓东:《平台革命、零工经济与劳动法的新思维》,《环球法律评论》2018年第4期;赵鹏:《平台、信息和个体:共享经济的特征及其法律意涵》,《环球法律评论》2018年第4期;田思路:《工业4.0时代的从属劳动论》,《法学评论》2019年第1期。

[67]  谢增毅:《互联网平台用工劳动关系认定》,《中外法学》2018年第6期。

[68]  涂永前:《应对灵活用工的劳动法制度重构》,《中国法学》2018年第5期。

[69]  如,杨帅、宣海林:《国际劳工标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林燕玲:《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法比较研究》,中国工人出版社2015年版;张晓霞、彭忍钢:《法律与现实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劳动法与劳工保护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版;莫荣主编:《国际劳工标准体系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5年版;杨鹏飞:《劳动法律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70]  陈一峰:《跨国劳动法的兴起:概念、方法与展望》,《中外法学》2016年第  5期。

[71]  如,宋艳慧:《公法视野下的社会保障权研究》,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向春华:《社会保险请求权与规则体系》,中国检察出版社2016年版;娄宇:《社会保障法请求权体系之架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杨复卫:《社会保险争议处理机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72]  刘翠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治史(1949—2011年)》,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73]  叶静漪、肖京:《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法律定位》,《法学杂志》2012年第  5期。

[74]  林嘉:《社会保险基金追偿权研究》,《法学评论》2018年第1期。

[75]  如,王显勇:《社会保险基金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栗燕杰:《中国社会保险的法治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王平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年版;胡务:《社会保险接续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黎建飞主编:《社会保险基金信托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76]  如,孙淑云:《中国基本医疗保险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翟绍果:《从医疗保险到健康保障的偿付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聂爱霞:《中国失业保险制度与再就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77]  林嘉:《退休年龄的法理分析及制度安排》,《中国法学》2015年第6期。

[78]  谢增毅:《退休年龄与劳动法的适用——兼论“退休”的法律意义》,《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3期。

[79]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白皮书,2016年12月。

[80]  如,蒋悟真:《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理念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蒋悟真:《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理念及其维度——兼评〈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的完善》,《法学家》2013年第6期;赵大华:《社会救助权保障下的社会救助立法之完善——兼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法学》2016年第3期;谢增毅:《中国社会救助制度:问题、趋势与立法完善》,《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81]  如,汤黎虹:《社会法基本理论》,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冯彦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法学理论研究》,《当代法学》2013年第3期;余少祥:《社会法“法域”定位的偏失与理性回归》,《政法论坛》2015年第6期;董文勇:《我国社会建设时代的社会法及其体系论纲》,《河北法学》2016年第10期;蔡晓荣:《民国时期社会法理论溯源》,《清华法学》2018年第3期;钱叶芳:《论公共管制权——构成社会法核心范畴的新型国家权力》,《法学》2018年第4期。